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日報》送到村子里的時間一般是快中午,因為這一場瓢潑大雨耽擱了郵遞員的行程,在傅明彥和來自江川省的人一起吃飯的時候,郵遞員小張終于把報紙送到了向陽村。
送到村里辦公室的時候,大門緊閉,這個天氣沒出來,在家貓著呢。
郵遞員小張騎上車,又去了一趟知青點。
“張干事,進來喝杯水!”有知青熱情地把小張迎入到了知青的屋子里。
有人送來了干毛巾,有人送來了熱騰騰的水。
進入到了十一月,風和日麗的時候還可以說的上是秋高氣爽,要是這樣下雨的日子,都讓人覺得有些冬天的味道了。
訂了報紙的王知青說道︰“今兒下那麼大的雨,你還來的這麼早?怎麼不雨小點再來?”
“那不是因為報紙上有新聞嗎?傅明彥的新聞!”郵遞員小張笑著,“你們看,今天的報紙頭版就是他。”
原本有知青在準備高考復習,听到了話湊了過來,熙熙攘攘的湊成了一團。
“《竹山家具——貧困村的一場天降奇跡》!”一個眼楮圓溜溜的新來知青念著報道的名字,不由得說道︰“原來竹山家具真的就是傅明彥弄的!”
“我就知道肯定不是平白無故地攀附上傅明彥,為什麼傅明彥就在向陽村待上一天的時間就走了,就是在忙著竹山家具的事情。”
“我上次在縣里看到了竹山家具,那可真不錯,傅明彥不是學外語的嗎?我真的很好奇,他是怎麼把竹山家具給做起來的!”
“上次听人說,竹山家具要賣到其他地方去?今天上了報紙,會不會是要賣到北京去?”
“郵遞員,你應該看過報紙,能不能說說看?”
郵遞員小張早就料到會有這樣的熱度,畢竟當時在縣政府里,那討論聲就不小。
向陽村可是傅明彥的老家,下鄉的知識青年成績都比不過傅明彥,都渴望如同傅明彥一樣考到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做出一番貢獻來。
誰能不羨慕傅明彥呢?不到二十歲的年齡,從農門一躍到了首都里,成了知名的大作家,現在更是做出了卓越的扶貧事業。
郵遞員小張看著報紙都要被扯壞了,提議說道︰“我覺得你們要不找個人念報紙。”
“對對對,找人念報紙,這樣完全看不到,王知青你干脆把報紙念一念!”
“讓劉知青念,劉知青是來自北京的,普通話標準,說得讓人听得懂。”
剪成齊耳短發的劉知青拿著報紙,她的聲音優美,又帶著這個時代人特有的昂揚熱情念了這篇報道。
郵遞員小張本來已經看過了報道的內容,已經知道了整個報道的走向,這會兒在富有激情的報道里又沉浸了進去。
等到從情緒里脫身而出的時候,是因為郵遞員小張發現了念報紙的劉知青落淚了。
落淚的劉知青感染到了知青點的其他知青,也有其他女知青落了淚。
多不容易啊,貧困的山村生活困頓,現在竹山家具給了他們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這條路不光是讓他們脫貧致富,甚至反過來還可以榮耀到讓這些竹制家具走出江川省,走到北京市!
在劉知青讀完文章以後,不知道是誰開始鼓掌,掌聲如同是浪潮一樣,匯集成了一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