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歌唱祖國以外,在這段戰火紛飛艱難的歲月中,也誕生了無數久經傳唱的優秀歌曲】
【這些歌曲無一不包含著大家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小時候不懂,有時候會覺得這些歌吵鬧,等到長大了偶然再听到時才驟然發現,原來這些歌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不知不覺融進了我們的血液里】
【什麼你不信?】
【不信的話听听下面這首歌~】
【有時候你想讓別人下不了台,別人也能讓你下不了台】
天幕上畫面一轉,一處演播廳中。
一位長的就不像好人的老娘們站在話筒前問問。
【前情提要,這位龍女士剛剛在說自己的啟蒙歌,然而台下的學生卻沒有多少人听過她所說的那些歌】
【隨後龍女士便指出文化出現了斷層,上一輩沒有把啟蒙文化和自己的文化教好】
“所以現在回過頭來,你們的啟蒙歌是哪一首歌?”
下面一位戴眼鏡氣質儒雅的男子回應道。
“我想應該是我進大學的時候,好多師兄帶我唱的那首我的祖國。”
龍女士驚訝道,“真的?我的祖國,怎麼唱?”
“頭一句是什麼?”
她的話音落下,演播廳出現了一秒鐘的沉寂,緊接著下一秒一位大哥便高聲唱了出來。
“一條大河波浪寬~”
這位大哥調子起的有點高,聲音也不是那麼好,唱功的水平也一般。
頓時引起了台上龍女士的笑聲,她在台上笑,可是演播廳卻是安靜了下來。
大家都在傾听這位大哥的歌聲。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慣了船工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歌詞的前面四個字大家還在哼,到了香兩岸的時候有許多人跟著唱了起來。
等到了我家就在岸上住那一句時,頓時引起了絕大多數人的大合唱。
沒有任何的阻礙,一如同記憶被喚醒,原本並不齊的合唱一瞬間就齊整了。
而台上的這位龍女士听到這里的時候忽然就笑不出來了!
“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漸漸的歌聲越大越大,剛開始像是一百人的合唱,慢慢變成了一千人,一萬人、十萬人、百萬人...
鏡頭也隨著歌聲轉動,來到了那片飄蕩著蘆葦,承載著無數人記憶的松花江畔。
我的祖國這首歌前面的旋律並不激昂,卻給人一種草一般旺盛、勃發的生命力之感。
這首歌的旋律和歌詞很美,就好像是一位吟游詩人緩緩路過在你的耳旁唱響。
隨著歌聲和旋律,閉上眼楮腦海中就自然而然的浮現出具體的景象。
大河、稻花、江畔、蘆葦,房屋、炊煙...
一切都是那麼的熟悉。
是啊,本就該熟悉呀,歌詞里每一個字所描繪的內容,本就是先輩一代代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
這便是他們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痕跡。
天幕下。
各時空無數先輩們都閉上了眼楮,這首歌唱起來的時候就像是暖陽照在了他們身上。
整個人像是在春日曬太陽一般,暖洋洋的讓人舒適的眼楮都眯了起來,嘴角也不自覺的泛起笑容。
許多人跟著旋律好似蘆葦一般緩緩搖晃著身子。
輕輕的跟著旋律哼著、唱著。
有些人原本還有些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唱歌不好听,但他們忽然發現並沒有人在乎他們,大家臉上都帶著笑,眼里面全是鼓勵。
“姑娘好像花兒一樣~小伙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闢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許多先輩驚奇的發現自己竟然真的會唱歌了!
貞觀年間。
“好歌呀~實在是太好了~”
李世民輕輕搖晃著腦袋,忽然發現沒有人回應他的話,他睜開眼楮向前方看去。
只見一個個臣子或眯著眼楮或看著天幕,沉浸在這首歌曲的旋律中,不少人還輕輕的跟著在唱。
不談文臣,就連尉遲恭、程咬金這些平日里對音樂無感之人,也都被牽動了心神,不自覺的打著拍。
看著這一幕李世民眼中不自覺的泛起了淚光,隨後他往前走了幾步,走到台階的最高處。
環顧著眼前的壯麗山河,他閉目傾听,耳旁隱隱約約傳來了大唐百姓們合唱的歌聲。
我的祖國啊~
真好~~~
李世民嘴角這一刻止不住的瘋狂上揚!
我大唐此世要天下無敵了!
【怎麼樣,DNA動了沒有~】
【這便是扎根在我們血液中的力量,這份力量或許有時候連你自己都不曾發覺】
【博主知道,近些年確實有不少人抱怨,有不滿,這些都可以理解】
【但有些東西已經融進了我們的骨髓,平日里或許看不出來,但等到了那一天,你便會發現,原來你從來沒有變過,一直都是曾經的那個少年】
【最近足球“文旅”活動十分的火熱,前有甦超,最近又有贛超】
【那群老大爺是真的很眼饞這麼大一塊肥肉啊!】
【但是當我拿出十送紅軍,我想問問那群大老爺又該如何應對?】
【在紅土地唱響紅歌!在今時今日這一天,這種感動是無法言喻的】
【這一刻我才驚奇的發現,原來這才是沉默的絕大多數!】
天幕上畫面一轉。
綠茵草地上紅旗招展,四面八方坐滿了觀眾。
“一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下了山~”
“秋風(里格)細雨 介支個纏綿綿~”
“山上(里格)野鹿 聲聲哀號叫~”
“樹樹(里格)梧桐 葉呀葉落完~”
“問一聲親人紅軍啊~”
“幾時(里格)人馬 介支個再回山~”
歌聲初始的聲音不高,卻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在場所有人的記憶。
許多觀眾愣了愣,旋即激動的站起了身不自覺的跟著哼唱,手機的閃光燈漸漸亮起,像是一片星星點點的燈海,隨著節奏輕輕搖晃。
慢慢的整個場館4萬多人的大合唱響徹天際。
這是刻在贛南人血脈中的旋律,是祖輩口耳相傳的紅色記憶。
好多人原本以為自己不會唱,但當開口後,歌詞卻打著滾不斷冒了出來。
大家牽著身邊人的手大聲的唱著,越來越多的聲音加入了進來。
這一刻這座體育館仿佛穿越了近百年的時光,將當年甦區百姓送別紅軍的場景,在這片綠茵場上重新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