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清晨,紅山鎮根據地依然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氛圍中。
大街小巷里,三五成群的老百姓熱烈討論著昨晚的春節聯歡晚會。
那些有幸親臨現場的居民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他們眉飛色舞地描述著現場震撼人心的場景。
雖然通過廣播收听也能感受到晚會的精彩。
但沒能親臨現場的百姓還是難掩遺憾——畢竟少了那份身臨其境的氛圍感。
更令人期待的是,今天還將舉行盛大的漢服巡演秀。
如今紅山鎮已有過半百姓穿上了漢服,這要歸功于紡織廠提供的便民服務。
百姓只需量好尺寸,將舊衣洗淨送至紡織廠,工人們就會將其改制成漢服款式。
如果原有布料不足,還會用同色布料進行拼接。
就這樣,在紅山鎮,老百姓們輪流將衣物送去改制,逐步實現了\"人人穿漢服\"的目標。
這些改良版的日常漢服既保留了漢服韻味,又兼顧了勞作便利。
鮮艷的衣袂隨風飄揚,為這個特殊的春節增添了一抹亮色。
街坊鄰居們互相打量著彼此的新裝,不時發出贊嘆。
有老大爺撫摸著孫女的漢服衣袖,感慨道︰\"這才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衣裳啊!\"
孩子們穿著改良版的漢服在街上嬉戲打鬧。
如今百姓見面寒暄,除了慣常的\"吃了嗎\"
又多了句\"你這身漢服真好看,特別襯你\"
或是\"你穿上這身漢服整個人都精神多了\"的贊美之詞。
特戰旅旅部。
林楓和李正卻被眼前的景象驚艷得說不出話來。
蕭雅、陳怡、程如詩等女同志都換上了華麗的漢服禮服。
或素雅如雪,或湛藍似海,或粉若朝霞...。
再搭配精致的發飾和配飾,宛如從古畫中走出的仙子。
林楓恍惚間想起了後世短視頻平台上那些令人驚艷的漢服秀。
而眼前這些本就天生麗質的姑娘們,服飾的襯托下更顯得仙氣飄飄,。
比起那些網紅有過之而無不及。
看到林楓和李正目瞪口呆的樣子,姑娘們相視一笑,眼中滿是得意。
陳怡輕輕轉了個圈,裙裾飛揚間,連陽光都為之失色。
\"女為悅己者容\"的古訓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更令人期待的是,她們還將以這身裝扮參加今天的漢服巡演秀。
將為紅山鎮的新春佳節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林楓本欲親自參與這場漢服巡演,作為根據地領導人展示華夏衣冠的風采。
然而李正和蕭雅等人堅決反對。
\"旅長,您身上可還背著80萬大洋的懸賞令呢!\"
考慮到安全因素,林楓最終妥協,決定以觀眾身份見證這場盛會。
上午九時整,這場在民國時期堪稱史無前例的漢服巡演秀正式拉開帷幕。
在訓練場集結的巡演隊伍,由李歌擔任總指揮精心編排。
引人注目的是開道的民樂演奏隊。
他們並非徒步而行,而是乘坐在一輛由兩匹戰馬拉著的特制馬車上。
這輛裝飾簡單的大馬車緩緩駛出訓練場。
車上樂手們或懷抱古箏,或手執琵琶,或擂動大鼓。
這樣那些不便行走演奏的樂器,在這特制的移動舞台上得以完美演奏。
悠揚的國風旋律隨著馬車行進飄蕩開來。
馬車後方,身著各式漢服的巡演方陣依次排列。
準備向紅山鎮百姓展示華夏服飾的千年風韻。
這支規模宏大的巡演隊伍緩緩行進到紅山鎮的主干道上。
整個隊伍綿延200米長,其中穿插著兩三支樂隊,悠揚的樂聲此起彼伏。
當巡演隊伍出現在大街街口時,早已等候在道路兩旁的百姓們頓時沸騰起來。
\"來啦來啦!漢服巡演隊伍來啦!\"人群中爆發出陣陣歡呼。
一位老大爺激動地指著隊伍︰\"瞧見沒,我家閨女也在隊伍里呢!\"
旁邊的鄰居立即接話︰\"巧了,我家丫頭也參加了!\"
更有一位老婆婆驕傲地說︰\"我家老頭子都參加了呢!\"
原來,文工團團長李歌特意在紅山鎮根據地精心挑選了數百名百姓共同參與這場盛會。
此刻,林楓、李正和警衛員魏大勇等人也來到了街口最佳觀禮位置。
看著百姓們臉上洋溢的喜悅,林楓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巡演隊伍才剛要開始,老百姓們的歡呼聲、贊嘆聲已經不絕于耳了。
整個紅山鎮都要享受這個前所未有的漢服服裝文化盛宴中。
隨著悠揚的《孤燈伴佳人》樂曲響起,巡演正式拉開序幕。
這首充滿節日氛圍的國風樂曲,與漢服巡演相得益彰。
能讓現場所有人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文工團演奏團隊乘坐特制的板車緩緩前行,行進速度比常人步行還要慢些。
以便後面的巡演隊伍能夠保持整齊的隊形。
緊接著登場的是由六七十位年輕女子組成的第一方陣。
蕭雅、陳怡帶領著文工團姑娘們走在最前列,身後是來自學校和百姓家的年輕女孩。
這些姑娘們身著各式華美的漢服,宛如天仙下凡。
街道兩旁的百姓看得目瞪口呆。
這些禮服與紅山鎮百姓日常所穿的漢服截然不同,其華麗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漢服涵蓋了華夏數千年的服飾演變。
有戰國時期的曲裾深衣,秦漢時期的寬袍大袖。
魏晉時期的飄逸襦裙,唐代的齊胸襦裙,宋代的褙子長裙,明代的馬面裙..。
每一套服飾都完美還原了那個時代的審美特色。
仿佛將華夏服飾史的畫卷徐徐展開在眾人面前。
為了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漢服的歷史演變。
每位姑娘腰間都佩戴著一塊精致的紙牌,上面清晰地標注著服飾所屬朝代。
比如\"秦朝漢服\"、\"唐朝漢服\"等字樣。
這些紙牌大小適中,字體工整,即便是街道最遠處的觀眾也能清楚辨認。
姑娘們時而優雅轉身,時而輕舉紙牌,向觀眾們展示服飾的特色。
這些簡單的文字,如今紅山鎮的老百姓都能輕松讀懂。
當百姓們看到這些風格迥異卻又一脈相承的華美漢服時,無不驚嘆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