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姜在空間里輕輕地翻開那本已經有些泛黃的《舊唐書•東夷傳》︰
永徽五年的長安,早春的陽光灑在朱雀大街上,街邊的柳樹剛剛冒出嫩綠的新芽,微風吹過,柳枝輕輕搖曳,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春天的到來。
而在大明宮含元殿前,那座巨大的銅龜背上的香爐正飄著縷縷青煙,緩緩上升,給整個宮殿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氛圍。
身著緋袍的鴻臚寺官員們正站在殿前,踮起腳尖,焦急地張望著遠處。
突然間,一陣清脆而響亮的鑼聲從遠處的渭水渡口傳來,這聲音仿佛穿越了時空,在空氣中回蕩著,越來越清晰,如同晨鐘暮鼓一般,震撼著人們的耳膜。
眾人的目光都被這突如其來的鑼聲吸引了過去,紛紛轉頭望向聲音的源頭。
只見在渭水的盡頭,一艘掛著白色幡旗的大船正緩緩地向岸邊駛來。
那艘船非常巨大,船帆在微風中輕輕鼓動,宛如一只展翅欲飛的巨鳥,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感覺。
這艘船正是東瀛遣唐使團的座駕,他們歷經千辛萬苦,跨越千山萬水,從遙遠的東瀛漂洋過海來到長安,帶著對大唐文化的敬仰和對交流的渴望。
站在船頭的高向玄理,手扶著船舷,目光凝視著遠處熟悉的長安城輪廓,心中感慨萬千。
二十年前,他還是一個束發少年,懷揣著對大唐的向往和憧憬,以留學生的身份踏上了這片土地。
如今,歲月如梭,他的鬢角已經染上了絲絲霜白,而眼前的長安城卻依然如舊,雄偉壯觀。
站在高向玄理身旁的大使河邊麻呂,緊緊地攥著手中的文書匣,里面裝著的是天皇陛下讓他們呈給大唐天子的國書。
他低聲對高向玄理說道︰
“先生,這是天皇陛下讓我們呈給大唐聖人的國書。”
使團上岸時,寒風卷著細沙撲在臉上。藥師惠日裹緊斗篷,看著長安高大的城牆。
他的記憶仿佛還停留在上次隨遣唐使來大唐的時候,那時候還是貞觀年間,玄奘法師剛剛從西天取經歸來,整個大唐都沉浸在一片熱鬧和喜悅之中。
然而如今已經是物是人非,連太宗皇帝都已經過世了。
鴻臚寺的官員仔細查驗了使團的文書後,便領著他們前往驛館。
街道兩旁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他們好奇地張望著這些來自東瀛的使者。
孩子們尤其興奮,他們追著使團的牛車奔跑,嘴里還喊著一些讓人听不懂的“東瀛話”,似乎對這些遠方的客人充滿了好奇和歡迎。
高向玄理走在使團的最前面,他的目光被街邊酒肆的幌子所吸引。
那熟悉的幌子讓他想起了年輕時的時光,那時他常常和同窗好友們在這樣的小店里飲酒論道,暢談天下大事。
回憶起那些美好的日子,他不禁露出了微笑。
三天後,使團終于被召入了太極宮。高向玄理走在最前面,然而他的腳步卻顯得有些虛浮。
昨夜,他的舊疾突然復發,讓他幾乎徹夜未眠。
盡管身體不適,但他還是強打起精神,因為他知道這次面見皇帝的重要性。
當他踏上那光滑如玉的台階時,每一步都仿佛踩在雲端,讓他有些恍惚。
終于,他走到了宮殿的中央,抬頭望去,只見李治身著一襲赭黃色的龍袍,正端坐在那張金碧輝煌的龍椅之上,威嚴而莊重。
而在李治的身旁,垂簾而立的是武昭儀。她的身影若隱若現,透過那薄如蟬翼的珠簾,只能看到她模糊的輪廓,但那股高貴的氣質卻依然無法掩蓋。
河邊麻呂手捧著國書,站在高向玄理的身旁。他深吸一口氣,用那
消息很快傳遍長安城︰
東瀛押使高向玄理病重。鴻臚寺送來最好的大夫,李治也遣人送來御藥。
可高向玄理知道,自己大限將至。
他強撐著坐起,讓藥師惠日取來筆墨,顫巍巍寫下遺書︰
\"此生能學于大唐,無憾矣......\"
二月末的清晨,高向玄理在驛館中病逝。
河邊麻呂捧著遺書痛哭,他記得出發前天皇叮囑︰
\"務必請高向先生歸國講學。\"如今陰陽兩隔,如何復命?藥師惠日替逝者整理衣冠時,發現枕邊放著本翻舊的《貞觀政要》,書頁間夾著片干枯的銀杏葉。
高向玄理的葬禮在長安城外舉行。按照大唐禮節,鴻臚寺備了棺槨儀仗,東瀛使團則按本國習俗,將逝者生前所用的筆墨紙硯一同下葬。
藥師惠日望著新起的墳塋,想起高向玄理常說的話︰
\"學問無國界,若能將大唐之學傳回東瀛,死亦無憾。\"
使團滯留長安期間,河邊麻呂多次求見李治,請求將高向玄理的遺骨帶回東瀛。
李治念其一片赤誠,特準所請。
離京那日,新任押使接過文書匣,望著長安城漸漸消失在塵土中,心中暗下決心︰此去定要將大唐典章制度盡數學去。
這一年,東瀛使團在長安停留數月,學習天文歷法、建築工藝,還帶回大量佛經典籍。
藥師惠日歸國後,在奈良建起模仿長安的寺院,將大唐醫術傳給東瀛百姓。
而高向玄理的墳塋,多年後仍有東瀛學子前來憑吊,碑前常有人供奉筆墨——這是他一生所求的象征。
永徽五年的這場東瀛來訪,因高向玄理的病逝蒙上一層哀傷。
然而,正如他生前所期望的那樣,大唐與東瀛之間的文化交流並沒有因為他的離去而中斷。
相反,他的離世反而讓後來的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
文明的火種,正是通過無數使者的往來穿梭,跨越千山萬水,歷經歲月滄桑,才得以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李孟姜讀到此處,不禁感嘆這個被稱為“霓虹國”的國家在歷史上竟然如此熱衷于學習。
他們積極地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文化精華,這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進步的追求,無疑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
然而,當她想到這個國家在後世所做出的那些令人難以啟齒的事情時,心中的感慨便立刻被一股悲憤所取代。
那些曾經的輝煌和美好,似乎都在這些不堪回首的歷史事件中被玷污和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