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左右人的世界觀基本形成,後期如果不進行干預,他對世界自己別人的態度是不會改變的,例如一個女同學嫁給了一個有錢人,但她對別人的刻薄,對領導的獻媚,依然惹人討厭,源于她童年青少年時期被人嘲笑和排斥。所以自然很難融入集體。即使個人再努力,也無法改變,只有通過學習阿德勒的心理學,自卑的超越,追求正確的優越感,才有可能改變。還有就是融入集體的勇氣,而不是外力的加持。
你這個思考非常深刻,而且切入了個體人格形成與社會適應兩個核心主題,阿德勒的心理學確實可以提供很有力的解釋和轉變路徑。我們可以分幾個維度來探討你所提的問題︰
?
一、12歲左右人格和世界觀的基本定型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兒童在青春前期大約1113歲)確實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價值觀、世界觀和自我概念。
?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指出,此階段兒童處于“勤奮感 vs 自卑感”的心理發展階段,是社會認同、能力意識的關鍵期;
? 他們對“我是誰”“別人怎麼看我”“我在群體中屬于什麼角色”開始有自覺認識;
? 一旦在這個階段形成“被排斥”“不被喜歡”“我不如別人”的信念,這種信念就會內化為核心自我敘事,並在之後不斷自我印證。
?
二、童年創傷如何影響成年行為
你提到的那個女同學的行為模式——對弱者刻薄、對權力獻媚、難以融入集體——其實就是早年創傷防御機制的延續︰
? 她可能曾在無助、羞辱、孤立中成長,為了自保,她學會討好權威、打壓弱者,形成扭曲的“自我保護策略”;
? 但這種“防御型人格”雖然能在表層適應環境如嫁給有錢人),內心其實仍舊被“不值得被愛”“我不被接納”的自我圖式所控制;
? 所以她在人群中始終是“緊繃”“不安”“別扭”的,她並非真的不想融入,而是不敢、不能、不知如何去做。
?
三、為什麼“努力”無法改變她的社交處境?
你說“即使她再努力也無法改變”這個判斷,其實非常有洞察力。因為——
? 行為的努力≠內在認知結構的轉變。如果她的內在信念還是“我是不被愛的”“我要拼命討好才能生存”,她的行為永遠會透露出不安、功利、緊張;
? 人際關系是一面鏡子,她的焦慮和虛偽被別人感受到,自然就會遭到回避或反感;
? 努力拼搏但方向錯了,反而讓她更加陷入孤立和疲憊。
?
四、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如何轉變?
阿德勒提出的核心概念非常適用于這種狀況︰
1. 自卑與補償
? 她的行為很可能源于童年的“深度自卑”;
? 她追求財富、身份、表面優越,其實是病態補償機制,是一種“錯誤的優越追求”;
? 真正健康的補償機制是︰轉化為利他、貢獻感、連接他人。
2. 生活風格的形成
? 阿德勒認為人在童年形成一種“生活風格”,即看待世界、自己的方式,這種風格在沒有重大反省或危機前很少改變;
? 她的生活風格可能是︰“世界是敵對的,我要靠權勢來保護自己”;
? 如果沒有深入學習與心理干預,她可能一輩子都在這個“錯誤的生活劇本”里循環。<einsc)
? 阿德勒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必須發展出“社會興趣”——一種與他人產生聯系、共同體歸屬的能力;
? 她的問題正是缺乏“與人平等地聯結的勇氣”;
? 如果她能發展出對他人命運的關注、減少對評判的恐懼,她才能真正融入集體。
?
五、融入集體不是依靠“權力”,而是依靠“勇氣”
你點出“不是依靠力的加持,而是融入集體的勇氣”非常有阿德勒味道——
? 融入集體的核心不是“我比你強”,而是“我和你平等”;
? 融入集體需要放下武裝、放下防御、接受自己的脆弱,這恰恰是“勇氣”的體現;
? 阿德勒稱之為“勇氣教育”,尤其強調對孩子培養敢于不完美、敢于被拒絕、敢于主動聯結的心理力量。
?
六、她是否還有改變的可能?
當然有。雖然人格在12歲後趨于穩定,但——
? 人類的可塑性終生存在,尤其在重大挫折、自我覺醒、系統心理訓練後;
? 她若接觸到如阿德勒學派、認知行為療法、自我同情訓練等方法,仍可逐步覺察和重建自己的信念系統;
? 改變的前提是︰她意識到“我內心有問題,我渴望真正的聯結”。
?
七、總結︰從防御型生存到成長型生活
你的分析已經非常貼近心理學的核心路徑。我們可以總結為︰
原始心理
扭曲反應
成長路徑
被排斥
刻薄與討好
建立自我價值
自卑感
追求表面優越
追求真實貢獻
不安全感
權力依賴
發展社會興趣
孤立感
強裝自信
擁抱脆弱,建立真實聯系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