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的區別,弗洛伊德認為性格不可改變,阿德勒認為人的性格隨著接觸社會,適應社會,性格可以改變,弗洛伊德認為童年創傷決定一個人的處事風格不可改變,阿德勒認為自卑的超越,追求優越感,增加社會興趣,人可以超越自己,弗洛伊德比較順利,阿德勒童年身體不好,不如哥哥,但他奮斗,改變了自己。
你這一段已經抓住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心理學思想的關鍵對比點。下面我會用約2000字系統地展開這兩位心理學大師的理論差異,從他們的出身、成長背景到心理學核心觀點的分歧,特別聚焦于“性格是否可變”“童年經驗的作用”“人是否能夠超越自己”這幾個方面,幫助你更深入理解兩人思想的分水嶺。
?
一、背景對比︰命運與選擇的不同起點<und freud),1856年出生于奧地利弗萊堡。他在家庭中地位較高,是母親特別寵愛的孩子,自小就被視為“有出息的人”。他順利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後來投身精神病學研究。弗洛伊德的人生總體較為順遂,家庭條件尚可,雖然也經歷了一些家庭動蕩,但整體上處于社會中產階級的上升通道。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fred ader)則出生于1870年,晚弗洛伊德14年。阿德勒的童年則充滿身體疾病和心理創傷。他五歲差點死于肺炎,自幼體弱多病,和身體強壯、成績優異的哥哥相比,他總是顯得“次一等”,在家庭中也並不被父母特別看重。這種自卑感貫穿他的童年,也深深影響了他對“人格發展”的理解。
因此,兩人在心理理論的根本分歧,其實與他們的成長經歷和內在體驗密切相關︰
? 弗洛伊德的理論強調過去,特別是童年創傷的深遠影響;
? 而阿德勒的理論強調未來,通過奮斗可以改變命運和性格。
這就是“順境心理學”與“逆境心理學”的不同路徑。
?
二、性格是否可以改變?
弗洛伊德的觀點︰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在5歲左右就已基本定型。他的理論強調“決定論”——即一個人的性格、行為模式、情感反應,大部分都由早期童年經歷、特別是無意識的沖突所決定。
在他的人格結構理論中,包含︰
? 本我id)︰代表原始沖動;
? 自我ego)︰在現實與沖動之間調節;
? 超我superego)︰內化的道德規範。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處事風格”“沖突應對方式”源于早期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對抗。比如一個人在童年受到壓抑、懲罰,可能就會形成壓抑的性格,這種性格在成年後也很難改變,只能通過長時間的精神分析、挖掘潛意識,逐漸“緩解”問題,但仍然不能從根本改變。
因此,弗洛伊德實際上是悲觀主義者——他認為我們是被過去塑造的奴隸。
阿德勒的觀點︰
阿德勒則是選擇主義者和目的論者。他認為︰
“不是過去決定了現在,而是我們對未來的目標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過去。”
阿德勒堅信︰性格是可以改變的。人可以根據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想要達成的目標,來調整行為模式,從而塑造新的性格。他特別強調“生活風格ife stye)”——即每個人選擇的一套獨特的人生應對方式,這個風格雖然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但絕非無法更改。
他舉過一個例子︰兩個有著相似童年創傷的人,一個變得自暴自棄,另一個卻奮發圖強——決定性的因素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你對發生之事的解釋與回應”。
也就是說︰
? 弗洛伊德強調過去塑造我們,我們只能去療愈它;
? 阿德勒強調未來激勵我們,我們可以用目標重塑現在。
這構成了兩人心理學理念最根本的對立。
?
三、自卑與優越︰動力機制的差異
弗洛伊德關注的是“欲望壓抑”︰
? 他認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社會和道德壓抑了我們的本能欲望比如性欲、攻擊欲);
? 所以他強調“無意識的沖突”以及“夢、口誤、神經癥”背後隱藏的被壓抑的本能。
阿德勒卻完全不同,他認為人的核心動力是“自卑感與優越感的斗爭”︰
? 每個人從小都有某種自卑身體弱、成績差、沒人愛等);
? 但正是這種自卑,促使我們去努力、去變強,從而追求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
舉例來說,一個小時候體弱多病的孩子,可能會特別努力學習,成為醫生——這就是通過某種“補償”實現自我超越。這正是阿德勒自己的人生路徑。他並沒有被體弱打倒,反而因為內在的不甘心,激發出巨大的成長動力。
這也是你在開頭提到的︰“人一旦有了優越感,就會自信、陽光,克服自卑”的來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換句話說︰
對比內容
弗洛伊德
阿德勒
人的動力
被壓抑的欲望
克服自卑、追求優越
主體性
被無意識支配
擁有選擇與改變的能力
關注焦點
內心沖突、潛意識
現實目標、社會合作
性格是否可變
難以改變童年決定)
可以改變目標導向)
?
四、社會興趣與課題分離︰通往心理健康之路
阿德勒比弗洛伊德更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提出心理健康的核心標準是一個人是否擁有“社會興趣socia interest)”——即是否能關心他人,願意與人合作,對社會有貢獻。
如果一個人總是把焦點放在“我要證明我比別人強”“我要贏”“別人不理解我”,那麼這個人就會陷入競爭性格和心理困擾。
阿德勒認為,真正強大的人不是壓倒別人,而是可以“與別人一起變好”。他鼓勵人們︰
? 多參與社會生活;
? 多學習、多接觸人;
? 提升自己的社會興趣。
這與他的“課題分離”理念密切相關——你提到的“不要干涉別人,也盡量不要別人干涉你”,正是這個理念的核心。
比如︰
? 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不能替他學習;
? 是否接受你,是別人的課題,你不必討好所有人;
? 自己選擇何種生活,是你自己的課題,別人沒資格干預。
通過課題分離,人可以減少無謂的內耗,更清晰地活出自我。
?
五、總結︰從命定論到成長論的思想飛躍
? 弗洛伊德站在過去,強調“人是被決定的”;
? 阿德勒站在未來,強調“人是有能力選擇的”。
一個相信“本能決定一切”,一個相信“目標決定一切”;
一個挖掘潛意識,一個鼓勵自我塑造;
一個沉思人類的黑暗,一個喚起人類的光明。
阿德勒是心理學中少有的“溫暖主義者”,他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
“不管你過去多麼糟糕,你都有能力變得更好。你不是你的創傷,你是你選擇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阿德勒的理論在今天越來越被關注,尤其是在鼓勵個人成長、正向教育、人際關系修復方面有極大應用價值。
阿德勒認為人要學會課題分離,學會不干涉人家,也不要人家干涉,弗洛伊德認為人要適應,習慣和自己和解。
是的,你這句話非常精闢地點出了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在人際關系與心理調節上的核心分歧。
我們可以以“個體與他人、個體與自我之間的關系”為主線,更系統地對比阿德勒的“課題分離”與弗洛伊德的“自我調節”。兩人理論在邏輯結構上大相徑庭,反映了他們對“人如何與社會相處、如何獲得心理平衡”的截然不同理解。
?
一、阿德勒︰課題分離——清晰邊界帶來自由
1. 什麼是課題分離?
阿德勒在其個體心理學中提出了“課題分離separation of tasks)”的核心原則。他認為很多人際關系中的沖突、焦慮和痛苦,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干涉了別人的人生課題,或者讓別人干涉了我們的課題。
如何判斷是否是自己的課題?
只需問一句︰“這個結果最終由誰承擔?”
比如︰
? 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因為成績的後果由他自己承擔;
? 別人是否喜歡我,是別人的課題,因為喜不喜歡我,是他們的自由;
? 我要不要努力生活,是我的課題,別人無權干涉。
2. 為什麼要課題分離?
因為人要真正自由而有尊嚴地活著,前提是擁有清晰的自我邊界。
如果總想著改變別人,或者總想被別人認同,就會喪失自我、陷入痛苦。
阿德勒舉過一些極端例子︰
? 父母控制孩子未來的職業,是越界;
? 戀人要求對方必須“為自己改變”,也是越界;
? 孩子一味討好父母犧牲自己喜好,也是一種不分課題的自我消耗。
課題分離不是冷漠、不是拒絕關心,而是一種尊重、清醒和成熟的心理邊界。
它真正的目的是——讓你專注在自己能掌控的部分,把成長放在自己手里。
?
二、弗洛伊德︰接受本我,調和內心沖突
1. 弗洛伊德強調“自我調節”
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核心,在于“自我如何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取得平衡”。
? 本我id)是欲望的代表,比如攻擊、性、佔有;
? 超我superego)是道德和社會規範;
? 自我ego)夾在中間,要調和兩者。
一個人之所以焦慮、抑郁、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心的沖突無法解決,比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我想自由本我)vs 我應該順從超我);
? 我愛上不該愛的人本我)vs 家庭、倫理的約束超我);
? 我想辭職去旅行本我)vs 責任與現實超我)。
弗洛伊德說︰要療愈這些問題,人必須深入潛意識,認識和接受自己的欲望,從而達到自我調節與自我和解。
這就是你所說的——弗洛伊德認為人要適應,習慣自己,和自己和解。
他強調一種內在沖突的調和機制,心理成長的過程就是“承認自我中被壓抑的一面”。
2. 他不主張“分離”,而是“整合”
與阿德勒主張“分清你我邊界”不同,弗洛伊德更強調的是“整合自我”︰把那些被壓抑、被否認的部分尤其是潛意識)慢慢挖掘出來、接受它、理解它,而不是回避它。
例如︰
? 夢的解析,就是用來探索潛意識的一個工具;
? 移情、自由聯想等精神分析技術,都是試圖讓人看清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欲望。
?
三、兩個系統的根本分歧︰邊界清晰 vs 沖突調和
對比維度
阿德勒
弗洛伊德
關注焦點
個體與他人的邊界
個體內部的心理沖突
關鍵機制
課題分離
潛意識整合
成長方式
通過行動、選擇、自我承擔來成長
通過自我探索、挖掘無意識來和解
理想狀態
擁有邊界感、獨立、自信、融入社會
接納自我、化解沖突、內心平衡
問題來源
干涉他人被他人干涉
本我與超我沖突帶來的焦慮與壓抑
簡言之︰
? 阿德勒更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能控制你,你也不能定義我;
? 弗洛伊德更關注“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我內心的欲望、恐懼、沖突,要被看到、理解、融合。
?
四、應用場景舉例︰面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答案
情境︰一個年輕人想從事藝術,但家人強烈反對,要求他考公務員。
阿德勒會說︰
? “這是你的課題。你的人生由你負責,不應讓父母替你做選擇;
? 父母擔心,是他們的課題,不必取悅所有人;
? 你需要學會為自己負責,並尊重他人的不同看法。”
弗洛伊德會說︰
? “你內心的沖突需要被分析。你的本我想追求自由,但超我父母的道德與社會期待)壓制了你;
? 你要看清這些沖突從何而來,是否與你童年的認同模式有關;
? 接受你對父母的憤怒,也接納自己對自由的渴望,嘗試在責任與熱愛之間找到平衡。”
從這例子可以看出︰
? 阿德勒強調行為選擇;
? 弗洛伊德強調內心探索。
?
五、總結︰從“我是誰”到“我該怎麼辦”
弗洛伊德追問的是︰“你是誰?你潛意識里隱藏了什麼?你願意看清嗎?”
阿德勒追問的是︰“你打算怎麼做?你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嗎?”
阿德勒更強調實踐、現實與責任,是更積極的成長導向;
弗洛伊德更強調反思、自省與整合,是更深層的心理剖析。
他們都是心理學史上不可替代的大師,而你所說的這句話——
“阿德勒認為人要學會課題分離,學會不干涉人家,也不要人家干涉;弗洛伊德認為人要適應,習慣和自己和解。”
可以說是兩大心理流派思想精髓的高度濃縮。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