不要管當前彈藥儲備消耗了多少。
打了勝仗,壓制了古德兵團,你們甦維帝國就得給老子補充物資。
不然這勝仗不是白打了?
諾維科夫上校站在一旁,臉上滿是無奈。
他知道李峰的脾氣,一旦決定的事,很難更改。
只能硬著頭皮再次向後勤部提交物資補充要求,電報里詳細羅列了炮彈、步槍子彈、罐頭等物資的數量,每一項都標著 “急需”。
後勤部的回電很快傳來,依舊是推諉扯皮的話語,說什麼前線物資緊張,需要統籌分配。
諾維科夫拿著電報,只能苦笑。
這些應付式的理由可打發不了李峰,還得繼續要下去,必須拿到後勤部的允可為止。
另一邊,周衛國帶著20萬預備役兵力,正往前線靠攏。
預備役的戰斗力不值一提,如何把這些兵力訓練出來,在戰爭中迅速磨練,非常考驗手下的指揮水平。
李峰讓他降低了行軍速度,充當一次拉練。
每天行軍途中抽出兩個小時進行射擊訓練和戰術演練
不用著急拉到前線來,多多的訓練新兵。
部隊延緩攻勢,一直等到了物資供應的批條後。
第二天一早,五個坦克師壓在正面,來了一場光明正大的進攻。
坦克的轟鳴聲震耳欲聾,履帶碾過地面,揚起滾滾塵土。
坦克師的威懾力十足,與漢斯帝國的精銳硬踫硬。
雙方的炮火率先展開對轟,炮彈像雨點般落在對方的陣地,爆炸聲此起彼伏,火光沖天。
坦克集群在炮火的掩護下向前推進,漢斯帝國的坦克也不甘示弱,迎了上來。機槍的掃射聲和炸彈的爆炸聲交織在一起。
戰斗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下午,連續的進攻讓敵軍防線搖搖欲墜。
不得已從大本營分出兵力支援陣線。
如果李峰想,完全可以選擇從南北某個戰線突破進去,給被包圍的西南方面軍打開一條通道。但他沒有這麼做,他要的是徹底拖垮第二裝甲集群。
雙方酣戰一天,各有損失。
整體戰損比接近11,擁有旗鼓相當的坦克數量,擁有旗鼓相當的火炮,以及旗鼓相當的基層步兵火力。
仔細算一算的話,漢斯帝國的損失還要更大一些。
畢竟他們是經過了連續苦戰,士氣跟戰斗力有所下降,裝備損耗較大。而李峰的部隊是首次投入戰斗,士氣高昂,裝備也相對完好。
“難纏,難纏,十分難纏。”
這是古德司令給學生的定義。
這位經驗豐富的司令官,撲在密密麻麻的作戰地圖上,額頭的皺紋更深了一些。
李峰帶著 25 萬兵力,像一塊牛皮糖,將他牢牢地糾纏在了五六十公里的陣線上。如果想包圍這批兵力,需要投入更多部隊,可現在他的兵力本就緊張,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分兵進攻的意義就在這里。
戰線拉寬,稀釋裝甲集群的威懾力。
偏偏第二裝甲集群後方是西南方面軍,沒辦法肆無忌憚的發起閃電突襲。
他們擅長的快攻手段,受局勢的壓迫,變成了陣地攻防戰。
這不是裝甲部隊擅長的戰術,裝甲部隊的優勢在于機動性和沖擊力,在陣地戰中,只能像步兵一樣一點點推進,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
“將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 一名參謀憂心忡忡地說,“我們的油料和彈藥消耗太大,再這樣耗下去,恐怕撐不住。”
他們已經被李峰拖入了泥潭,想拔出來都難。
既然第二裝甲器群的陣線不穩,這時候應該把西南方面軍抽出一部分兵力,用于夾擊古德兵團,形成兩面壓制的效果。
完全可以嘗試吃掉該兵團,即便吃不掉,也能重創他。
可是西南方面軍沒有任何動作的跡象,依然堅守在前線。
開玩笑呢?
搞什麼呢?
“諾維科夫上校,替我問一問甦維帝國的參謀部,為何沒有听到任何有關于西南方面軍撤退的計劃跟方案,想讓我們如何配合?”
然而從甦維帝國參謀部傳達的指令卻讓李峰驟然火大。
總參謀部不同意西南方面軍的撤離,要求他們戰略進攻,依托現有的碉堡、防線,反擊漢斯帝國的集群。
更有大林子的親口命令,任何人不得提撤退的字眼。
心腹阿朱司令提過撤離,直接把他總參謀長的身份給擼了,現在負責甦維科夫防御戰,籌備預備役方面軍呢。
地位一落千丈。
另一位心腹布瓊尼不信邪,親自統領西南方面軍,結果吃了大敗仗。
眼下已經被漢斯帝國牢牢包圍,也建議放棄烏克糧倉。
大林子直接批斗這丫的消極怠戰,直接免職。
到了這時候,誰還敢提不戰而退?
誰還敢說放棄烏克糧倉的建議。
如果不考慮大林子是腦癱的情況下,那依然保持堅守不撤的命令就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了。
李峰的瞳孔一縮,想到了一種不同方式的解讀。
大多數都在罵,說林子不懂軍事,胡亂指揮微操。
該撤的時候不撤,該退的時候不退。
都已經被敵軍包圍了,還要求堅守,不讓突圍。
這不是昏聵是什麼?
可反過來一想,漢斯帝國三大集團軍群,進攻的時候勢如破竹。
打哪哪穿,根本沒有部隊能守得住。
本質上是雙方軍隊戰斗力的差距,這一點短時間內無法彌補。
即便把西南方面軍撤出來,無外乎是一場晚一些的勝利,還是打不過集團軍群的。
可要是放棄了西南方面軍,以其80萬兵力,拖延中央集團集群跟南方集團軍群在這里打殲滅戰,拖延漢斯帝國的攻勢。
表面看是損失了80萬兵力,實則拖延了中央集團集群的攻勢,還拖掉了對方休整的時間。
為了吃掉西南方面軍,讓漢斯帝國投入了重兵,投入了巨大精力。
現在的時間節點,已經快到秋季了。
秋雨季節的甦維帝國,顯然是兩個概念,泥漿飛濺,足夠攔截所有的裝甲部隊。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葬送一個方面軍,為帝國爭取23個月的時間。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區區80萬沒什麼戰斗力的部隊,損失了也就損失了。
李峰的心底浮現了一股涼氣。
林子這家伙啊,八成就是這樣考慮的,甚至就是這樣決策的。
對方絕對不是昏聵,甚至比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精明。
用幾十萬兵力換取時間,換取漢斯帝國機動兵力的困乏,是可以接受的。
但對于局中人而言,對西南方面軍而言,是不是太殘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