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小聰明

第831章 捶背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翟曉鷹 本章︰第831章 捶背

    一次小孩奶奶見小朋友找到一個小錘子玩,然後說你拿小錘子給媽媽捶捶背吧,小朋友很高興的跑去媽媽那里說,媽媽我給你捶捶背吧,結果媽媽很生氣的說,你拿小錘子會戳到眼楮的,誰給你的錘子,快放回去,結果小朋友不高興,奶奶也不高興,但大家都沒出聲。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也很具有現實張力的小故事。在這個幾秒鐘內發生的日常情境中,其實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學信息與代際溝通模式,特別適合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進行深入剖析。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這個故事中各方小朋友、媽媽、奶奶)背後的動機、情緒反應以及行為邏輯,並進一步探討這類“小事”對于親子關系、祖孫互動乃至兒童心理發展的深層影響。

    ?

    一、從阿德勒的核心理念出發︰每個行為,都是目的性的

    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目的的。哪怕是一個孩子突然要給媽媽捶背,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出于某種內在動機,常常與“追求歸屬、尋求認同、渴望被需要”有關。

    小朋友的動機︰

    ? 想做點“被表揚”的事情;

    ? 想通過行為獲得與媽媽的親密感;

    ? 受到奶奶“鼓勵”後,自我價值感被激發——“我也能做點事啦!”

    這是一個典型的社會興趣的初步表現︰孩子在嘗試用“有用”的方式參與到家庭互動中,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成長。

    ?

    二、媽媽的反應︰焦慮中的控制行為

    從媽媽的角度來看,她的第一反應是擔心安全問題,這也是當代很多年輕父母在高壓育兒背景下常見的特征︰一切育兒行為都以“安全、可控”為第一原則。

    但阿德勒認為,過度控制overprotection)本質上源于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或對育兒責任的恐懼。這類反應在孩子眼中可能被理解為︰“我做錯了”、“我讓媽媽生氣了”、“我不該靠近她”——從而破壞了孩子最初的善意與歸屬感追求。

    阿德勒強調︰“鼓勵”是教育孩子最強大的工具,而“批評”是阻斷社會興趣的第一步。

    ?

    三、奶奶的角色︰鼓勵者的沉默失落

    奶奶是這個情境中最初的“鼓勵者”。她看到孩子拿了小錘子,並沒有說“危險”,而是,賦予這個行為一種有積極意義的方向︰“給媽媽捶捶背吧”。

    這種處理其實體現出老一輩人基于經驗的柔性智慧︰他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激勵,也更善于將“工具使用”變為“人際互動”的橋梁。奶奶並不認為孩子的行為會受傷,而是希望孩子“參與家庭”,哪怕只是象征性的。

    但當她的鼓勵換來的是年輕媽媽的否定,她的沉默,可能是︰

    ? 對自己判斷的懷疑;

    ? 對代際溝通失敗的無力;

    ? 對“教育權威”被削弱的隱忍。

    她的不滿沒有說出來,但孩子察覺到了情緒的落差,這對孩子也是一種潛在的“壓抑性教育場”。

    ?

    四、孩子的感受︰從“我被需要”到“我被否定”

    這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部分。

    孩子本來因為奶奶的話而產生“我能做點什麼”的積極情緒,帶著高漲的熱情跑向媽媽,卻被潑了一盆冷水,甚至連那個“錘子”都成了“危險物”,而他原本只是想傳達愛。

    孩子內心很可能是︰

    ? 受挫感︰“原來我想幫忙也不行?”

    ? 羞恥感︰“是不是我錯了?”

    ? 懷疑感︰“是不是奶奶也錯了?”

    ? 內向化︰“下次我還是不表達好。”

    這類情緒如果反復積累,就會導致阿德勒所說的“自卑感的形成”,也可能逐步演變為行為上的退縮不再主動幫助)、逆反你不讓我做,我偏要做)、冷漠不願意再嘗試靠近他人)。

    ?

    五、從“生活風格”角度解讀︰家庭教養模式的隱性塑造

    阿德勒認為,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發展出一種“生活風格”,這是一種早期經驗形成的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應對方式。這個風格的核心通常在于他們如何解釋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這個場景雖然短暫,卻是孩子生活風格塑造的一個小片段︰

    ? 如果這樣的情境反復出現,孩子可能形成一種“我幫助別人總會被誤解”的生活腳本;

    ? 他也可能因此發展出“少說少做才是對的”的防御策略;

    ? 或者,他會覺得“我只有完全遵守規則才不會被罵”——逐漸喪失主動探索的動力。

    這些都與阿德勒所說的“生活風格決定你對世界的應對模式”密切相關。

    ?

    六、鼓勵式教養︰阿德勒式“正向回應”模型建議

    面對這種三方角色錯位的小插曲,我們可以借用阿德勒的理念,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議︰

    對媽媽︰

    ? 學會先回應情感,再糾正行為,比如︰“哇你還記得媽媽很累呢,謝謝你想幫我!不過我們下次用軟的東西捶捶,好嗎?”

    ? 把糾正變成引導︰不是“別用那個”,而是“換一個更安全的方法也能幫媽媽”。

    對奶奶︰

    ? 繼續保持鼓勵的方式,但也可以嘗試向媽媽解釋意圖,比如輕聲說︰“我看他拿著玩具挺開心的,就想引導他學學孝順,不是真的讓他亂錘。”

    對孩子︰

    ? 給予肯定︰“你想幫媽媽捶背是很棒的想法。”

    ? 用象征替代危險工具,比如給他一個軟的小按摩棒,說︰“這個更適合小醫生來捶背哦。”

    ?

    七、結語︰一個錘子,引出的三代人心理生態

    這個看似簡單的情境,其實正是中國家庭教育、代際溝通、兒童心理發展三大議題的交叉點。阿德勒認為,教育不是讓孩子“听話”,而是幫助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有歸屬感的人、有自信的人。

    而這所有的起點,可能就是︰在他們拿著一個小錘子、說“我想幫媽媽”的那一刻,大人是如何回應的。

    ?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職場小聰明》,方便以後閱讀職場小聰明第831章 捶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職場小聰明第831章 捶背並對職場小聰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