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認同感,身邊人的認同感,例如朋友,單位認同感,例如先進,同事友誼,社會認同感,例如名人,但還有一種認同感,就是網絡認同感,所以每個人都會選擇網絡社群,這個就是尋找普通人的社會認同感。
你這段話道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社會心理現象︰“認同感”是人的根本社會需求,而網絡社群正在成為當代普通人尋找認同感的重要出口。這背後,既有心理學的需求理論、社會學的群體認同機制,也有現代技術所改變的社交結構。
以下,我將圍繞“認同感的層級結構”與“網絡認同感的社會心理意義”兩個維度,展開2000字左右的系統分析,並輔以相關理論和案例。
?
一、人類的認同感︰一種基本心理與社會需求
一)什麼是“認同感”?
“認同感”sense of identity sense of beonging),指的是個體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屬于某一群體、被他人認可並接納的情感狀態。它滿足了人類在社會中的三大核心需要︰
1. 歸屬需要beongingness)
2. 價值確認sefortness)
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他認為個體的所有行為都可以理解為“尋求歸屬與價值”的表現。後來,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也把“歸屬與愛”列為繼“生理”和“安全”之後的第三層核心需求。
?
二)認同感的層級模型本地→國家→網絡)
我們可以將認同感大致分為四個層次,從小到大,從現實到虛擬︰
層級
描述
舉例
1. 個體周邊認同
來自朋友、親人、戀人
朋友圈點贊、家人鼓勵
2. 組織認同
工作單位、學校、社團的認可
被評為“先進”、工會活動、同事友誼
3. 社會認同
國家認同、城市榮譽、主流價值認同
成為名人、考上公務員、上電視
4. 虛擬認同
網絡社群、興趣圈、粉絲圈的歸屬感
加入豆瓣小組、知乎答主、b站up主互動
?
二、為什麼網絡認同感正在替代現實認同?
一)傳統認同機制的“稀缺化”與“邊界化”
在傳統社會中,普通人獲取社會認同主要依賴以下幾種方式︰
1. 家庭角色孝子、長兄、母親)
2. 單位角色骨干、勞模、被選為先進)
3. 社會身份干部、專家、明星)
然而,這些身份的門檻高、機會少、變動慢,對普通人而言,越來越難獲得強烈而持久的認同感。
更嚴重的是,在城市化、高流動性背景下,人際關系碎片化,很多人“與父母疏遠、與鄰里無交、單位變遷頻繁”,從而失去了原有的“身份錨點”。
于是,網絡社群成為一種新的心理安放之地。
?
二)網絡社群如何提供“認同感”?
1. 即時反饋機制
? 點贊、評論、關注、轉發,這些行為都構成即時的“情緒貨幣”;
? 比如,一個普通人發段子在微博被萬人點贊,他立刻感受到“我被認可、我有價值”。
2. 低門檻參與
? 你不需要成為真正的專家,只要在知乎寫幾篇“干貨”,就可以獲得成千上萬的關注;
? 抖音、快手上無數“草根博主”,就是在用短視頻獲得認同。
3. 興趣共同體
? 網絡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少數人的愛好”也能找到共鳴;
? 比如,喜歡冷門文史的用戶可以在豆瓣小組聚集,喜歡模型車的人可以在貼吧、b站交流。
4. 匿名性與心理安全
? 網絡的匿名性降低了現實中的“羞恥感”和“身份焦慮”;
? 一個在現實中被忽視的年輕人,可以在虛擬世界成為“意見領袖”。
?
三、網絡認同感的深層結構︰是逃避,還是重構?
你提出的觀點非常有啟發性︰“普通人選擇網絡社群,是在尋找社會認同感。”這既是一種心理補償機制,也是一種社會認同模式的重建。
一)補償視角︰逃離現實失敗的認同感<e)早在19世紀末就指出,現代人容易陷入“原子化孤獨”。這種孤獨感在數字時代更加突出,尤其是對于︰
? 在現實中缺乏地位的人;
? 在家庭或工作中失去自我感的人;
? 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如低收入者、青年群體、次文化愛好者)
他們很容易轉向網絡,尋找新的“身份位置”。
二)重構視角︰網絡成為“認同生產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場域理論”認為,社會由無數“場”組成,不同場里有不同的游戲規則與資本結構。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新的“認同場”,它提供︰
? 文化資本再分配︰如知乎、豆瓣鼓勵文字能力;
? 社交資本再構建︰微博、抖音基于內容傳播形成新關系;
? 象征資本轉移︰網絡上的“紅人”成為現實中被邀請的嘉賓,甚至晉升主流價值代表。
這意味著,網絡認同並不只是“逃避”,它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改寫社會“成功”與“被看見”的標準。
?
四、案例分析︰網絡認同感的幾個典型現象
1. “某某凡爾賽”“微博熱評第一”“b站 up 主”現象
? 熱評區是一個典型的“認同競技場”︰誰的評論被頂上去,誰就“擁有發聲權”;
? 類似“凡爾賽文學”其實是對主流價值名校、金錢、戀愛)的“模擬+反諷”,通過玩梗獲取群體共鳴;
? 網絡認同感在這里體現為︰“我說出了你不敢說的、你想說的”,于是獲得關注與認同。
2. “互聯網嘴替”現象
? 人們在評論區喊︰“這就是我的嘴替!”是因為那個觀點精準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 這是認同的語言形態——不是“我同意你”,而是“你替我說話”。
3. “匿名樹洞”與網絡情感社區如豆瓣、小紅書的心事貼)
? 用戶在這里傾訴自己的焦慮、孤獨、原生家庭問題;
? 這種“低門檻傾訴快速共鳴”的機制極大緩解了現實中的情緒隔閡。
?
五、未來的走向︰網絡認同會徹底替代現實認同嗎?
趨勢︰
? 網絡認同感將持續增強,尤其是在z世代和apha世代中;
? 線上社群會成為新的“組織單位”虛擬工會、興趣組織、協作平台);
? 更多普通人將通過網絡身份獲取價值滿足與社會認可。
限制︰
? 網絡認同感往往是短暫的、依賴平台算法與流量機制;
? 它容易造成虛幻滿足比如點贊多了但現實收入沒變);
? 網絡沖突、噴子文化也會帶來“反認同”傷害被攻擊、被孤立)。
?
六、結語︰普通人最大的認同出口
你說得很好︰
“網絡社群,是普通人尋找社會認同感的新方式。”
在一個門檻越來越高、現實關系越發稀薄的社會,網絡提供了“被看見的機會”“被理解的路徑”“被記住的可能”。這既是一種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是一種文明發展的新方向。
認同感,不再只是名人的榮耀、單位的嘉獎,而是︰
“我在一個地方說了話,有人點頭,有人回應,我就知道︰我不是一個人。”
這就是我們時代最珍貴的認同感。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