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慶四年的初春,寒意尚未完全褪去,長安城中卻已彌漫著一股熱鬧的氛圍。
這一年,朝廷早早地放出消息,宣布將在二月初十乙亥日舉行一場盛大的舉人策試,而這場考試的主考官,竟然是當今聖人李治。
這個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
各地的舉子們聞風而動,紛紛涌向弘文館附近的驛館,希望能在這場考試中一舉成名,光宗耀祖。
時間唰的來到,轉眼間便到了二月初十這一天。
天還未亮,晨曦微露,九百個身著整齊儒衫的舉子們便已在宮門外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他們一個個精神抖擻,神情肅穆,顯然對這場考試充滿了期待。
內侍們手持名冊,有條不紊地挨個點名。
點完名後,他們領著舉子們穿過宮門,徑直走向殿內的考試場地。
殿內早已布置妥當,案幾整齊地排列著,筆墨紙硯一應俱全。
每個舉子的面前,都擺放著一本策試題冊,上面的題目大多與治國理政、民生疾苦相關,無一不是朝廷當前最為關注的問題。
就在這時,李治皇帝駕到。
他身著龍袍,氣宇軒昂地走進殿內。
眾人見狀,紛紛跪地行禮,高呼萬歲。
李治微笑著示意大家起身,然後用溫和的語氣說道︰
“諸位都是各地舉薦的賢才,今日在此相聚,實乃國家之幸。希望你們能在這場考試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將心中的所思所想都寫出來,不必拘束。”
說完,他便穩穩當當地坐在殿上,雙眼微閉,看似在閉目養神,實則在暗自觀察著殿內的一舉一動。
過了一會兒,他偶爾會站起身來,慢慢地踱步到舉子們的座位旁,駐足觀看他們答題的模樣。
當他看到有些舉子因為緊張而手心冒汗時,心中不禁生出一絲憐憫,于是輕聲囑咐︰
“莫慌,仔細審題。”他的聲音不大,卻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流淌在舉子們的心間,讓他們原本緊繃的神經稍稍放松了一些。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考場上的氣氛愈發凝重。
終于,考到晌午時分,舉子們陸續完成了答題,開始交卷。
考官們見狀,立刻圍坐在一起,開始緊張地閱卷。
李治也沒有離開,他靜靜地站在一旁,等待著結果的揭曉。
漫長的等待過後,夜幕漸漸降臨,華燈初上。
主考官終于捧著擬定好的名次上前稟報︰
“此次策試,郭待封、張九齡等五人答卷條理清晰,對策切實可行,可列為上第;其余舉子也各有優劣,已分好等次。”
李治聞言,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他接過名冊,仔細翻閱著郭待封、張九齡幾人的答卷,邊看邊點頭稱贊︰
“這幾人的對策確實有見地,就按你們說的定吧。”
接著,他傳下旨意︰
“上第的五人先去弘文館待命,日常隨朝儀侍奉,後續若有合適的職位,再另行任命;其他舉子也按名次安排,有才學的絕不能埋沒。”
旨意如同一道驚雷,在舉子們的耳邊炸響,郭待封、張九齡等人心情激蕩,既興奮又有些拘謹。
他們急忙跪地謝恩,聲音中透露出難以抑制的激動。
然而,並非所有舉子都能如願以償地考上上第。
其中一名落榜的舉子,心中雖有些許失落,但當他得知朝廷仍會為他們安排職位時,頓時如釋重負,長舒了一口氣。他轉頭對身旁的同伴說道︰
“能得到朝廷的認可,已經比在家鄉埋頭苦讀要強得多了。只要我們日後勤勉做事,定能有所作為。”
這一消息迅速傳遍了宮外,舉子們的家人們得知後,無不欣喜若狂。
其中,張九齡的父親更是特意從家鄉趕來,早早地守候在驛館外,只為能第一時間見到兒子。
當張九齡踏出驛館大門的那一刻,父親立刻迎上前去,緊緊地拉住他的手,激動地說道︰
“九齡,為父就知道你一定可以!如今你能進入弘文館,跟隨朝廷大臣學習,將來必定會有一番大作為啊!但你要記住為臣為官,一定要遵紀守法,畢竟伴君如伴虎。”
張九齡點頭;“這個,九齡知道,一定不會知法犯法的。”
與此同時,郭待封的家人也帶著精心準備的點心和衣物前來探望他。
他們反復叮囑郭待封,在弘文館里一定要嚴守規矩,認真做事,切不可給家里抹黑。
接下來的幾天,郭待封、張九齡等人懷揣著激動和期待的心情,前往弘文館報到。
這座宏偉的建築坐落在長安城中,是李治親自下令設立的學府,專門培養國家的棟梁之才。
當他們踏入弘文館的大門時,一股濃厚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館內的官員熱情地迎接了他們,並為他們安排了舒適的住處。
這些房間雖然不大,但布置得十分雅致,讓人感到寧靜和安心。
除了住處,官員們還為他們送來了各類珍貴的典籍。
這些書籍涵蓋了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等各個領域,是無數文人墨客智慧的結晶。
官員們語重心長地囑咐道︰
“日常除了隨朝儀侍奉,你們也要多看看這些書。陛下常常會來弘文館,說不定會詢問你們對朝政的看法。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不能辜負陛下的信任。”
郭待封、張九齡等人深知責任重大,連連點頭應下。
從那天起,他們每天都早早地起床,沉浸在書海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們便虛心向館里的老臣請教。
這些老臣都是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學者,他們耐心地解答著年輕人的問題,讓郭待封、張九齡等人受益匪淺。
長安的春天漸漸來臨,陽光明媚,微風和煦。
弘文館里的讀書聲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愈發響亮。
百姓們路過館外,听到那朗朗的讀書聲,不禁心生好奇。
當他們得知里面待著的是皇帝親自選中的人才時,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紛紛說道︰
“朝廷選了這麼多有本事的人,往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而對于郭待封、張九齡等人來說,這只是他們仕途的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