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世民不是小心眼之人。
更不是容不得別人勸諫。
馬賓王這樣嘮叨,其實是職責所在,贏世民心里清楚得很。
知道他是想給朝廷省錢。
可架不住,李北玄這貨是個天坑啊!
這玩意兒就跟個技術黑洞似的。
只要一個靈光乍現,後頭就得燒進去幾十上百萬兩,才能填出成果來。
可偏偏這小子每一次花錢,都花得值。
贏世民想不通的就是這點。
怎麼會有人天賦高到這種程度?
不僅有主意,還有能力把主意變成現實。
朝中那麼多書生,一個個都是八股聖手、才情橫溢的翰林子弟。
可沒有一個人,能像李北玄這樣,樣樣精,樣樣通。
李北玄這貨,能寫詩、能對對子、能做詩詞歌賦,甚至對權謀、軍事一道也很是精通。
但他更牛逼的地方,居然在理工科。
這樣一個人,絕對不符合朝廷對賢才的傳統定義。
甚至可以說他長歪了。
技能點沒點對。
可問題是,就是這麼個非典型才俊,他在藍田折騰出來的玩意兒,卻一件比一件硬氣。
溫棚讓冬蔬進貢,罐頭讓行軍能吃肉,印刷廠讓科舉改革提速,千里足自行車,更是連皇帝都騎上頭了。
最可怕的是,這還不是他最狠的那一招。
現在李北玄還說,要搞一個能一統中原的大殺器。
這特麼……哪能不給錢?
馬賓王這錢袋子,咋捂得住喲!
贏世民嘆了口氣,目光望向坐在角落里不聲不響的李北玄。
嘆道︰“好了,不說廢話了。來吧人和,說你的大項目。”
李北玄聞言,站起身來。
沒直接提煉鋼的事情,而是先沖著馬賓王拱了拱手。
臉上帶著慣常的欠揍笑容道︰“馬叔叔,抱一絲了,我又來爆你金幣了。”
話音一落,三位閣老幾乎沒忍住,當場笑出聲來。
這李北玄是真不拿官場套話當回事,開口閉口就是爆金幣,還抱一絲。
但偏偏說得巧,說得溜,還順手把鍋自己背了。
反倒讓人不好繼續追著罵他。
于是,連馬賓王都沒再開口。
只是翻了個白眼,沉著臉哼了一聲,權當不理這欠揍小子。
而贏世民則不由得也跟著樂了。
這小子,是有點機靈勁兒在身上的。
一句話說下去,馬賓王的火氣就被轉移了。
不然他堂堂一個皇帝,要是被臣子搶白一通,那面子上多說不過去啊。
“人和倒是頗有一番赤子之心。”
贏世民笑著說道。
而李北玄毫不客氣的一挺胸︰“那當然。”
隨後,便取來兩瓶酒,一邊輪著給幾人倒了酒,一邊笑道︰“諸位叔叔,我今天要說的,是一個大項目。”
“煉鋼。”
李北玄說完,頓了頓。
讓氣氛沉靜下來。
而隨著他的話音落下,廳中氣氛果然一頓。
在座幾人,包括贏世民的臉上,都露出了幾分納悶的神色。
他們不是沒听過鋼。
相反,鋼這個字眼,在他們這些通讀典籍、精通經史的大儒耳中,並不陌生。
早在幾百年前,《抱樸子》、《淮南子》、《呂氏春秋》之中,就都提到過百煉鋼、淬火、鍛鐵等詞匯。
漢武帝時,便有煉鋼成器的說法流傳。
魏晉時更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吟過“百煉為鋼,精誠所加”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
但就算如此。
這個時代的人,對鋼的理解,依舊模糊。
不說他們這些文人。
哪怕是兵部的工官、工部的督造監們,也往往將鋼,視為一種較鐵更堅硬、更銳利的鍛造產物。
他們知道鋼要經火煉、要千錘百煉,要淬水要回火。
但對其成分為何、結構如何、變化機制,幾乎一無所知。
在他們眼中,鋼,只是鐵的一種極致狀態。
鐵之精也。
這是這個時代,對“鋼”這個概念,最廣為接受的定義。
比如打刀的匠人們,會說刀身要選好鋼,要回火三次,然後再油淬、冷拍。
這就是他們眼中的煉鋼術。
可他們所謂的好鋼,從現代標準來看,大抵也不過是碳含量略高、雜質略少的鍛鐵塊。
這些煉法,主要依賴經驗和手藝。
是靠火候、靠耳力、靠匠心、靠天吃飯的門道。
能煉出好鋼的人,被稱為神匠。
但更多時候,這其實就是個藝名。
而非一個可量化、可復制的工藝流程。
因此,眼下李北玄說要煉鋼,在座的眾人自然不會覺得陌生,卻也並沒有立刻明白他的意思。
“所以,你的意思是,要做出更好的鐵料出來?”
贏世民試探性的問道。
而李北玄一時頓住,有些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在他的認知中,鐵和鋼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
但要想找個更能讓這些原始人理解、接受的說法,贏世民這麼說的話,倒也沒錯。
“是,就是這樣,我想做硬度、強度更高的鐵。”
李北玄從善如流的點了點頭。
而贏世民听到這話後,卻頓時笑了。
而且笑得很不以為然。
這笑,不是輕蔑,而是帶著點“就這?”的意味。
因為李北玄雖然說的煞有其事,好像牛逼哄哄的樣子。
但在贏世民心里,這東西,真不稀奇。
原因很簡單。
眼下中原三國對峙。
魏、楚、武三方鼎立。
其中以蜀中為據的魏國人口最富,江東楚國商路最廣。
偏偏就是他們武國,地處寒陋之地,地勢又多山川荒原。
天寒地凍,不適農桑。
看起來,是生存環境最惡劣的一國。
但實際上,武國為什麼最強?
就是因為武國的地下礦藏卻極其豐富。
尤其是鐵礦,那是武國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
西出關中,便是天都山脈一線。
綿延千里,其中蘊鐵極豐。
太行山余脈、燕山腳下,大小鐵礦不下數百處。
尤其是再往北。
既有褐鐵礦,也有磁鐵礦,且淺層即可開采,年年有出、日日有供。
而正是靠著這批“沉在地下的糧倉”,武國才得以在長年邊戰中屹立不倒。
突厥、吐蕃、西域胡人,一茬一茬地換。
唯有北地鐵騎,鐵甲如林,未曾削弱半分。
這也是為何,哪怕天下尚未歸一,武國卻能以一敵二,壓得魏楚不敢輕動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