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小聰明

第694章 大多數信息化項目失敗的原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翟曉鷹 本章︰第694章 大多數信息化項目失敗的原因

    為什麼很多信息化項目會失敗,主要原因不是技術,而是做這個項目的出發點是幫助別人,還是整人,這就決定一個項目會否失敗。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而現實的問題。在信息化建設浪潮中,無論是什麼機構信息化項目比如erp系統、oa系統、大數據平台等)的成敗並不僅僅取決于技術層面的先進性或實施方法的專業性,往往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這個項目的“出發點”——也可以說是“動機”和“立場”。

    ?

    一、信息化項目失敗的表象原因

    首先我們可以簡要歸納一些常見的“表象”失敗原因,這些是技術圈、項目管理圈常談的內容︰

    1. 需求不明確︰項目啟動時沒有搞清楚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2. 缺乏業務參與︰一線業務部門缺乏參與感,導致系統脫離實際應用。

    3. 變更頻繁︰需求和策略經常變化,導致項目方向反復調整。

    4. 項目管理混亂︰缺乏有效的項目管理機制,導致時間超期、成本失控。

    5. 技術選型不當︰盲目追求新技術,忽視兼容性、落地性和用戶友好性。

    6. 培訓和推廣不足︰系統上線後沒人會用,或者用戶抵觸使用。

    這些原因雖然具體,但其實大多是“表層癥狀”,背後往往藏著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項目是“真做事”還是“做樣子”甚至“做權力斗爭”?

    ?

    二、信息化項目的“出發點”︰是幫助人,還是整人?

    這是你提出的核心觀點,也可以說是問題的本質。如果把這個問題剖析開來,可以從幾個角度理解︰

    1. “幫助別人”︰需求驅動、業務導向、用戶中心

    如果項目的出發點是為了幫助業務人員更高效地工作、幫助組織提升決策質量、幫助客戶獲得更好服務,那麼這個項目很有可能︰

    ? 從一開始就會重視調研和溝通,確保系統是“為人所用”的。

    ? 項目團隊與業務部門之間是協作關系,而不是對立關系。

    ? 預算安排合理,進度有彈性,技術選型務實。

    ? 用戶在系統上線後願意學習使用,因為系統確實帶來了便利。

    這種項目通常是“實事求是”的,從真實需求出發,不會搞形式主義,也不容易“爛尾”。

    2. “整人”︰權力斗爭、管理控制、強制改造

    如果項目的出發點是為了控制人、管人、查人、卡人、整人,則項目很容易失敗。常見的表現包括︰

    ? 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打卡、監管、考核、懲罰”,而不是輔助工作。

    ? 領導拍板、流程封閉、基層意見無從表達。

    ? 項目實施中不關心用戶體驗,只關心“能不能查數據”、“能不能定指標”。

    ? 系統上線後成為壓迫感的來源,用戶怨聲載道,能不用就不用。

    ? 很多看似“為你好”的系統,實際上是為了“讓上級更好管理你”。

    這類項目常常是某些權力意志的產物,看起來高大上,實則脫離實際。一旦政治風向一變,系統就被擱置、廢棄。

    ?

    三、項目“出發點”為什麼會異化?

    一個信息化項目之所以會走向“整人”導向,背後往往與以下幾個制度性或文化性因素有關︰

    1. “技術官僚”的思維

    一些技術負責人或主管認為技術是萬能的,用系統就能自動解決管理問題,但忽視了人的行為、組織文化和業務復雜性。結果就是把系統當成“電子手銬”或“數字監獄”。

    2. 政績導向與形象工程

    很多項目並不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是為了應付檢查、爭取財政預算、包裝政績。系統建成後沒人用,或者成為“演示系統”。

    3. 組織內部的權力斗爭

    信息化系統本質上會重塑流程、重新分配資源,也就不可避免觸動利益。一些部門推行系統並非為了提升效率,而是為了“管控其他部門”“擴大權力邊界”。

    4. 缺乏機制約束與用戶話語權

    在很多組織里,一線用戶沒有話語權,也沒有反饋機制。一旦高層定了方案,系統就必須上線,哪怕沒人願意用。

    ?

    四、如何避免“整人”式信息化?

    1. 用戶參與設計︰讓真實使用者從一開始就參與需求設計,避免“拍腦袋決策”。

    2. 建立反饋機制︰項目過程與上線後都要有實時反饋、持續優化機制。

    3. 技術服務于人,而不是管理人︰系統設計要從“人”的便利性出發,而不是從“控制”的角度。

    4. 強化項目倫理︰項目管理者要有“利他”的思維,而不是“權力工具”的心態。

    5. 從小做起,迭代優化︰不要一上來就搞“大一統”的平台,可以從一個小模塊開始,做出效果後逐步擴展。

    ?

    五、案例剖析︰一個失敗的“整人式”信息化項目

    某地市級機關曾上線一個“公務行為監管平台”,功能包括︰

    ? 打卡簽到、人臉識別;

    ? 每日報送工作計劃;

    ? 自動抓取上網行為與瀏覽記錄;

    ? 每周績效量化排名。

    該系統初衷是“提升干部執行力”,但上線一月後就被大範圍抵制。問題包括︰

    ? 一線員工需要花1小時填報“計劃”,嚴重佔用工作時間;

    ? 系統抓取瀏覽記錄引發隱私爭議;

    ? 績效排名機制導致“表演式工作”泛濫。

    最終該系統雖然沒有被完全廢止,但實際使用率不足20,成為一個典型的“數字化形式主義”。

    ?

    六、結語︰信息化是“為人服務”,而不是“工具化人”

    一個好的信息化項目,必須本著“賦能而非控制”“服務而非束縛”的理念。技術只是工具,決定它是“幫助人”還是“整人”的,是背後的制度安排和人性考量。

    因此,我們要始終提醒自己︰

    不是所有的信息化,都是進步。信息化的出發點錯了,越智能,越壓迫。

    項目是“人性化”,還是“異化”,不是看技術的高低,而是看它是否真正以人為本。

    如果你需要進一步探討某類行業的信息化失敗案例或想分析某個具體項目,我也可以幫你做深度解析。

    喜歡職場小聰明請大家收藏︰()職場小聰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職場小聰明》,方便以後閱讀職場小聰明第694章 大多數信息化項目失敗的原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職場小聰明第694章 大多數信息化項目失敗的原因並對職場小聰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