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之道法自然

第33章 明入地中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少出無門 本章︰第33章 明入地中

    大觀四年九月丁巳,丁火坐丙火,陽盛陰衰,白日無光。

    呂維將那張呈的供詞一經呈上,文德殿上群臣嘩然。

    原是問這宋粲冒領軍功之事,卻扯出了這圖謀“廢帝”之彌天的大罪。

    寶座之上官家听罷傻眼,愣愣了一晌,眼神空空的望了那朝的文武百官,卻如無人一般。

    遂,面出狂怒之態,卻因這供詞之上“真龍踔一目”大逆之言。

    呂維所言,姑且可當作不證之詞的荒唐之言。然,宋粲與汝州督貢期間那童貫百般討要手詔,招那宋粲班師回朝的詔書卻是自己親手寫下的。

    心中對了那供詞,便是一個咬牙切齒,心道︰你們這幫人!真真的把朕按瓷實了坑啊!

    妄我如此信任,想至此,心下怎的不怒?更讓人寒心的是,這供狀之上所涉人等,哪個不是自家的親近?便是在前幾日,還為那程遠落淚,疼惜那份“忠臣死薦”。如今,這之山之名亦是在列!這“忠”且是寫的好!

    那兵部尚書听聞這供詞言語,亦是一個冷汗直流。心下驚道︰如這供詞做實,卻不說其他,這大宋之為臣之根苗,國家之骨血一並戕盡矣。

    為何如此說?

    本這朝堂之上講究一個平衡,童貫雖跋扈,然也是個開疆擴土之能人。只這身為監軍坐鎮西北便可對抗遼夏之外患,保得國體之周全,有了這邊境的安全,才有得強鄰不敢覬覦,宵小不敢窺視。

    蔡京再是有“志在逢君”“舞智御人”之不堪,也是有那“豐享豫大”之能也。雖說是有斂財之嫌,然這“財”並無歸入蔡氏的口袋,且是讓國富。

    程之山雖身死,卻也是那文臣所剩不多的傲骨。

    那宋正平卻是處位高而不爭,嚴司本職而外事不問。且恩澤廣施于大眾,守的是為臣、為人之本分。是為“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之典範。

    吳王,更不用說了去,壓艙石也!宗室元老者,且是威壓了宗室後宮。那幫人如果真真鬧將起來,基本上是一個禍起蕭牆了。

    如供詞所言,不消說供狀上書之人悉數問罪,便是只將這六人盡數除去,這大宋鐵打的江山,便是看不的了,屆時又是內憂外患不得一個安生?

    想至此心下便是慌亂,本是原本這場官司查處宋粲一人冒領軍功,為防宋家步那蔡京獨大之後塵,而只求一質也。

    怎的經得這皇城司的一番操作,牽出這汝州司爐伙同童貫、蔡京等人以宋家出首行這大逆之事哉?

    此番這勾當殿上所謂,且又嗅到些許“瑤華密獄”的味道來。且不說荒唐與否,卻是定是將那宋家、童貫、蔡京、冰井司、武康軍、乃至吳王置于萬死之罪也。如若此番得逞,屆時便是這呂維一家獨大,國之危矣。

    心下驚叫道︰此非我意也。

    想罷便要站起身來斥責那呂維,卻見首列中書舍人回首以目壓之。

    此番殿上再無臣工多言,獨剩呂維之語聲徹文德。

    供詞宣讀完畢,那官家隨即下了詞頭,命︰宣那童貫回朝,皇城司主審此案,御史台,兵部三堂會審。

    詞頭下,便見那中書舍人天覺老官沉吟了一聲,

    卻不見他言語,只是將手指在那耳洞中猛掏了一番,遂彈指于地。

    此謂“言污我耳”,乃君前大不敬也。眾臣工見罷詫然。

    卻又見得那中書舍人離了坐席,也不行禮也不出聲,雙手交叉于體前,倒提了那笏板著實的將那座上的官家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這才緩緩道︰

    “臣,請封還詞頭……”

    這一句不耐煩的連的一個“伏”字都沒有了。其聲雖不大,且讓那殿上眾人一片交頭接耳的嘩然。

    那呂維剛想出言,然那手剛剛拱起,卻被那商英相冷冷的眼光逼回。殿上寂靜的亦是一個丟針可聞。與這死寂中,听得那天覺相道︰

    “臣,老邁昏庸,實不敢再居高位而素餐也,懇請致仕。”

    意思就是我老了,想退休了,你們胡鬧吧,跟一幫傻子玩太累,我老人家不伺候了。說罷便跪下,便橫放了笏板自摘冠服並魚袋置笏板之上。

    朝堂眾人瞠目之後,又是一番嘩然。

    于那交頭接耳之中,卻見那張商英也不等上面的官家說話,便自顧的站起撢了撢身上的袍襟轉身出殿。

    此乃“地污我衣”也。又是個大不敬!

    臣工下朝需等那官家先行。如有需先退,也是得了聖命先後施禮然退三步才可轉身出殿。這老官可好,直接站起來扭頭就走啊,可見這官是真真的一刻也不想做了。

    有人問了,這不是撂挑子嗎?不道德啊?

    也不能說不道德,“供職領差”在這儒家思想里皆為非道德行為。

    因為有職差便是有銀餉,此謂職務行為,跟自己的道德無關。屬于受人錢財與人消災,養家糊口而為之。

    根據儒家學說的定義,但凡有利益訴求的行為皆為非道德,也就說,只要是收了錢的,都跟道德不沾邊。

    一旦是收錢要他做的事超出了自己的道德底線,皆從于道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況且這宋朝中書舍人辭職也不是第一次了。更有甚之,還有集體辭職的呢,史稱“熙寧三舍人”事件。

    神宗朝,王安石上請破格提拔一叫李定的官員作監察御史。帝允之。

    但是單單“帝允之”可不行,因為這事違反程序,時任中書舍人的宋敏求直接封還詞頭,給扔了回去。

    皇帝一看,喲呵?干嘛?沒了你張屠戶,就得吃連毛豬?我還就不信了!

    遂,又令甦頌起草敕書,甦頌一看,你這都寫的都是他媽的神馬玩意!沒經過吏部審查,沒有監察經歷,就直接升任監察御史?你知道監察御史是干嘛的?

    于是乎,這詞頭沒看完就直接表示辭職。丫挺的!老子不干了!

    然後,該著李大臨了,這貨表現的更干脆,直接看也不看,直接跟皇帝說,我都听他們說了,我也干不了,您怎麼解氣怎麼來吧。

    于是乎,這哥仨便抱著膀子一起被判了一個撤職外放,此乃宋史上有名的“熙寧三舍人”事件。

    亦是“侍道不侍君”的典範。

    也就是說,我許你胡作亂為,但是,你也得許我不為虎作倀。

    說起這北宋政體也算是君主立憲制的雛形了吧?

    那位說不對吧?這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為了削弱相權,加強君權的重要舉措。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公機構。宰相只保留行政權,軍政歸樞密,治軍歸三衙,財政歸“三司”。

    話說的不錯,但是這“相權”倒是分了,按說應是此消彼長才對啊?

    但這君權加不加得強,且看神宗之後也。

    若這大臣均不黨不群便是皇權為大。

    但是!萬事就怕這但是。

    自神宗元豐改制便將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分作“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宰相”,如此作來這神宗尚可控制。

    然,自那宣仁太後之後便盡歸新舊二黨。

    至于皇權?什麼皇權?乖,不是稱你做那“女中堯舜”了麼?自己偷著樂去吧。而且,我們這將夸你的話都寫到史書上了耶!且還要些什麼?凡事切勿貪心,無為而治善莫大焉!

    如此,到那哲宗親政之時這黨爭便是愈演愈烈。這搶來搶去的卻只是兩黨的一番熱鬧,至于這皇帝有什麼權利?嗨,那就另說唄。

    你看麼,叔叔們這的蛋糕都不夠分的,你一個小孩子,先吃點我們吃剩下的,不餓著就行。乖乖的看叔叔們演戲,你就說熱鬧不熱鬧吧!

    要不然也不會打仗打得國庫尚且有余錢,官俸不斷,這皇帝的私產倒是被  一個吊蛋精光。那內藏庫干淨的跟剛剛經過大掃除一般,老鼠毛都沒得一根。

    這不是我說的啊,《宋史》上說的。

    《宋史》卷一百七十五,志第一百二十八有載︰元符二年,涇原經略使章婱諫曰︰“伏見興師以來,陝西府庫倉廩儲蓄,內外一空,前後資貸內藏金帛,不知其幾千萬數。即今所在糧草盡乏,漕臣計無所出,文移指空而已。今者,正休兵息民、清心省事之時,唯深察臣言,裁決斯事。若更詢主議大臣,竊恐專務興師,上誤聖听。”

    這主議大臣,說的就是章𠴱@病br />
    時內藏空乏,陝西諸路以軍賞銀絹數寡,請給于內藏庫,詔以絹五十萬匹予之。

    然而都成這樣了,皇帝也不敢明說,只得“帝謂近臣曰︰‘內庫絹才百萬,已輟其半矣’”。

    然這近臣,便是彼時還有熱血的御太醫宋正平。也就是滿肚子的牢騷話,也只能緊著給自己的私人醫生說。

    況且還不止這皇帝私產的問題。

    朝堂,不是講道德的地方,道德這事,你能在書院課堂上去講,朝堂是要你干實事的。做什麼事基本上都的挨罵,無論這事是好是壞。

    如,讓利于百姓,減免稅賦是不是好事?

    那肯定是啊!

    好,是好事,關鍵這利誰來讓?讓你這些當官的拿薪水去填?官員肯定會罵娘。

    下層官員倒是不罵娘,但是肯定會卯足了勁在從百姓身上再變本加厲的撈回來。

    讓富戶去讓,更不可能,他們的錢都是拿鐵絲穿在肋骨上的,讓他們拿錢?你想的有點多。

    這樣的話富戶也會罵人。不過,在罵人的同時,也會向百姓伸手。

    這回好了,這利是讓了,但是百姓卻不得什麼好處,也會跟著一塊罵你。

    所以說官場,也不是只侍你的“道”,也不是講“道”的地方。

    如果你硬是講,也無可厚非。

    你這樣搞的話,倒是個人都有對“道”的理解,這個還不能做一個統一。

    這弊端麼,也是顯而易見,要麼就是政出多門,下面官吏不知道要听哪個。

    要麼就是相互掣肘,朝令夕改,啥事干不成。

    如此,便是一個官風因循守舊,官吏明哲保身。

    不做事便無錯處可查。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不作為,混吃等退休。誒?我不裝了,我躺平了,你拿我怎的?于是乎這冗官、冗兵、冗費之三冗便是將那國庫吃的一個精光,然後開始打皇帝內庫的主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這皇權果真歸帝,殿上如臂指使,又何來的政出多門也?

    說這皇權旁落便不是好事了嗎?

    其實無論什麼權利,分權治之,相互制衡便是好事。

    無論權利旁落在哪,權分不散且可控便是好事,即便是“專權獨大”也是有個主要責任人的。

    要不然誰說了都不算,不出事便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出了事且是大眼瞪小眼,相互推諉沒人承擔責任。

    所以說,這權柄並無好壞之分,善惡均在人心也。是好是壞且由得後世評價去吧。

    話回書中。

    見那中書舍人張天覺轉身頭也不回的離了大殿,殿上群臣皆驚卻不語。

    官家見此也是瞠目結舌,心想︰怎麼茬兒?這是要將我爹那會的“熙寧三舍人”之事重演啊!

    想罷,這心里也是猶豫,剛想開口命站在身邊傻眼的黃門公將其勸回。

    倒是這嘴還未張開,便見得那呂維推金山倒玉柱,朝上三拜九叩,三呼萬歲,後拱手于耳側,大聲道︰

    “終是皇天浩蕩,此乃皇權歸正也!”

    此話一出便又是朝堂嘩然,然並無一人出列言之。

    怎的?這話真真的無可反駁也,而且說了絕對沒什麼好果子吃。

    倒是那官家得了此言心內饒是一個爽快。

    卻因見其兄有那祖母宣仁高皇後垂簾而不得皇權,然親政不過數年,且又是黨爭慘烈,引得前朝後宮都不得安寧,年二十五歲便郁郁而終。

    自他登基便又效法舊制由那向太後垂簾權同處分軍國事,諸事,悉尊簾內,自家不可多言。且不得舒展其志。

    幸得上天垂憐,向太後垂簾數月便歸天,遞政與他。欣喜之余,卻又見滿朝文武,將那兄長之功盡毀之。

    于是乎,朝堂又復兩黨相爭,且成膠著之態。

    為平黨爭只能由得蔡氏做大,如此又是一個皇權無歸。

    今日卻是守得雲開見月明,重得皇權歸正了也。

    心下爽快了這官司便是不糊涂了。

    不過,這官司若不糊涂,八成也就是冤了。

    終是拜了呂維所宣供狀之上那句“真龍踔一目”大逆之言也。

    那官家此時便覺大權在握,即令身邊黃門公口宣了詞頭︰

    “令,中書門下行旨。汝州案,由皇城司,大理寺,兵部三堂共審。”

    黃門公雖是于殿上朗聲口宣,然這心下倒是郁悶。

    心道︰自己雖是禁內主司,與那冰井司有轄制之責卻也不是主事,卻也知道那唇亡齒寒。

    口中不緩不慢的宣著口諭,心下卻是一番盤算,如何對這朝堂野下這一稱犖確。

    喜歡天青之道法自然請大家收藏︰()天青之道法自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青之道法自然》,方便以後閱讀天青之道法自然第33章 明入地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青之道法自然第33章 明入地中並對天青之道法自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