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靜王的動作傳到京城後,翰林大學士府的舉動並未瞞過林景宴和林如海的耳目,就連翰林大學士責罰兒子之事,也被他們盡數知曉。
這些日子,以翰林大學士為首的文官們在朝堂之上上躥下跳得最歡。
林景宴自然是要派人密切監視著他們的動向的,听到張忠傳回來的消息,他冷笑一聲,揮了揮手示意其退下。
女子為官,景晏何嘗不知會掀起這般風波?
可是男子為尊,女子作為附庸,只能困在後宅院已經成了男子潛移默化的事情。
要想改變,就要下重藥。
林四娘這個契機是林景晏沒有想到過的事情。
可是既然發生了,他一定會抓住的。
女子為官便是重藥。
進可攻,退可守。
妙哉妙哉。
其實若不是這幾年陛下肅清朝堂諸多弊端,收回江南、青州、東昌等地控制權。
又將邊關兵權除王子騰手中部分盡歸皇家。
且用計將往日在京中胡作非為的八公逐出京城、逼其投靠四王,林景宴也斷不敢有如此大的動作。
如今局勢于他有利。
他雖為男子,前世卻困于後宅,重生之初只想解救家人、護姐姐平安。
但隨著年歲增長、見識愈廣,他便想避免更多女子重蹈姐姐的悲劇。
眼下正是最佳時機,因此他才在背後力挺林四娘為官。
他想以最低風險為天朝打開新局面。
那些文官同意與否,此事他都做定了。
他始終堅信︰生而為人,並無高低貴賤之分,但凡有志報國者,不論男女皆應被重用。
既然開了頭,他便絕不退縮。
听聞翰林大學士府又邀各文官商議對策,林景宴雖不知具體內容,卻也不慌——且看明日如何收場。
他眼底寒芒微閃,指尖叩著桌沿沉思良久,忽然喚道︰\"林大,進來。\"
守在書房外的林大、林二聞聲而入,林景宴抬眸道。
\"去告訴林四娘,明日早朝讓她身著官服,在宮門外等候。我會知會宮里將她的官服送至驛館,你親自去取,再親自送去。\"
林四娘如今僅是正八品官職,按制本無資格上朝,可林景宴這般安排自有深意。
見林大領命而去,他唇角勾起一抹笑——世道的規矩本是人定的,若要破局,總得有人先踩碎陳腐禮教。
姐姐前世的悲劇,根源便在這些封建教條,他絕不讓同樣的悲劇在他人身上重演。
從前他為林家而戰,如今既入仕途,便要如明兄那般,為這天下謀變。
吩咐完畢,林景宴在書房又靜思片刻,便前往林黛玉的院落,詢問她編撰《女史》的進展。
這《女史》是黛玉在東昌、青州時都未曾放下的事,回京城後,有府尹家眷及眾位貴族小姐相助,進度加快許多,如今已修撰至唐朝部分。
見林景宴問及此事,黛玉近日為查閱唐朝正史、野史、文史頗費心力,眼中竟泛起幾分艷羨。
\"景宴,你說這世道怎麼反倒越活越回去了?魏晉南北朝時,貴族女子雖也崇尚君子之風,卻能出門游學、游歷,帶丫鬟外出是常事。”
“到了唐朝,女子地位更是顯著提升,唐明皇時期,女子為官亦不罕見,那時的女子比我們如今自在快活得多。可千百年過去,我們反倒被困在這一方天地里,動輒得咎。稍有差錯,明明是男子的錯,卻要女子背負污名;從前二嫁女子也備受尊重,如今卻被封建禮教束縛得死死的。\"
林景宴听著黛玉的感慨,一時未言,心中卻暗忖︰會有改變的。魏晉風骨、盛唐氣象,便是明初也有馬皇後為女子發聲,那時難道不算盛世?
可天下人皆知,那是千古盛事!
可見盛世與否,從不在于是否壓制女子,只是如今這世道走偏了而已。
既然陛下是聖明之君,這歧路便該扳正,林四娘之事便是第一步。
黛玉不過是觸史生情,本未指望他回答,說完便拉著他去看《女史》稿。
林景宴跟在其後,望著姐姐眼中的向往。
默默發誓︰姐姐且等,往日盛況,他定當竭盡全力在今朝重現。
二人行至書案前,林景宴翻閱著已修至唐朝的《女史》稿,忽然開口。
\"姐姐,明日我將帶林四娘一同上朝。如今北靜王的動向已傳回京城,其余三王在封地雖已知情,卻因沒有太上皇在手暫時按兵不動。明日朝堂之上,林四娘封官之事便會有定論。\"
黛玉聞言微愣,沒想到此事推進得比她預想中更快。
\"需要我做什麼嗎?\"
林景宴搖頭︰\"姐姐只需安心修好《女史》。待書稿完成,我自會擇機將其公布。屆時有皇後娘娘和長公主支持,我朝女子地位或能有所提升,我們心中所想,未必不能實現。\"
黛玉聞言展顏。
對著林景晏點了點頭。
心中突然有些感慨。
若是…
若是沒有弟弟…罷了,沒有的事兒,便不再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