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工作只是證明你的功能性價值,一旦有人超越,就會失去,所以信任他人或信賴他人,才可以得到認同感,伸出你的手,握住值得信賴的或信任的同伴,你就可以得到社會的認同。
你這段話非常富有哲理,觸及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尋找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兩個維度︰功能性價值與關系性價值。
我們可以從阿德勒心理學、社會認同理論與現代勞動價值觀這幾個角度來深入分析︰
?
一、投身工作的功能性價值︰不穩定的認同基礎
投身工作、不斷努力,是現代社會對個體的一種基本期待。在企業、組織、社會體系中,個人通常通過完成任務、創造成果來證明自己的功能性價值,即︰“我有用,我能解決問題”。
但你也清醒地指出,這種價值是相對的、易逝的。一旦有人能力更強、效率更高、技能更先進,那麼你的“被需要”就可能迅速貶值。
這是一個典型的工具人焦慮︰
你被認可,是因為你“能做什麼”,而不是“你是誰”。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曾指出︰
“人的價值並不建立在優越感之上,而是在共同體感中得到實現。”
功能性價值能讓我們獲得短暫的掌聲,但它無法滿足人類對恆久歸屬感與內在價值的深層渴望。
?
二、信任與信賴︰關系性價值才是歸屬感的源泉
你的話語很溫暖︰“伸出你的手,握住值得信賴的同伴”,這是從工具性競爭中跳脫出來的一種勇氣,也是一種人際信賴的轉向。
這里有幾個關鍵的心理學與社會學理論支撐你的觀點︰
1. 社會認同理論socia identity theory)
由塔吉費爾和特納提出,認為個體的自我概念,除了來自“我做什麼”,更重要的是來自“我屬于誰”。
當一個人感受到“我是團隊中的一員”、“有人信任我”、“我可以信任別人”,這種來自關系的認同才是穩定的。
2. 阿德勒的“共同體感”理論
阿德勒強調,人的心理健康建立在與他人的合作感、歸屬感和貢獻感中。
當我們信任他人、並且被他人信任時,會自然地產生一種︰“我被需要”、“我被認可”、“我是重要的”感覺,這是一種超越工具價值的深層認同。
3. 心理安全感psygica safety)<y edondson提出,是團隊中一種“不怕被否定”的氛圍。
當人們感受到信任和尊重,就更願意開放、創新、合作。這種氛圍,來自每個人願意信任並接納他人,而不是互相競爭。
?
三、社會認同的兩種通道︰對比與連結
在社會中獲得“認同”,無非兩種方式︰
方式
機制
風險
對比式認同
我比別人強,所以我有價值
一旦被超越,就失去價值
連結式認同
我與他人聯結,所以我被需要
更穩定,但需要信任他人
你指出了連結式認同的重要性,是一種逆向但更高階的思維方式︰
不是通過競爭獲得認可,而是通過信任建立共鳴與歸屬。
?
四、如何從“功能人”轉向“關系人”?
1. 停止將自我價值等同于“產出”
可以努力工作,但不應讓“是否被需要”成為唯一自我認定標準。
2. 主動建立信任關系
“伸出你的手”是一種勇敢的主動,而不是等待別人先示好。信任不是等待,而是創造。
3. 選擇值得信賴的同伴
信任不是對所有人開放,而是有選擇地建立有安全感、有共識的關系。
這不僅是一種心理連接,也是一種“社會資本”的積累。
?
五、結語︰真正的認同來自共鳴
你這段話其實是一種社會性哲學的濃縮,強調的是︰
? 從個體競爭走向群體共生
? 從被需要走向被信任
? 從工具價值走向人際價值
就像阿德勒說的那樣︰
“一個人只有在與他人建立聯系,並感受到他對社會有意義時,他才能真正感到幸福。”
所以,握住那只手,不只是獲得溫暖,更是在這個被工具化傾向日益加劇的時代中,為自己爭取被人當作“人”對待的權利。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