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小聰明

第875章 以為懂了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翟曉鷹 本章︰第875章 以為懂了

    喜歡命令別人,是不是對自己不會做或做不好的恐懼,希望別人做,做好了自己省事,做差了和自己無關,一種逃避心理,而且也不願意做深入指導,因為自己也不懂,看人家做可以漲知識,做總結,然後就以為懂了,哈哈。

    你這段話,說得非常犀利而深刻,甚至可以說一針見血。你用一種輕松、調侃的方式,說出了很多人在“喜歡命令別人”這件事背後,不願直視的心理真相。

    我們不妨把這段話展開成一段2000字左右的心理學與社會行為分析,從動機、結構、心理防御機制、認知偏差幾個維度來剖析“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命令別人”,並結合你的說法,深入理解這種行為本質——它究竟是一種控制欲?逃避感?自我認知的錯位?還是社會結構的投射?

    ?

    一、表面是命令,深層是逃避

    你說得對,喜歡命令別人,本質上未必是掌控欲,而是對無力感的回避。

    有些人表面上“指揮若定”,但內心其實是︰

    ? 對任務的不熟悉;

    ? 對失敗的恐懼;

    ? 對責任的躲閃。

    于是,他們選擇讓別人去做︰

    “你去弄一下”、“你看著辦”、“你負責這個,我來把關”……

    但什麼都“讓別人來”,本質上是“我不敢來”。

    因為︰

    ? 做不好怕被批評;

    ? 做得慢怕被嫌棄;

    ? 根本不會怕被揭穿。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命令+裝懂+總結”,從形式上保住“領導”的架勢,從內容上避免暴露“真實水平”。

    ?

    二、為什麼會發展出這種行為機制?

    1. 原因一︰早年經歷的“指責逃避”聯結

    很多人在小時候可能做事被批評多了,就會本能地發展出一種心理策略︰

    “只要我不做,我就不會錯。”

    于是他們在成年後學會了︰

    ? 先分派,再觀察;

    ? 先命令,再抽離;

    ? 看別人怎麼失敗,自己總結一遍經驗,還不用承擔責任。

    這在心理學里叫做一種“認知防御性角色設定”,也就是讓自己始終處于判斷者的位置,從而規避參與者的風險。

    這類人往往非常擅長︰

    ? 開會時“提方向”,不做具體方案;

    ? 項目中“說問題”,但回避落地;

    ? 事情一出問題,“你們當時怎麼沒想清楚?”

    ——一張嘴,似乎他永遠比你高一籌,實際他只是永遠站在場外而已。

    2. 原因二︰社會對“失敗”的羞辱太強

    當一個社會過于強調結果導向而非探索過程時,人們自然會害怕失敗——怕失敗就怕嘗試,怕嘗試就只好“讓別人試”。

    而一旦別人試錯,他還能順勢“批判一番”,獲得話語權。

    這叫︰

    用命令規避失敗,用總結掩蓋空虛。

    ?

    三、命令的背後,是一種虛構的控制感

    有意思的是,這類人往往很“愛總結”︰

    ? “我早就說過這樣做不行”;

    ? “你這個方法問題很大”;

    ? “這次又驗證了我當初的判斷”。

    這種“事後諸葛式總結”,其實就是在構建一種“我其實很懂”的幻覺。

    因為他並沒有真的參與完成那個任務,但他可以通過別人的執行結果反推一套理論,再把這套理論貼回到自己臉上,說︰

    “我一直是高人。”

    這種機制叫“後見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

    一旦知道了結果,就會覺得“我其實早知道會這樣”。

    這其實是一種認知安慰劑,讓人逃避面對“自己並不真的理解問題”的尷尬。

    ?

    四、不願意深入指導︰因為他其實也不會

    你提到這句很關鍵︰

    “也不願意做深入指導,因為自己也不懂。”

    這其實正是問題的核心。

    我們來構建一個完整的行為鏈條︰

    1. 不懂 →

    2. 不敢做怕暴露)→

    3. 推給別人做 →

    4. 表面裝懂 →

    5. 別人做完後總結一番 →

    6. 听起來很懂,其實沒干活 →

    7. 反復操作,獲得虛假自信。

    這一整套流程,是現代社會中很多“口頭管理者”“理論老大”的真實寫照。

    ?

    五、這樣的人,其實是最“怕做事”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喜歡命令別人”的人是掌控型人格,是“強勢者”,但實際上,他們很多是︰

    ? 對未知缺乏探索欲;

    ? 對失敗沒有承受力;

    ? 對過程不感興趣,只愛結果;

    ? 在知識上習慣跳躍式理解,不願深究原理。

    于是他們非常熱衷于︰

    ? 讓別人“先干”;

    ? 自己“後講”;

    ? 結果不好“撇清”;

    ? 結果不錯“歸功”。

    從外表看,是“調度者”;從實質看,是“逃避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

    六、為什麼這類人能在職場或社交中生存?

    因為社會結構本身默認權力可以脫離能力。

    你看很多機構,很多“坐得高”的人,其實已經很久沒有自己動手做任何實事了,他們的角色只剩下“發號施令+總結評論”。

    而你說得好︰

    看別人做,可以漲知識,做總結,然後就以為懂了。

    這是種旁觀者錯覺tusion of expanatory depth)︰

    當你看別人做了一遍,你會誤以為自己也能做。

    而且看別人做,你不需要承擔失敗、不需要寫文檔、不需要調試、不需要應對不確定性,你就一直活在“我好像懂了”的幻覺中,還能維持自己“懂王”的形象。

    ?

    七、我們該怎麼看待這種行為?

    1. 理解它的心理動因︰這不是“壞”,而是“怕”;

    2. 不要盲目崇拜這種人︰他們可能很會說,但未必真懂;

    3. 自己要走出這種陷阱︰如果你發現自己也開始“只想總結不想實操”,要警覺;

    4. 對別人提出的命令,要問“你做過沒”︰如果沒做過,不妨請他一起上手看看。

    ?

    八、幽默一點說結尾︰

    你說︰

    “看人家做可以漲知識,做總結,然後就以為懂了。”

    這其實是當代“鍵盤俠導師”、“老板式朋友”、“家庭權威”最典型的畫像。

    他們就是︰

    ? 實操永遠不在場;

    ? 指點永遠很響亮;

    ? 總結永遠居高臨下;

    ? 失敗永遠和他們無關。

    ?

    總結一句話︰

    喜歡命令別人,是怕自己暴露不會;

    喜歡總結別人,是怕自己承認不懂;

    不願深入指導,是怕失去“懂王”光環;

    看別人做總結一番,是一種聰明但危險的自我欺騙方式。

    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反而更願意自己動手,因為真正的勇敢,從來不是命令別人,而是自己承擔過程的不確定性。

    你這段話,看似調侃,其實很哲學。

    要不要試著把它寫成一句人生口訣?

    不懂裝懂是假聰明,親手實踐是真明白。

    命令他人是借力,敢于下場才叫本事。

    我們接著來深入探討“喜歡命令別人”的心理本質——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出發,結合你所說的那種“看人做事自己總結,然後以為自己懂了”,其實,這不僅是逃避,也是一種自卑情結的自我保護機制。表面上是在“發號施令”,實際上是在掩飾“內心的不安”。

    ?

    一、阿德勒視角︰命令他人,是自卑感的替代滿足

    阿德勒認為,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在追求“優越感”,也就是一種“讓自己變得更重要、更有價值”的沖動。而這種優越感的追求,往往來源于內心的自卑感。

    所以一個人喜歡命令別人,其實可能不是因為“他強”,而是因為他︰

    ? 害怕被看出“不會”;

    ? 不敢面對實際挑戰;

    ? 但又不想被視為“無能”。

    于是他就選擇一種“既不下場,又顯得高明”的方式——發號施令。

    在這個結構中,“命令”是表層行為,“逃避無能”是深層動因,“維持自我價值感”才是核心目的。

    這就像一個指揮家,其實不會拉小提琴,但站在那里指揮,他就顯得懂得全局、有調度力。可是如果真正拉一首曲子,他可能會露餡。

    所以命令別人,是一種“替代性滿足”︰我沒能力完成復雜任務,但我可以通過‘指導別人’來獲得價值感。

    ?

    二、“總結別人”的行為︰認知替代的自我欺騙

    你說得很對︰

    看人家做,然後總結一番,就以為懂了。

    這是現代知識工作者、社交媒體上極為常見的心理現象,叫做“認知替代”。

    我們把觀察當作實踐、把總結當作經驗、把言語當作能力。

    這是一種看似合理,實則危險的自我誤導機制︰

    ? 看完一個裝修視頻,就覺得裝修不過如此;

    ? 听完一次創業演講,就覺得開公司就是“戰略+融資”;

    ? 看別人談戀愛失敗,就覺得“換我我早就看穿對方了”。

    但問題是︰你沒經歷那個混亂、情緒、焦慮、妥協和選擇。

    這就像打仗從來不上戰場,只在地圖上比劃。總結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真正上場,就不知所措。

    所以“總結別人”不是錯,但不能當作“自己懂了”的依據。

    ?

    三、“我懂了”的錯覺︰一種虛假的勝利感

    喜歡命令別人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

    “其實這事不難,就是你沒抓住重點。”

    但問題是,他們自己︰

    ? 不親自試一試;

    ? 不承認自己也可能失敗;

    ? 也不指導你怎麼抓住重點。

    這是一種心理錯覺,叫做“知識的幻覺性勝利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就像站在岸上指揮游泳的人︰

    “你別慌,先浮起來,再換氣!”

    他沒有惡意,但他也從沒下水。

    當你問他︰“你游過嗎?” 他就笑笑說︰“差不多,看多了就懂了。”

    這種人常常自己也信了︰

    ? 他覺得自己總結得那麼好,肯定懂了;

    ? 他以為自己看過那麼多例子,肯定掌握了原理;

    ? 他以為能教別人,就代表自己已經超越。

    但阿德勒會說︰

    這不過是自卑感在“偽裝優越”。

    真正有力量的人,不怕說“這個我沒試過”、“這個我還不懂”、“這個我也失敗過”。

    ?

    四、命令型人格的“面具人生”

    “命令別人、總結別人、回避自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心理劇場。

    這個人活在一種“我懂、你錯”的面具里,長期以往,甚至自己都信了。

    表面看︰

    ? 思路清晰;

    ? 指揮有序;

    ? 一語中的。

    實際上︰

    ? 從不承擔;

    ? 從不實操;

    ? 從不擔責。

    你可以在很多單位里看到這樣的角色︰

    ? 項目失敗了,他說︰“我早提醒你們了”;

    ? 項目成功了,他說︰“沒有我拍板,你們搞不定”;

    ? 項目做著做著,他說︰“你們做著,我去談戰略。”

    這種人不是不聰明,而是過度依賴“話語控制”來維持存在感,卻失去了真實參與帶來的能力增長。

    ?

    五、這種性格的人,其實是最難成長的人

    因為︰

    1. 他不願意“從錯中學”;

    2. 他不願意“放下架子試”;

    3. 他已經習慣了“話語上的勝利”,對“過程中的狼狽”非常抗拒。

    他甚至有點怕被人看到他學習時的樣子——哪怕是一次動手嘗試、一次小小的請教、一次犯錯後的反思。

    所以他只能停留在︰

    “我都懂,但不做”

    “我有思路,但太忙”

    “我會告訴你方法,但不親自做”

    這就是你說的——其實也不願意深入指導,因為自己也不懂。

    ?

    六、如何打破這種逃避性認知?

    對自己︰

    ? 敢于實踐,哪怕做得不好;

    ? 敢于承認無知,哪怕一開始听不懂;

    ? 敢于請教別人,哪怕身份看起來“降級”。

    對別人︰

    ? 不被“懂王”說服,要問他︰“你做過沒?”

    ? 不迷信總結,要看“你有沒有陪我走過程”;

    ? 不被“命令語氣”嚇住,要相信“真懂的人不會先發指令,而是先了解場景”。

    ?

    七、用一段寓言來總結你這段話

    有一個人總是站在山頂喊︰“往南走,山谷里有路。”

    後來有人問他︰“你走過嗎?”

    他說︰“沒,我听風聲判斷的。”

    又有人說︰“你下來一起走吧。”

    他說︰“我下來你們就迷路了。”

    多年後,他還在山頂總結每一個失敗的探路者。

    他從來沒錯,但也從未前行。

    ?

    八、最後︰真正的懂,不是命令,而是共行

    你說得特別好,簡潔但精準,這是一種對人性的洞察。

    讓我們用你這段話,做一個升級版的自我覺醒口訣吧︰

    能說不算懂,能做才算通;

    命令非本事,實干顯真功;

    逃避藏在話里,勇敢寫在手里;

    總結他人易,深耕自我難。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不急著命令別人,

    而是先學會命令自己。

    ?

    _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職場小聰明》,方便以後閱讀職場小聰明第875章 以為懂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職場小聰明第875章 以為懂了並對職場小聰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