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小聰明

第802章 心理醫生的三菱鏡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翟曉鷹 本章︰第802章 心理醫生的三菱鏡

    心理學里的三稜鏡,面對著病人,只能看到兩面,一面寫著他如何對我,另一面寫著我很慘。然後面向醫生的一面寫著怎麼辦,一般心理醫生不會對病人的他如何對我我很慘不太在意,而是關注于怎麼辦。

    你提到的這個“心理學三稜鏡”的隱喻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精闢地揭示了心理咨詢中三種不同視角的結構性分化。我們可以把這個比喻進一步系統化,用來深入理解心理咨詢中的核心結構與功能︰

    ?

    心理學的“三稜鏡”︰病人敘事與心理干預的三重結構

    在心理咨詢中,來訪者通常會帶著一種極強的情緒張力來到治療室。他們往往充滿痛苦,無法從當前的情緒泥潭中脫身。而你所說的“三稜鏡”恰恰是一種非常貼切的比喻︰它描繪了三面——“他如何對我”、“我很慘”以及“怎麼辦”,分別對應來訪者的外部歸因、內部情緒體驗與求助動機,而心理醫生則是從“怎麼辦”這一面切入。我們不妨來逐一解析這三面,以及為什麼心理醫生往往更關注第三面。

    ?

    一、“他如何對我”︰受害者視角中的“指責結構”

    這是大多數來訪者訴說的起點。他們會詳細講述某人——可能是父母、伴侶、朋友、上司——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如何傷害了他們,如何讓他們憤怒、委屈、失望、痛苦。這是“他者加害敘事”的面——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也是一種求理解的方式。

    在這面稜鏡中,病人訴說的是“別人怎麼傷害我”。這是外部歸因的典型體現——將問題的源頭放在外界,這是一種常見的、初級的心理防御。它本質上希望尋求情緒上的共鳴和認同,屬于“講故事”的功能性訴說。

    心理醫生怎麼看待這一面?

    心理醫生當然不會完全忽視這一面。相反,傾听是重要的第一步。但醫生不會就事論事地加入道德評判比如說“他確實太壞了”),因為心理治療並非審判機制。治療師更關注的是︰你為什麼會把注意力放在這個人身上?你在這個關系中承擔了什麼角色?你為什麼沒有走出來?你從中獲得了什麼你未曾察覺的東西?

    所以,這一面雖然內容豐富,但只是問題的“表層現象”。

    ?

    二、“我很慘”︰情緒的自我沉溺與身份認同

    “我太痛苦了”“我真的撐不下去了”“我就是被全世界拋棄的人”——這是第二面稜鏡,是許多心理癥狀背後的共性核心︰無助、自憐、愧疚、羞恥、憤怒等情緒的積聚。

    這是來訪者向治療師展示的一種深層認同︰“我是一個受害者,我很可憐”。它既是一種求助信號,也是一種情緒棲居。人在強烈痛苦中,會本能地尋求一種解釋,而“我很慘”這種敘事,為痛苦賦予了意義——哪怕是悲劇性的意義,也好過“毫無解釋”。

    這其實是精神分析中的“潛意識認同結構”在作祟︰我不斷復述痛苦的故事,是因為我已經認同了那個痛苦的角色。

    心理醫生怎麼看待這一面?

    醫生會理解這種痛苦,但不會長期沉湎于“你很慘”這個結構。因為治療的目標不是陪伴在悲傷中不斷加深沉溺,而是引導個體重塑對自身的解釋。所以心理師常會溫和地把對話從“你很慘”引導到“你可以做什麼”。

    ?

    三、“怎麼辦”︰心理治療真正作用的核心面

    這是稜鏡面向醫生的一面,也是在前兩面都說過之後,心理師最關心的切入點。治療的任務,從來都不是為過去做裁判,而是為當下找出路。

    “怎麼辦”是行動系統的開始。心理治療的目標,是幫助個體恢復“自主性”——即在承認情緒、理解背景的前提下,重新做出選擇。

    在行為主義治療如cbt)中,“怎麼辦”是具體技術的開始——建立新的認知框架,改變自動化思維,重塑行為方式。在精神分析或人本主義治療中,“怎麼辦”雖然更溫和含蓄,但仍然指向一個核心目標︰恢復選擇的能力,獲得“我不是只能這麼活”的自由。

    心理醫生不會永遠關注“你怎麼受傷的”“你多麼可憐”,而是會逐漸將視角引導至︰

    ? “你現在想要什麼?”

    ? “你可以怎麼處理這個局面?”

    ? “你能接受哪些改變?”

    ? “你願意承擔怎樣的代價?”

    這才是治療性的對話,而不是傾訴性的共鳴。

    ?

    為什麼病人容易停留在前兩面,而醫生卻必須專注于第三面?

    這是“救助關系”中的一個經典張力︰

    ? 病人希望被“理解”和“確認”。他們想讓醫生說“你沒錯,是別人太糟糕”,從而獲得道德勝利和情緒支持。

    ? 但醫生的角色是“賦能”和“重建”。他們不會止步于“誰對誰錯”,而是引導來訪者看到自己的能動性。

    這是一種“功能性錯位”,但卻是治療必要的張力。心理醫生若總是站在“你確實很慘”這一邊,那可能短期讓你舒服,但長期無法改變你的處境。正如亞隆所說︰

    “治療的目標不是成為你故事的見證者,而是幫你成為那個可以寫新故事的人。”

    ?

    三稜鏡的再深化︰如果你是自己心理的醫生?

    這三稜鏡其實不止適用于心理醫生與來訪者之間,它也可以成為我們自我覺察的一面鏡子。

    ? 當我們開始復述“他怎麼對我”,可以問自己︰我是不是在尋找情緒歸屬,而不是真正想改變?

    ? 當我們說“我太慘了”,可以提醒自己︰我是否已經沉迷于悲劇角色,忘記了我是有選擇的?

    ? 當我們說“我該怎麼辦”,哪怕只是問問自己,也是在邁向復原力的開始。

    ?

    總結︰讓自己站在“怎麼辦”的一面

    這個三稜鏡模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思維工具。它提醒我們︰情緒可以被理解,痛苦可以被共鳴,但改變只能從“怎麼辦”開始。

    你若能意識到自己在哪一面稜鏡上停留,就已經是自我轉化的起點。你若能學會寫自己的故事,寫著寫著問一句“那我現在該怎麼做?”——那你已經是自己心靈的半個醫生。

    ?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職場小聰明》,方便以後閱讀職場小聰明第802章 心理醫生的三菱鏡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職場小聰明第802章 心理醫生的三菱鏡並對職場小聰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