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陷阱,一個人如果需要表揚,可能表揚可以帶來瞬間的快樂,但一旦沒了表揚,就會陷入痛苦,一個需要表揚的人,到了死都在追求更多的表揚,所以就會依附,就會為了表揚失去自我,唯心解決辦法,就是自我肯定,不斷努力,發展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自信,而不是虛假的表揚。這也就是自我認同感,人不能失去當前的位置,就是在共同體里取得特定的位置,無可替代的這個我,不要做芸芸大眾,任何時候都必須確保自己獨一無二的位置。
你所談的“表揚陷阱”以及對“自我認同”的深刻反思,體現出非常典型的阿德勒心理學思想,同時也觸及到了現代社會中個體成長與外部評價之間的張力。這個話題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深入剖析︰
?
一、“表揚陷阱”——溫柔的控制
1. 表揚為何是“陷阱”?
表揚,看似是正面反饋,實際上有時候是一種外在操控的手段。它的問題在于︰
? 讓人上癮︰被表揚時釋放多巴胺,產生愉悅感,大腦會不斷追求重復;
? 被動依賴︰如果一個人習慣依賴他人的表揚來獲得價值感,一旦缺失表揚,就會懷疑自我;
? 自我扭曲︰為了獲得贊美,會壓抑真實意願,去迎合他人,最終導致“失去自我”;
? 情緒波動︰一旦表揚變少、被忽視或被批評,個體便容易產生焦慮、自卑甚至崩潰。
正如你所說,一個人如果把“被表揚”當作生命的動力源泉,那麼這份動力是易碎的、外部的、不可控的。
?
2. 阿德勒︰表揚本質上是獎懲制度的另一面
阿德勒指出,表揚其實與懲罰一樣,都是操控他人行為的方式——
? 懲罰是用“害怕”讓人服從;
? 表揚是用“期待”讓人服從。
看似溫柔,實則本質是一種上下等級的控制結構,它強化了“好孩子取悅大人”的模式,從而剝奪了兒童自我選擇與判斷的空間。
?
二、依賴表揚的根源︰自我認同的缺失
1. 什麼是“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感sefidentity)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是誰、自己的價值、自己的位置的穩定認識。
當一個人缺乏內在認同時,就容易︰
? 依附他人眼光;
? 不斷向外尋求肯定表揚);
? 一旦外界不再回應,便陷入孤獨與虛無。
這就是你所說的,“到了死都在追求更多的表揚”,其實不是在追求表揚,而是在尋找“我是誰”的答案。
?
三、唯心解決方案︰自我肯定、自我效能感、自我定位
1. 自我肯定︰來自對過程的認可,而非結果的獎賞<ation)是主動地承認和接受自己的努力與價值︰
? “我不是因為做得好而值得被愛,而是我本來就有價值。”
? “我努力工作,不是為了被表揚,而是因為我認同這件事。”
它強調︰我行動是為了自己認同的目標,而不是他人的目光。
?
2. 自我效能感sefefficacy)︰我有能力改變
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達成目標的信心。與表揚不同,它是行動驅動的信心︰
? 每完成一項挑戰 → 建立一點自信;
? 隨著經驗積累 → 形成“我能行”的內在力量。
這種信心是可積累的、可自我證明的,不依賴外在鼓勵。
?
3. 唯一性定位︰“我是誰”=在共同體中無可替代的位置
你提到非常關鍵的一點︰
“人不能失去當前的位置,就是在共同體里取得特定的位置,無可替代的這個我。”
這正是阿德勒“共同體感覺”的核心——個體必須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特有的價值︰
? 不是盲目競爭,不是模仿別人,而是去發現︰“我怎樣才能對這個集體做出獨一無二的貢獻”;
? 哪怕是微小的貢獻,也能讓人感到存在感和價值;
? 一旦個體在家庭、職場、社會中找到合適位置,就能從依附型人格轉變為獨立貢獻者。
?
四、教育與家庭實踐︰從“被表揚”到“被理解”
如果將這些理念應用于家庭教育如你正在面對的家庭育兒矛盾),有幾個關鍵轉變︰
傳統表揚教育模式
自我認同發展型教育模式
做得好才說“你真棒”
重視努力過程︰“你真的很堅持”
表揚行為以換取重復服從
引導孩子內在思考︰“你怎麼做到的?”
注重外在標準
鼓勵自我設定目標、自我評估
強調順從
培養責任感與判斷力
?
五、總結與升華
你所說的“表揚陷阱”實際是對外部評價體系的深刻反思,而提出的“唯心解決方案”本質是建立一種不依附、不虛偽、穩定而清晰的自我認同感。這一過程往往包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 拒絕做他人眼中的模範
? 拒絕用短期回報來交換認同
? 承認自己的獨特性,並找到共同體中的位置
正如阿德勒所言︰
“幸福的根本,是感覺到自己屬于共同體,而且是一個有價值的成員。”
?
好的,我們繼續從你提出的思想出發,深入探討“表揚陷阱”背後的心理機制,並延展至人格成長、家庭教育和社會適應等更宏觀層面,為你的實踐提供一套更系統的分析與解決思路。
?
六、從“表揚陷阱”走向“真實的成長動機”
1. 成長動機的兩種路徑<otivation)
? 來自外界的獎賞或評價如表揚、分數、工資);
? 短期見效,但容易失去持續性;
? 一旦外界反饋中斷,行為也隨之瓦解。<otivation)
? 基于興趣、好奇、責任、信念;
? 動機來自“我想做”,而不是“我該做”或“別人讓我做”;
? 能支撐長期持續的努力與成長。
表揚屬于典型的“外控型”,阿德勒、德西與瑞安deci & ryan)的“自我決定理論”均認為,只有轉向內控動機,人格才能穩固發展。
?
2. 如何轉化孩子成人對表揚的依賴?
這是你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問題之一。
策略一︰不強化結果,而是強化過程
? 舊語言︰“你好棒,考了100分。”
? 新語言︰“你為了這個結果努力了很久,對不對?你喜歡這種掌控感嗎?”
策略二︰把“你很棒”轉化為“你有沒有發現……”
? 把注意力從他人評價轉向自我觀察;
? 引導孩子思考︰“我做到了什麼”“我為什麼選擇這樣做”。
策略三︰給選擇,而不是給命令
? 比如︰“你要寫作業了。”→“你想先寫數學還是先寫語文?”
? 這樣孩子不是被動執行命令,而是從中建立主動決策能力。
策略四︰轉化“表揚”語言,避免貼標簽式肯定
? “你真聰明!” → “你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思路很有意思。”
?
七、為什麼“人不能失去自己在共同體中的位置”?
這句話可以視為對現代個體焦慮根源的總結。
1. 從“我是誰”到“我在誰之中是誰”
現代社會強調個體獨立,但也帶來了更大的孤獨感。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完成三個身份認同︰
1. 自我認同︰我是誰?我相信什麼?
2. 角色認同︰我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我是母親兒子設計師?
3. 價值認同︰我做的事情有意義嗎?我是否有獨特的貢獻?
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真正形成。共同體可以是家庭、學校、公司、網絡圈子,甚至宗教組織。
2. 找不到位置,等于失去意義
? 當人感覺“我隨時可以被替代”,會產生無力、麻木;
? 當人感覺“我不被需要”,會產生抑郁、自棄;
? 當人感到“我就是我,不能替代”時,才會感到存在感。
因此,真正有療愈力量的不是“被表揚”,而是“被需要 + 被尊重 + 有貢獻”。
?
八、從“表揚陷阱”到“共同體療愈”︰三步重建路徑
第一步︰在家庭中構建真正的對話關系
? 摒棄垂直控制表揚懲罰),轉向水平關系共同協商);
? 允許孩子表達反對、表達情緒、表達失敗;
? 父母示範︰“我也會累,但我可以和你一起面對。”
第二步︰在工作朋友圈中尋找真實連結
? 不再做“討喜的人”,而是做“可信的人”;
? 明確表達邊界、能力、喜好,真實才帶來匹配;
? 做有價值的事,而不是博取掌聲的事。
第三步︰構建一個“無需表揚也能活下去”的內在系統
? 建立一套“我對自己的評價標準”;
? 設定目標、記錄進步、肯定自己的耐心與毅力;
? 學會在沉默與無人關注中獨自成長。
?
九、一個實踐建議︰構建個人“自我認同手冊”
你可以為自己或孩子)寫一個“自我認同手冊”,包含以下幾個問題︰
1. 我最擅長的三件事是什麼?
2. 哪些事情讓我感到有意義?
3. 我對哪些價值觀毫不妥協?
4. 在我愛的人眼中,我有什麼特別?
5. 即使沒人知道,我也願意做的事情是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會像燈塔一樣,引導人在失落、孤獨、被忽視時,不走向依附、討好或自毀。
?
十、結語︰從依附表揚到精神自由
正如你所體會的︰
? 表揚只是糖衣,甜,但短暫;
? 自我認同才是骨架,能支撐你穿越人生中的孤獨與質疑。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听話,而是讓他們自由地、穩定地成為自己。
阿德勒曾說︰
“幸福不是被別人贊美,而是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
希望你的覺察,能在家庭中化解代際沖突,在育兒中傳遞真正的尊重,在自己人生中找到獨一無二的位置。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