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縣剩土村,這是李康書記第二次過來,車隊的車停在離吊橋兩百米的地方,李康書記一行人站在吊橋邊上饒有興致的觀看空中貨運索道來往運送貨物。
這正是剩頭村烤煙的黃金季節,烤煙需要的煤炭物資,一應物品都需要通過索道運進去。
天空中的索道一次性可以運送兩噸貨物,貨箱在半空之中穿梭,這個場景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凌晨書記是第一次來,來之前王劍飛就私底下跟他講︰
“凌書記,剩頭村那邊有個很高的吊橋,如果恐高可能很難過去!您如果決心過去,我安排人給您撐傘,用傘撐著,就無需左右看,視覺上會好很多!”
凌晨不敢逞強,他自己找縣委辦主任陳新初安排一個本地的幫手兼向導,而其他隨行的廳長基本也都有安排和準備。
過吊橋的時候,李康書記一馬當先,他根本不用人攙扶,昂首闊步就過去了。
他過去之後就站在橋對岸,饒有興致的看著其他人過橋。
這個吊橋垂直高度兩百多米,鐵索懸空,人在上面走,橋還左右晃得厲害,別說是這些當領導干部的人,就算花山縣很多老百姓都不敢過這橋。
這一幕就特別有意思了,省委書記親自盯著誰不想好好表現一下呢?
但是偏偏內心的恐懼不爭氣,站在幾百米高的橋上晃悠,幾個人能不膽怯的?隨行的幾十人,最終能勉強過去的只有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硬是沒有辦法過橋。
州委凌晨書記勉強過去了,站在橋頭上腿不受控制的顫抖,臉色煞白,隨行的向導給他倒溫水控制情緒。
李康道︰
“怎麼樣?我們走一次就覺得這是天路,可是這里還有一個大行政村的老百姓天天都要從這橋上過!對了,能過這座橋還是這兩年的事情,他們祖祖輩輩以前只能走天梯!
如果今天不是鐵索橋,而是走天梯,我估計能順利到村里的人可能只會是個零頭!”
凌晨非常尷尬的道︰
“書記,您真的是好膽略,實話講,幸虧劍飛提前給我打招呼,我提前有安排,要不然今天這橋我也過不了!婁西州就是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作為州委書記我感覺壓力巨大!”
李康大手一揮,道︰“走,我們上山進村去!過不了橋的人我們不等了,讓他們在橋那邊等著吧!”
李康第二次來剩頭村,這一次變化太大了,剩頭剛剛被確定為省煙草集團的三千畝示範烤煙基地,進村就明顯感覺出這里的山地都被煙葉覆蓋,一壟壟土地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就是煙葉。
另外,之前村里都只有一米寬的小道,現在村里的道路全部改成了四米五寬的大路,雖然大路沒有用水泥硬化,但是都鋪了山里天然的風化碎石,道路被整得非常的平整,腳踩在上面發出“嘎吱吱”的響!
田間地頭都是忙忙碌碌的鄉親,這個時候正是烤煙的季節,老百姓從田間采了煙葉用三輪車拉著進烤煙爐,村里幾乎所有的勞動力都行動起來了。
不光是本村村民,還有從其他村請過來幫工的也有好幾百人,這些人都在田間地頭忙碌,這麼一看過去,就是一派豐收的喜悅氣氛。
在村部,村支部書記陳林斌早就準備好了茶水和點心,李康主動跟他握手,陳林斌道︰
“李書記,歡迎您再來我們剩土村!我接到鄉里電話的時候特別激動,我就想讓您再看一看我們村現在的面貌!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之下,我們村發展了烤煙產業,目前這個產業搞得很成功!
今年我們村收入破十萬的烤煙大戶都有四十多戶,這個成績以前根本就不敢想!”
陳林斌顯然是剛從田間下來不久,雖然洗澡換了一身干淨的衣服,但是看他曬得黝黑的皮膚,還有穿著短袖襯衫,手臂上暴露的遒勁的肌肉,這都是長期勞作鍛煉出來的。
他跟省委書記聊天,就講現在全村的老百姓都有干勁兒,因為干活兒就能看到錢,干一天就能還有現金入賬,以前哪里有那麼好的事情?
剩土村以前種莊稼,種了莊稼也賣不出去,因為運費比糧食錢還貴,老百姓辛苦一年撈不到收入。
所以很多青壯被逼無奈,只能出去打工,剩土村出現了巨大的危機。
今年烤煙搞起來了,村里的人氣旺盛了,有些年輕人都沒有出去,安心在家里栽種烤煙,收入方面也能得到保障!
李康非常高興,他罕見的表揚了花山縣委和縣政府。
他道︰
“我對剩土村的了解是比較多的,因為這個地方我來過!王劍飛這一次又讓我來,說這邊變化很大,我今天是有心理預期!
但是實話講,今天我到了現場之後還是覺得吃驚, 因為這里的變化比我的預期還要高,甚至高得多!
我可以說這里完全改變了模樣,落後的孤島,變成了豐收的寶島,上一次我過來看到的是偏遠落後,今天我看到的是欣欣向榮,熱火朝天……”
李康來了,老百姓本來很忙,但是也有一些老百姓百忙之中湊過來看熱鬧。
李康找秘書拿了幾包煙,把煙拆開了給老百姓散煙,這是標準當地的禮節。
上茶上煙,而李康今天給大伙兒散煙,也表示他心中時刻都記掛著老鄉,把煙點上了,那就好坐下來好好聊聊天,好好嘮一嘮嗑兒。
書記去忙碌了,秘書長孫開來湊到王劍飛身邊,道︰
“劍飛,你是真有辦法!這麼短的時間,把一個村搞得這麼有起色,實在是不容易!”
王劍飛道︰
“秘書長,我一個縣三十萬人,要甩掉貧困落後的帽子千難萬難!那我就先把一個村搞好,這總能干好吧?秘書長,這個村我們投資三千多萬進來,包括基礎建設,剛才您看大的貨運索道,村里道路建設,烤煙爐的建設,煙農的補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