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實習生穿越竟成臨川公主!

第372章 唐疆戰旱錄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一枚君悅芙 本章︰第372章 唐疆戰旱錄

    根據《新唐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的正月,大唐的疆土上正發生著兩件截然不同卻又影響深遠的大事。

    邊關之外,戰鼓轟鳴,梁建方與契何力正率軍與處月部激烈交鋒;

    而在大唐的都城之內,一場旱災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讓整個朝廷都籠罩在一片緊張與憂慮之中。

    永徽二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公然挑釁大唐,悍然進攻唐庭州,一舉佔領了金嶺城和蒲類縣,邊疆百姓慘遭涂炭,大唐的威嚴也受到了嚴重挑釁。

    消息傳至長安,年輕的唐高宗李治拍案而起,龍顏大怒,當即下令梁建方、契何力率領府兵3萬,並會同回紇騎兵5萬,即刻出征,務必嚴懲侵略者,收復失地。

    十二月,處月部的朱邪孤注更是膽大包天,竟殺害了唐朝的使者,與西突厥狼狽為奸,結成同盟,妄圖與大唐分庭抗禮。

    這一惡劣行徑無疑是在大唐的傷口上撒鹽,讓本就嚴峻的局勢變得更加劍拔弩張。

    轉年正月,梁建方與契何力終于率軍抵達牢山,與朱邪孤注的處月部狹路相逢。牢山,地勢險要,山巒起伏,懸崖峭壁林立,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兵家要地。

    朱邪孤注憑借著牢山的險峻地形,布下重兵,築起堅固的營壘,企圖以此阻擋唐軍的進攻,他自以為穩操勝券,卻低估了唐軍的決心與實力。

    戰斗打響,唐軍士氣高昂,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無畏。

    契何力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沖入敵陣,他揮舞著手中的長刀,寒光閃爍,每一刀落下,都伴隨著敵人的慘叫和鮮血飛濺。

    在他的帶領下,唐軍將士們無不以一當十,奮勇拼殺。他們如同一股鋼鐵洪流,勢不可擋,向著處月部的營壘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猛烈沖鋒。

    處月部雖然佔據著地利優勢,但在唐軍的強大攻勢下,漸漸露出了敗勢。

    他們的防線開始出現松動,士兵們的眼神中透露出恐懼和慌亂。

    朱邪孤注見狀,心急如焚,他不斷地揮舞著手中的馬鞭,大聲呼喊著,試圖穩住軍心,但一切都無濟于事。

    隨著戰斗的持續進行,處月部的防線終于徹底崩潰,士兵們紛紛丟盔棄甲,四處逃竄。

    朱邪孤注見大勢已去,趁著夜色,帶著殘兵敗將倉皇而逃。

    然而,他的逃亡之路並沒有持續太久。梁建方麾下的副總管高德逸,猶如一頭嗅覺敏銳的獵豹,緊緊咬住朱邪孤注不放。

    他率領著一支精銳騎兵,在夜色中疾馳,追擊了五百余里,終于成功將朱邪孤注生擒。

    此役,唐軍大獲全勝,共斬殺處月部9000人,俘虜萬余人。

    這場勝利,不僅沉重打擊了西突厥的囂張氣焰,也讓大唐的聲威在西域地區再次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消息傳回長安,李治龍顏大悅,滿朝文武也都為之歡呼雀躍。這場勝利,無疑為大唐的邊疆穩定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讓百姓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幾乎就在牢山之戰打響的同時,大唐的都城長安以及周邊地區正遭受著一場嚴重旱災的肆虐。

    從去年秋天開始,一直到永徽三年的正月,天空仿佛被一層無形的幕布遮住,遲遲不肯降下一滴雨水。

    土地干裂,一道道巨大的裂痕猶如猙獰的傷口,縱橫交錯地遍布在田野間;

    莊稼無精打采地低垂著,在熾熱的陽光下逐漸枯萎,顆粒無收;

    河流干涸,原本奔騰不息的河水如今只剩下干涸的河床,河底的石頭和淤泥暴露在空氣中,散發著一股刺鼻的氣味。

    百姓們望著干涸的土地和枯萎的莊稼,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

    他們紛紛跪地祈求上蒼,希望能降下甘霖,拯救他們于水火之中。

    然而,他們的祈禱並沒有得到回應,旱災依舊在無情地蔓延著。

    面對這場嚴重的旱災,年輕的唐高宗李治陷入了深深的憂慮和自責之中。

    他深知,作為一國之君,百姓的福祉是他的首要責任。

    如今,百姓們正遭受著旱災的折磨,他覺得自己難辭其咎。

    于是,在甲子日這一天,李治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他避開正殿,不再在象征著皇權的宮殿中處理朝政,而是搬到了偏殿,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旱災的重視和對百姓苦難的關切;

    他減少膳食,每天只吃一些簡單的食物,不再享用那些豐盛的美食,以此來節省糧食,與百姓同甘共苦;

    他降低囚犯的刑罰,對于徒刑以下的罪犯,全部予以寬恕,希望以此來減輕人間的罪孽,祈求上蒼的憐憫。

    不僅如此,李治還召集了朝中的大臣們,共同商討應對旱災的辦法。

    在朝堂之上,氣氛凝重而壓抑,大臣們個個眉頭緊鎖,憂心忡忡。

    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有的主張開倉放糧,賑濟受災的百姓;

    有的建議興修水利,尋找新的水源;還有的認為應該舉行祭祀儀式,向上蒼祈求降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更是憂心國事,他深知旱災對于國家的影響巨大,弄不好會動搖國本。

    經過深思熟慮,他向李治提出了“避位以禳災”的請求,也就是引咎辭職。

    他覺得自己身為宰相,卻沒能輔佐皇帝調理好陰陽,導致旱災的發生,實在是罪不可恕。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辭職,來平息上蒼的怒火,為國家和百姓承擔起這份責任。

    然而,李治並沒有批準長孫無忌的請求。

    他深知長孫無忌是開國元勛,對大唐忠心耿耿,在朝中威望極高,是他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他對長孫無忌說道︰“國家遭遇旱災,這是朕的過錯,與愛卿無關。

    愛卿多年來為國家鞠躬盡瘁,朕怎能在此時讓你離開?還望愛卿繼續輔佐朕,共度難關。

    ”長孫無忌听後,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向李治叩首謝恩,表示自己一定會竭盡全力,輔佐皇帝度過這場危機。

    除了長孫無忌,其他大臣們也紛紛表示願意承擔責任。

    他們深知,在這個關鍵時刻,只有君臣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戰勝旱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在李治的帶領下,大臣們紛紛行動起來。

    他們開倉放糧,將國家儲備的糧食分發給受災的百姓,讓他們不至于挨餓;

    他們組織百姓興修水利,挖掘新的水井,尋找水源,緩解旱情;他們還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向上蒼祈求降雨。

    在這場與旱災的斗爭中,大唐的百姓們也展現出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他們雖然遭受著旱災的折磨,但並沒有放棄希望。

    他們互相幫助,共度難關。有的百姓將自己家中僅有的一點糧食分給鄰居,有的則一起合作,挖掘水井,尋找水源。

    他們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戰勝旱災,迎來美好的明天。

    永徽三年的這場旱災和牢山之戰,成為了大唐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旱災讓大唐的百姓遭受了苦難,也讓朝廷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而牢山之戰的勝利,則彰顯了大唐的軍威,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喜歡大唐︰實習生穿越竟成臨川公主!請大家收藏︰()大唐︰實習生穿越竟成臨川公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唐︰實習生穿越竟成臨川公主!》,方便以後閱讀大唐︰實習生穿越竟成臨川公主!第372章 唐疆戰旱錄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唐︰實習生穿越竟成臨川公主!第372章 唐疆戰旱錄並對大唐︰實習生穿越竟成臨川公主!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