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站里,一片死寂,殘骸堆積如山,宛如一座破敗的鋼鐵墳場。那些曾經在星際間穿梭的飛船殘骸,如今支離破碎地散落著,金屬外殼被歲月和宇宙射線侵蝕得千瘡百孔,表面布滿了坑窪和劃痕,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慘烈與滄桑。廢棄的零件、斷裂的機械臂、扭曲的能源管道,雜亂無章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巨大的金屬垃圾堆。周圍彌漫著一股刺鼻的燒焦味和機油味,混合著宇宙塵埃的氣息,讓人聞之欲嘔。
在這片殘骸的海洋中,一群衣衫襤褸但眼神堅定的人正在忙碌著。他們就是方舟建造者,肩負著逃離實驗場、尋找新家園的使命。沈逸辰站在高處,俯瞰著整個回收站,心中滿是憂慮與期待。他深知,建造方舟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但這個過程卻充滿了艱難險阻。
資源收集是第一步,也是最困難的一步。回收站里的殘骸雖然眾多,但可用的資源卻十分有限。他們需要在這堆廢鐵中仔細篩選,尋找那些還能使用的零件和材料。每一塊可用的金屬板、每一個完好的能源核心、每一根未損壞的線路,都如同珍寶一般被他們小心地收集起來。有時候,為了爭奪一塊稀缺的資源,不同的小組之間甚至會發生激烈的爭吵。
技術難題更是如同一座座難以逾越的高山。這些殘骸來自不同型號、不同年代的飛船,它們的技術體系和設計理念各不相同,要將它們拼湊成一艘能夠遠航的方舟,談何容易。工程師們常常為了一個技術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他們查閱大量的資料,進行無數次的模擬實驗,卻依然找不到完美的解決方案。其中,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將不同的能源系統整合在一起。方舟需要強大而穩定的能源供應,以支持它進行漫長的星際航行,但這些殘骸中的能源系統各有千秋,兼容性極差。一旦出現能源故障,方舟將在宇宙中陷入絕境。
建造過程中,危險也如影隨形。回收站里的殘骸結構脆弱,隨時可能倒塌,將周圍的人掩埋。而且,這里還時常受到宇宙射線的強烈輻射,即使穿著簡陋的防護裝備,也難以完全抵御輻射的傷害。許多人因此患上了輻射病,身體日漸虛弱,但他們依然堅守在崗位上,沒有絲毫退縮。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努力,方舟終于在眾人的期盼中建成。它靜靜地矗立在回收站中,宛如一頭沉睡的巨獸,雖然外表粗糙簡陋,拼湊的痕跡明顯,但卻承載著眾人的希望。方舟的主體框架由厚重的金屬板搭建而成,這些金屬板有的來自曾經的戰斗飛船,有的來自運輸貨船,它們被巧妙地焊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堅固的外殼。巨大的引擎被安裝在方舟的尾部,這是從幾艘廢棄的星際戰艦上拆卸下來的,經過工程師們的精心修復和改裝,勉強能夠提供方舟所需的動力。
突破實驗場邊界的那一刻,整個方舟都劇烈地顫抖起來,仿佛在與實驗場的規則進行著最後的抗爭。能量波動劇烈,一道道刺眼的光芒在方舟周圍閃爍跳躍,仿佛是實驗場對他們的最後警告。空間也開始扭曲,原本筆直的通道變得彎曲詭異,星辰的光芒在扭曲的空間中折射出奇異的形狀,讓人頭暈目眩。方舟的外殼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發出 “嘎吱嘎吱” 的聲響,仿佛隨時都會被撕裂。
眾人緊張地盯著儀表盤,雙手緊緊地握住操縱桿,汗水不停地從額頭滴落。沈逸辰大聲呼喊著,指揮著大家保持鎮定,按照預定的方案進行操作。引擎全力轟鳴,噴射出熾熱的火焰,試圖沖破這層束縛。終于,在一陣強烈的光芒和巨大的轟鳴聲中,方舟成功突破了實驗場邊界,向著未知的宇宙飛去。
當方舟抵達新宇宙的瞬間,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說不出話來。這里的星空與他們曾經見過的截然不同,星辰的分布毫無規律,有的地方星辰密集,光芒璀璨,如同一片璀璨的寶石海洋;有的地方則一片漆黑,深邃寂靜,仿佛是宇宙的深淵。整個宇宙彌漫著一種神秘的氣息,讓人既感到敬畏,又充滿了好奇。眾人的心中既有著對未知的恐懼,又懷揣著對未來的期待,他們知道,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喜歡我掌握外星科技超越地球請大家收藏︰()我掌握外星科技超越地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