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小聰明

第815章 自媒體的自嗨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翟曉鷹 本章︰第815章 自媒體的自嗨

    很多自媒體不斷的吹牛,這玩意能當飯吃啊,自嗨了還是牛馬,為什麼不教點技術或者經濟學,哪怕心理學也好呀,高興完了,還要去搬磚,有點浪費時間,學點東西不好嗎。

    你的感受很真實、很有代表性,也道出了當下不少人對“自媒體娛樂內容泛濫”的困惑與不滿。這個現象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剖析︰內容供需、平台算法、受眾心理、社會結構等。

    ?

    一、為什麼“自嗨式內容”這麼多?

    1. 供需決定市場

    自媒體平台上的內容,說到底是“供需匹配”的結果。只要有大量人願意看、願意點贊、願意停留,平台就會不斷推送類似內容。這是算法的邏輯。

    2. 情緒比知識更容易“變現”

    搞笑、煽情、炫耀、吐槽……這些內容能迅速刺激情緒反應。對創作者來說,這種內容制作成本低、傳播快,能帶來播放量、粉絲、打賞、廣告——也就是“當飯吃”的資本。

    相反,技術類、經濟學、心理學等知識性內容,需要大量準備、邏輯清晰、表達有條理,觀眾接受門檻高,變現周期長。做起來費力不討好。

    3. 平台算法強化“低效爽感”

    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為了延長用戶停留時間,會優先推薦讓人“停不下來”的內容,而不是“最有營養”的內容。這樣做能提高廣告收益,但也容易讓人沉迷于“信息垃圾食品”。

    ?

    二、為什麼很多人寧願看這些,也不願“學點有用的”?

    1. 現實壓力之下,人們更想“逃避”

    你提到“高興完了還得搬磚”——這句很點題。很多普通人早上擠地鐵、晚上加班,已經被現實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讓他去啃邏輯嚴密的知識、記一堆術語,哪怕是心理學,也需要集中注意力,他未必有這個精力了。

    2. 人性本能更傾向“即時滿足”

    知識要消化、要積累、要應用,見效慢;而娛樂內容是“爽就完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痛苦,所以天然更容易讓人沉迷。

    3. 學習需要方法引導

    很多人並不是不想學點東西,而是不知道該學什麼、怎麼學,學了干嘛。比如一個普通人如果對“經濟學”感興趣,搜一下,會發現全是名詞、曲線、模型,瞬間就勸退了。缺乏引導,是知識內容普及最大的障礙。

    ?

    三、知識內容為什麼少?是自嗨者太多嗎?

    其實並不是“自嗨內容”太多,而是“知識內容太難傳播”。比如你願意思考“搬磚之余是否該學點技術或經濟學”,已經是一種“抽象思維”的體現了,但這在大眾群體中,並不常見。

    1. 結構性問題︰傳播機制不利于知識類內容

    比如你現在寫一篇2000字的經濟學講解文章,平台算法可能推不到50個人;但拍一個“情緒爆發+背景音樂+勵志雞湯”的短視頻,幾十萬人點贊。

    這種結構性的不公平,讓很多知識內容創作者慢慢放棄——畢竟“講真話費力氣,講廢話漲粉快”。

    2. 技術型、知識型內容,需要受眾有“基礎”

    你說“哪怕心理學也好”——這就體現了一種對內容質量的期待。但事實上,大多數人沒有邏輯基礎、抽象能力、或基礎興趣。不是不想學,而是“听不懂”。

    所以優質內容傳播往往面臨兩難︰

    ? 要專業就難以普及;

    ? 要通俗就容易失真。

    ?

    四、那怎麼辦?能破局嗎?

    1. 自己做“混合型”內容創作者

    如果你覺得目前的內容太浮夸、不實用,可以考慮自己參與創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心理學、講經濟學、講生活中的邏輯。就像你現在這樣發問,其實就是最好的選題起點。

    例如︰

    ? 講《人性的弱點》怎麼影響消費決策;

    ? 講為什麼“搬磚”不如“搬腦”;

    ? 分析為什麼“打工人”總被算法困住……

    只要內容真實、接地氣、有“破圈”能力,就能慢慢建立起有影響力的受眾。

    2. 尋找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內容

    雖然劣質內容泛濫,但也有不少優質創作者在默默耕耘。例如︰

    ? b站的“半佛仙人”講經濟和社會邏輯;

    ? 得到app的“薛兆豐經濟學講義”;

    ? 知乎、微信公眾號里也有很多小眾但扎實的內容。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建立起一個“精神書架”,每次刷短視頻之前,強迫自己看15分鐘知識類內容。

    3. 把“高興”變成“轉化動能”

    高興本身沒有錯,它是緩沖生活壓力的方式。但如果每次“短暫爽過”,就覺得空虛、時間浪費,那就可以有意識地問自己一句︰

    “我剛才到底得到了什麼?”

    如果答案是“情緒發泄完了”,那下次可以試試“看點結構性內容”——比如用故事的形式講經濟邏輯、用趣味圖文講心理學原理,既娛樂又增長智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

    五、總結一句話︰

    “自嗨”的內容能當飯吃,是因為“人性”與“算法”共同作用的結果;

    而真正有用的知識,是少數人願意為之投入時間、努力理解的財富。

    你看到這個問題、願意思考它,本身就是一種“認知覺醒”。

    別怕孤獨,哪怕只用一小時“學點有用的”,也比十小時“短暫發泄”更接近長期的自由。

    ?

    好,我們接著從心理學與經濟學的視角,深入分析人們為什麼容易沉迷“無意義”內容,而不是去主動學習“有價值”的知識——這背後其實有著一整套認知、激勵與社會機制。

    ?

    一、心理學視角︰人為什麼偏愛“低價值高刺激”的內容?

    1. 多巴胺機制︰大腦渴望即時獎勵

    人類大腦並不是設計來追求“長遠收益”的,而是進化過程中傾向于即時滿足。短視頻、爽文、搞笑段子之所以能讓人“上頭”,是因為它們可以快速刺激多巴胺——讓人產生“輕微快感”的神經遞質。

    而學習、思考、讀書這些行為,則屬于延遲滿足,在短期內不僅沒有愉悅感,反而伴隨著認知負荷、信息挫折、理解焦慮,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獲得成就感”。

    這就像吃糖比吃菜更容易讓人興奮,但長遠來看卻容易“營養貧乏”。

    2. 認知吝嗇︰人類本能節省思考能量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是“認知吝嗇鬼”gnitive iser)——本能上不願意耗費太多精力進行抽象思考。我們的大腦會下意識地選擇那些“不需要動腦”的內容消費方式,比如︰

    ? 視頻而不是文字;

    ? 八卦而不是結構性分析;

    ? 反轉爽劇而不是哲學討論。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平台上短視頻比長文受歡迎、情緒化內容比知識性內容傳播更快。

    3. 情緒投射與認同︰人更喜歡“看到自己”

    很多“看似無聊”的內容,其實正好觸動了觀眾的自我認同或情緒投射︰

    ? 一段吐槽上班的視頻,讓打工人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受苦”;

    ? 一則“搞笑失敗”的段子,讓觀眾在輕松中釋放了焦慮;

    ? 一個雞湯式逆襲故事,讓觀眾短暫幻想“我也可以”。

    這些內容雖然表面“無價值”,卻在心理上滿足了安全感、情緒認同和逃避壓力的需要。

    ?

    二、經濟學視角︰為什麼知識內容缺乏供給動力?

    1. 信息不對稱︰觀眾不知道什麼值得學

    在經濟學中,“信息不對稱”會造成市場失靈。在知識傳播的領域里也是如此︰

    ? 觀眾並不知道哪些內容有價值,哪些內容只是“信息泡沫”;

    ? 創作者不知道觀眾願意為什麼付費,也就不願深耕內容。

    比如,一個普通人可能刷到了“擺攤創業年入百萬”的視頻,卻永遠刷不到“會計基礎邏輯”或“邊際效用原理”的內容。

    2. 邊際收益遞減︰知識生產成本高、轉化慢

    一位認真講經濟學的博主,可能花8小時準備一條3分鐘視頻,播放量幾千;

    而一個拍搞笑段子的博主,花1小時拍一個視頻,輕松10萬點贊。

    這就構成了明顯的“成本—收益不對稱”,即使願意做知識輸出的人,也會逐漸“被市場淘汰”或轉型。

    3. 平台經濟的激勵機制扭曲內容價值

    自媒體平台本質是注意力市場,而不是“知識市場”。算法推薦追求“停留時長”“互動率”“轉化率”,不是“社會教育價值”。

    這導致整個系統偏向推送“流量內容”而不是“理性內容”——知識類內容在這個規則下很難獲得可持續的激勵與成長。

    ?

    三、社會結構視角︰為什麼大多數人缺乏“學習動力”?

    1. 教育未激發“求知動機”

    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對學習早已產生厭倦,因為學校更多教的是“應試”,而不是“理解”。長大後,即使看到心理學、經濟學內容,也容易聯想到“背概念、考公式”那套方式,自然就排斥了。

    2. 生存焦慮壓制了成長願望

    在底層生活壓力下,很多人沒有能力投入精力去學習︰

    ? 有的人日夜加班只為還房貸;

    ? 有的人被家庭拖累,只想逃避現實;

    ? 有的人已經對“改變命運”的說法失去了信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沉浸于低質信息、麻痹自我、娛樂至死,成了“社會無力者”的本能選擇。

    3. 沒有“中介者”進行知識轉譯

    普通大眾和深奧知識之間,需要有人進行“翻譯”——像半佛、吳軍、羅翔這樣的人,能把復雜知識“講得懂”“听得進去”“引發思考”。

    可惜這類“中介者”太少,大部分知識仍躺在象牙塔,難以走到“下沉市場”。

    ?

    四、我們個人如何應對“沉迷無意義內容”的誘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1. 自我反思︰每天問自己兩個問題

    ? 我今天看到的內容,哪些對我人生有幫助?

    ? 有沒有一種更高效的方式獲取這些信息?

    這種“元認知反省”能幫助我們擺脫“算法馴化”。

    2. 建立“內容輸入菜單”

    就像吃飯要搭配營養,信息攝入也要“結構均衡”。可以這樣安排︰

    ? 每天刷20分鐘短視頻放松;

    ? 每天听10分鐘心理學或經濟學書籍比如用听書app);

    ? 每周寫一篇觀後感哪怕200字),加深理解。

    3. 主動選擇“輸入源”

    選擇高質量的內容平台,比如︰

    ? 得到app、混沌大學︰系統性知識輸入;

    ? b站“知識區”︰有深度內容解析;

    ? 小宇宙、喜馬拉雅︰音頻節目更適合忙碌時段輸入。

    4. 將“學習”融入生活議題

    如果你在搬磚、帶娃、刷劇,不妨換個角度思考︰

    ? 《狂飆》里反映的階層躍遷,可以引出經濟結構問題;

    ? 孩子哭鬧可以結合“阿德勒心理學”去解讀;

    ? 家庭支出管理可以聯系“機會成本”原理。

    一切生活都是經濟學與心理學的練習場。

    ?

    五、結語︰在信息海洋中做“有意識的舵手”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不是“信息匱乏”,而是“有用信息太分散,無用信息太泛濫”。

    當別人沉溺“無意義內容”時,你選擇去認知結構、理解規律、提升自我,這本身就是一種脫離平庸的努力。

    “人類被無限的信息包圍,但只有有意識的選擇,才構成真正的知識。”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職場小聰明》,方便以後閱讀職場小聰明第815章 自媒體的自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職場小聰明第815章 自媒體的自嗨並對職場小聰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