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打自家人。
陸齊言被抓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懵逼狀態。
貞觀七月四日清晨。
陸齊言還在書房,整夜未眠,正在反復研讀貢生案的卷宗。
看了看時間,準備去刑部點卯時。
自家官邸的大門卻被人強行撞開,隨後,幾個熟悉的人走了進來。
正是陸齊言的同僚和下屬。
陸齊言高低是個侍郎,也算是刑部的中層管理層。
被人強闖大門,頓時面露不悅。
沉聲問道︰“何事?”
可對方不多言,只雙手呈上一紙拘押文書。
陸齊言接過一看,臉色瞬間慘白。
“你們說……我……行賄?”
“我行賄誰了?”
“我連信上收信人是誰都不知道!”
“這是什麼信?誰的?我沒見過!”
陸齊言直接急了,漲紅著臉大吼道。
但換來的並不是信任,而是一雙雙痛心疾首的眼楮。
因為幾乎每一個被雙規、被逮捕、被查辦的官員,在最初被帶走的那一刻,說的都和陸齊言現在說的一模一樣。
“我冤枉的,我沒收錢,我不知道那是誰寄的信,我根本沒做過……”
這種場面,兄弟們太熟了。
刑部的老吏、差卒,誰沒見過官員崩潰、哭喊、反復否認的樣子?
“被人陷害”的喊法,連順序都一樣,幾乎就是官場預設台詞。
更何況,這次帶人的是刑部自己的人,是他陸齊言的同僚、甚至平日里點頭之交的下屬。
對他們而言,這不僅是一樁zz事件,也是一種尷尬的內部家務事。
若真放任陸齊言逃脫,那就等于整個刑部自污清譽。
可若照章處置,雖然打落的是自家人,但卻能保住整個刑部的清白、保住官署的名聲。
那該怎麼選?
根本沒得選。
于是刑部的人滿臉復雜的看了陸齊言一眼,隨後直接擼起袖子,把陸齊言給帶走了。
……
如果這個時代有“熱搜榜”、“每日新聞”之類的東西。
那在貞觀七月初五這天,陸齊言行賄被抓一案,絕對是頭條里的頭條,熱榜中的熱榜。
長安城內,士庶齊喧,街頭巷尾無一例外。
比起前幾日那些什麼“屠夫執失烈”、“恃寵李北玄”之類只能靠嘴嚼字、靠人轉述的輿論,陸齊言這件事實在是太實錘、太直觀、太刺激了。
五個長安有名的紈褲在街頭追人,當街搜出行賄信件。
信里白紙黑字,雖未落款,卻寫著“陸齊言大人”五個大字。
信封內還有幾張銀票,數額雖不大,但已然構成行賄未遂。
而且最關鍵的是,這還不是傳說,而是無數百姓親眼所見。
甚至東市南街的一個茶棚老板,還站出來大喊︰“我當時就在現場!他們幾個一開始還吵,說抓不抓那人,我親耳听到的!”
這一下子,京城百姓下飯的談資,立刻就更新了。
畢竟陸齊言是刑部侍郎,正五品,雖然不是重臣,但也好歹是朝廷實職命官。
如今竟因“行賄”二字,被當街舉報,隔夜押解入獄。
這比當初執失烈屠城和玄武門還刺激。
因為玄武門和執失烈,已經屬于舊賬了。
而陸齊言,是剛剛抓的,熱乎的。
消息一出,不止坊間沸騰,就連朱門士族、書院庠序都在爭相議論此事。
士子們原本正被一波“李北玄跋扈”、“外戚亂政”的風向引導得憤懣難平。
如今此事一出,他們的注意力立刻就被轉移了。
“什麼?刑部的陸大人行賄被抓了?”
“不是吧?他一向號稱清廉有守,怎麼可能?”
“可是信是真的啊!在街頭被人當面搜出來的,五個證人都在,還能假?”
“我看未必是清廉,是藏得深!”
“哼,這年頭誰還敢信官場風骨?一個個嘴上講法度,背地里骯髒得很!”
一時間,長安士林風向大變。
原本一窩蜂地揪著李北玄“強闖鋪子、蔑視刑部”不放的那群人,此刻紛紛轉而圍觀起陸齊言的案情。
然而,這還不算完。
就在百姓議論最熱烈之時,午後未時,長安街頭又傳出一樁新消息。
藍田錦衣衛入城協查。
藍田錦衣衛,從陸齊言府上,當場查出巨額不明財產!
這個“巨額”,究竟多“巨”,沒人說得清楚。
但很快,傳言就飛了出來。
“听說查出來的金銀、綢緞、玉器足夠塞滿三個庫房!”
“屋後還挖出一個地窖,里面密密麻麻堆著箱子!”
“連那賬房都當場嚇得跪下,說自己只是幫人記賬!”
“最可怕的是,查封的物品上,有一部分竟然連來源都找不到,全是匿名饋贈,連賬簿都沒有寫明是誰給的!”
消息越傳越玄,越傳越大。
而就在三司百官還在為“貢生中毒案”查無實據而焦頭爛額之際,另一道突如其來的消息,卻如滾雷一般在朝野炸響。
“你們听說了嗎?原來那起貢生中毒案……主辦官就是陸齊言!”
此言一出,立刻在整個長安上下,掀起滔天巨浪。
要知道,這起“貢生中毒案”才是近月來最受矚目的風波。
涉案者為朝廷貢生,死于突發性中毒。
不僅時機、地點、死法皆極蹊蹺,甚至還牽連到了執失烈。
贏世民震怒之下,已令三司聯合徹查。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御史台,幾乎全員出動,絞盡腦汁要查出源頭。
可連續十幾天過去,不僅無功而返,連個像樣的突破口都沒找到。
而如今,卻忽然有人爆料。
說這案子的最初主事者,正是剛剛因為“行賄案”鋃鐺入獄的陸齊言?
這簡直像是把一堆尚未熄滅的柴火,狠狠倒了一桶油。
風向再變。
聲勢更烈。
短短半日內,長安城已經傳瘋了。
“原來如此,怪不得查不到凶手,查案的人就是幕後黑手啊!”
“好一招賊喊捉賊!”
“這陸齊言……該不會就是下毒的人吧?”
“起碼是知情不報的人!”
“欺天!欺君!該誅!”
許多讀書人、貢生、書院弟子,在這場風暴中情緒徹底爆炸。
而這一切,最終匯聚成一股滔天民意,直壓宮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