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官員依次步入奉天殿,依照各自班序站定。
不多時,身著龍袍的朱由校神采奕奕,大步邁入殿中,坐上龍椅。
隨著方正化一聲“有事啟奏,無事退朝”,早朝正式拉開帷幕。
各級官員依次向朱由校奏報事務,朱由校耐心傾听,還不時詢問內閣和五軍都督府的意見,最後與一眾大臣商議後給出答復。
江寧則懷抱笏板,靠在柱子上一言不發。
他如今算是切實體會到了位高權重、一言定人生死的感覺。
雖說世人都羨慕位居人臣、手握天下權柄,但江寧更明白“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的道理,所以除非特殊情況他才開口,剩余時間他基本就是來湊個數的。
其實就連這個數,江寧原本都不想湊,無奈朱由校發話,早朝必須正常參加,不得無故曠工,否則就要扣俸祿。
江寧家大業大不假,但每年俸祿也頗為豐厚,要是被朱由校這個黑心兄弟扣完了,那可就損失慘重,合著自己辛辛苦苦一年就白忙活了。
畢竟自己那一百多歲高齡的便宜師傅還得賺銀子補貼家用,自己也不能落後。
不多時,各部官員匯報完畢,朱由校便下令內閣、八部、五軍都督府到御書房議事,隨後在方正化的陪同下先行離開。
其他官員紛紛邁步向宮外走去,江寧與一眾大佬則在老魏的帶領下,前往御書房。
眾人很快來到御書房,向朱由校行禮之後,朱由校十分熱情地賜座上茶。
眾人按照官職品級高低依次落座,唯有江寧拿起茶杯自顧自地喝了起來,其他人都恭恭敬敬地坐著。
對于江寧的舉動,眾人倒也沒多說什麼,畢竟江大人雖然行事有時不著調,但關鍵時刻真能頂上,還能辦實事。
隨後,朱由校率先開口詢問今年玉米、紅薯、土豆等新型作物在北方各省的推廣進展情況。
袁可立趕忙起身行禮,說道︰“回稟陛下,如今北方數省,除了五軍都督府下轄軍田全部種植新型作物之外,在百姓之中也開始逐步推廣。
為此,戶部抽調了經驗豐富的農官奔赴北方各省,傳授百姓如何種植新型作物。
再加上朝廷如今大力扶持北方數省,不少百姓都欣然接受,紛紛拿出手中原有土地的三成到五成來種植新型作物。
由此可見,朝廷推行新型作物的舉措已初步取得成效,待到明年便可全面大力推廣。
同時,老臣與諸位同僚商議後,認為朝廷今年收取賦稅,除銀兩外,百姓可用新型作物代替,以此鼓勵百姓種植新型作物的積極性。”
听完袁可立的匯報,朱由校點頭道︰“這個提議不錯,稍後你們內閣和戶部仔細商議,拿出一個章程。”
眾人趕忙領命。
畢竟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歷朝歷代百姓造反,除了官府肆無忌憚的壓榨剝削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吃不上飯。
朱由校身為皇帝,自然明白糧食對百姓的重要性。
隨後,朱由校轉頭看向江寧,說道︰“忠義侯,你們五軍都督府也要全力配合內閣和戶部,推廣新型作物。”
江寧等人聞言起身領命。
接著,戶部侍郎畢自肅站起身來行禮,說道︰“啟稟陛下,如今京師一帶各大寺廟已清查完畢,共查抄白銀一百八十萬兩,其他財物核算折合五十四萬兩,土地共查抄五十萬畝。
微臣與禮部顧尚書、東廠魏公公商議後,決定派遣人手兵分兩路,一路北上,一路南下,對大明境內所有寺廟進行清查。”
朱由校聞言點了點頭,沉思片刻後說道︰“你們幾個負責清查北方數省各大寺廟,至于清查南方各省的寺廟,便由司禮監秉筆劉若愚和御馬監提督曹化淳領兵南下清查。”
顧秉謙、畢自肅、老魏三人趕忙領命。
朱由校又補充道︰“大半忠義侯,你們也派遣廠衛協助劉若愚和曹化淳二人行動。”
江寧和老魏再次領命。
接下來,戶部尚書徐光啟站起身說道︰“啟稟陛下,如今兵杖局、軍器局鑄造各類火器進展良好,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對煤炭的需求。
希望陛下能下旨讓西山煤礦給戶部交送一部分水洗過的煤炭。”
朱由校聞言,眉頭微皺,心中暗罵︰“好你個徐老六,敲竹杠居然敲到朕頭上來了。”
隨即冷哼一聲道︰“西山煤礦由魏大伴負責,稍後你與他商議即可。”
听到朱由校沒有當場答應,徐光啟暗道自己想白嫖的計劃落空了。
就在這時,朱由校再次開口問道︰“諸位愛卿,你們還有別的事嗎?”
話音剛落,吏部尚書楊鶴蹭地一下站了起來,一臉正色地說道︰“啟稟陛下,忠義侯今日有要事向陛下啟奏!”
隨著楊鶴的話音落下,在場眾人齊刷刷地轉頭看向江寧,江寧當場臉都綠了,心中暗自罵道︰“好你個楊鶴,我又不是沒嘴,不會說話,用得著你替我發聲?”
看著江寧吃癟的模樣,孫承宗、袁可立二人對視一眼,撫著胡須,面露微笑,其他各位大佬也都目光灼灼,滿臉興致。
因為每次出現這種情況,江寧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驚喜”,也不知道今天又會有什麼新花樣。
隨後,江寧站起身來,咬了咬牙說道︰“啟稟陛下,如今朝廷人才緊缺,臣建議再開恩科選拔人才,充實朝堂和各地官府。”
誰知話音剛落,孫承宗、袁可立二人立刻站起身說道︰“陛下,萬萬不可!”
江寧滿臉疑惑,緊接著,朱由校也一臉正色地說道︰“忠義侯,朝廷目前的情況大家心里都清楚,但開辦科舉萬萬不可。
如今東林書院雖已覆滅,但江南讀書人勢力仍在,北方學子的學識才干,根本無法與南方學子相比。
若是朝廷貿然開辦科舉,選拔出的人才大半會是南方學子,北方學子寥寥無幾。
短時間內或許看不出什麼,但過幾年之後,搞不好朝堂上會冒出第二個東林黨。”
江寧聞言微微一愣,隨後孫承宗一臉正色地說道︰“忠義侯,你可知當年大明開國之初,太祖爺並未急于開辦科舉,而是一邊大力興辦社學、縣學、府學,一邊采用保舉制。
原因無他,北方久經戰亂,學子根本無法安心讀書。
反觀南方文風昌盛,當年的南北榜案便是前車之鑒。
起初,太祖也舉辦過幾場科舉,但最後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錄取的學子大半是南方人,北方學子寥寥無幾。
這還是太祖有意關照的結果,若是憑真才實學,北方學子完全不是南方學子的對手。
為此,洪武年間科舉數次中斷,最長一次長達八年。
如今朝廷在北方大力推行社學,鼓勵學子讀書,便是為了壓制南方文風。”
這時朱由校也再度開口說道︰“孫師傅所言不錯,這也是朕為何從天啟二年之後,便不再舉辦恩科的原因。”
江寧暗道自己大意了,居然把這茬給忘了。
但一旁的楊鶴還在滿臉幽怨地盯著自己。
就在這時,江寧猛然想起還有一部分人可為大明效力,那便是西南土司子弟。
他趕忙開口說道︰“陛下,既然如此,開辦科舉之事,臣就不再提了。
但如今朝廷人手緊缺,長此以往,勢必影響朝堂和地方官府的正常運作。
此前臣平定西南土司時,發現不少土司子弟自幼學習漢家文化,才華不凡。
只是由于此前土司實行土官自治,所以少有土司子弟參加科舉。
但如今情況不同了,朝廷對西南數省土司全部改土歸流,這些土司子弟若繼續留在當地,只會滋生事端。
所以臣覺得,可以將土司子弟召至京師,對其進行考核,只要成績合格,朝廷可授予他們官職,派往地方任職。
這樣一來,既能解決人才危機,又能彰顯朝廷對土司的重視。”
朱由校聞言沉思片刻,點了點頭說道︰“忠義侯,言之有理,這倒是個辦法。”
隨後又詢問內閣意見,孫承宗幾人經過簡單商議後,紛紛點頭表示支持。
朱由校開口說道︰“既然如此,便傳旨讓西南各家土司將家中子弟送遣進京,進行考核。
成績優異者可委派官職,若不合格,則全部送入國子監繼續讀書,也好讓他們將來為大明效力。”
眼見人才危機暫時得到解決,楊鶴頓時淚流滿面,激動地說道︰“陛下放心,老臣一定仔細篩選,絕不會漏掉一個人才,也不會選拔一個庸才。”
朱由校笑著點了點頭。
就在這時,坐在江寧身旁的陳策小聲說道︰“侯爺,您身為武將,整天淨操心文官的事,咱們五軍都督府的事,您可是一點都不管呀!
這要傳出去,手底下人心都寒了。
如今咱們京營也缺人,您也想想辦法。”
江寧聞言點了點頭,忽然想起自己前幾日關于建立軍校的計劃,于是站起身來說道︰“啟稟陛下,如今京營經過大力整頓,將士們戰力日益增強,作戰英勇,悍不畏死,為朝廷立下不少戰功。
所以臣想……”
誰知江寧話還沒說完,朱由校便開口道︰“忠義侯,你說的這些,朕知道,滿朝文武也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稍後朕會傳旨嘉獎京營將士。”
江寧趕忙說道︰“陛下,臣不是這個意思。”
朱由校眉頭微皺,疑惑道︰“你不是這個意思,那你是幾個意思?”
江寧嘿嘿一笑,說道︰“陛下,臣的意思是如今京營雖然戰力不錯,但仍有許多提升空間,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人,尤其是缺文武雙全的人才。”
【不知不覺,已經陪伴大家走過半年多的時光。
在這里,要衷心感謝每一位讀者兄弟的支持,正是因為有你們在,老九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創作過程中,迷茫過,也有過彷徨,甚至不止一次動過放棄的念頭。
但每當看到你們的留言和鼓勵,老九便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所以,真的非常感謝大家的一路陪伴。
可能有些章節可能寫得不太理想,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此,老九真誠地向各位讀者兄弟道歉。
大家的每一條留言和意見,老九只要有時間,都會仔細查看,只是很抱歉,無法做到一一回復,還望大家能夠理解。
現在作品到了瓶頸期,希望各位兄弟們要是方便的話,給個好評。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