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玄接過那封信,原本還帶著點剛從實驗棚出來的興奮勁。
可眼楮一落在信紙上的第一行,整個人的表情,就立刻變得凝重起來。
“東宮,午後,太子殿下與張樸密談。”
看清這一行字的內容後,李北玄頓時抬起頭,一臉訝然的看向贏麗質。
“這個,你是怎麼知道的?”
李北玄一臉納悶的問道。
而贏麗質只是輕輕一笑道︰“贏高明不問政務已近一年,東宮已經被扎成篩子了。”
听到這話,李北玄頓時了然。
于是便不再多問,點點頭,展信看了下去。
贏麗質的釘子,顯然扎的很好。
因為這封信,不是普通的密報,而是逐字逐句的談話記錄。
筆跡工整,分行清晰,從稱呼到語氣詞都絲毫不差。
跟現場直播似的,活靈活現的。
看到贏高明鐵了心要護著稱心的那一段時,李北玄還覺得挺有意思,甚至很滑稽的感覺喃喃之間也是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
可看到後面半段,李北玄的表情逐漸凝固了。
因為他看到了一句很恐怖的話。
是贏高明說的。
“有本事他來廢了我!他來殺了我!”
“讓天下人都看看,他是怎樣一個冷酷無情、疑心如鬼、殺子如屠狗的——”
贏高明瘋了。
李北玄很確信,贏高明現在已經半瘋了。
幾乎已經快被逼到極限了。
一時間,李北玄甚至有些少見的恍惚。
腦海中,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依次閃過。
漢武帝的戾太子劉據。
起初父慈子孝,少年時也曾受盡寵愛。
可一場巫蠱之禍,讓父子關系徹底決裂。
甚至逼得太子起兵自衛,最終滿門覆滅。
唐太宗長子李承乾。
原本是寄予厚望的嫡長子。
後來因寵愛遞減、弟弟出挑,被逼到策劃政變,最後廢為庶人。
辮子朝的胤 。
兩立兩廢。
先被抬到九天雲端,又被狠狠摔下塵埃。
皇權斗爭下,終究在幽暗深宮中走向瘋狂。
甚至……
李北玄的腦海,怪異地跳出一個現代案子。
吳謝宇。
那個曾被老師稱為“天才”的孩子,最終卻親手弒母。
這些名字,這些故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身份,卻有一個驚人的共性。
當親子關系徹底崩壞時。
血緣再深,也敵不過猜忌、敵意與扭曲。
贏高明是什麼人?
一個皇帝的長子,一個從小被寄予厚望的孩子。
年少時,贏世民對他寵愛有加,幾乎是百般呵護,萬般容忍。
當時宮里所有人都說,太子殿下生來聰慧,機敏過人,天生一副帝王骨。
贏世民驕傲,贏高明自信,父慈子孝,和睦得令人艷羨。
可這樣的關系,為什麼會徹底變成今日的針鋒相對?
李北玄緩緩閉上眼,思慮良久。
最後,拼湊出了一個冷酷的答案。
贏高明,是被贏世民逼瘋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觀點。
越是被寄予厚望的孩子,一旦表現不如預期,父母的失望往往成倍反噬,而孩子的逆反,也會成倍激增。
贏世民和贏高明就是這樣。
少年時期的贏高明,的確有些飛揚、些許驕縱。
但在一個十幾歲的皇子身上,這並不是不能挽回的毛病。
只要耐心教導,收一收心性,完全可以慢慢修正。
可贏世民卻不能接受。
因為他的控制欲,他的權力觀,決定了他不可能容忍“完美皇儲”之外的任何瑕疵。
于是,當贏高明少年得志、恃寵而驕的時候,贏世民沒有選擇耐心引導、循循善誘,而是用了千百年來中式家長慣用的一招。
立靶子。
給他立一個對照。
用另一個人,來給贏高明人為的制造危機感。
這種手法,換作市井人家,可能是“隔壁家孩子”。
換在皇家,就更簡單了。
直接提一個兄弟來做對照組就是。
這種對比打壓式的教育,在東方家庭教育流傳至少上千年。
簡直堪稱毒瘤。
就連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有很多人,因此留下了童年陰影。
而對于一個本就享盡寵愛、從小被吹捧為未來之主的太子來說,這不僅是刺痛,更是徹底的羞辱。
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心理碾壓。
在心理學上,這種手段甚至可以歸入pua的範疇。
打壓,對比,剝奪,再給甜頭,再打壓。
循環往復,讓對方在失落與渴望中反復掙扎,直至徹底屈服。
這種手段,的確可能對一個本來就缺乏關注、不太受寵的孩子起作用。
因為他們會為了爭取那份稀缺的愛,而努力改變自己。
但對于一個從小在寵愛和優越感中長大的孩子,這種突如其來的比較和貶抑,只會讓他產生更劇烈的反彈心理。
因為這不僅是權力的剝奪,更是身份與存在感的碾碎。
而贏高明的心性,本就帶著那種易怒、要強、叛逆的底色。
一旦遇到這種教育方式,便會更加變本加厲的叛逆,最後演變成懼怕與仇恨。
贏世民是個好皇帝。
他天生就懂帝王心術,天生就是pua大師。
這也是他能坐上帝位,能把那些桀驁不馴的藩王、大將,一個個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原因。
他的權術、他的算計,足以讓他成為一個開疆拓土、威震天下的好皇帝。
可這些特質,幾乎與“好父親”這個身份格格不入。
父親的角色,需要的是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持,而不是時時刻刻的試探與馴服。
皇帝需要的是可控的臣子,父親卻應該是孩子最後的安全網。
贏世民卻把兩者完全混為一談。
他在養太子的過程中,用的是馭臣、馭將的法子。
這種方法,在朝堂上能制住桀驁不馴的大將,卻很難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繼承人。
贏世民覺得自己是在磨礪,贏高明卻覺得這是拋棄。
他們都沒有試著坐下來,平等地听听對方的心聲。
于是,誤解疊加在誤解上,期待換來失望,失望又催生新的怨懟。
終于到了今天。
贏高明已經下意識的開始用玄武門、用大伯的死來對照自己。
那不是簡單的口不擇言,而是內心深處已經認定。
父親是可以為了皇位殺掉兒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