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間。
朱元璋听到這里的時候臉都黑了。
要知道他建立大明以後可是多次下令嚴禁私人出海貿易,同時也對官方貿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如洪武四年的時候就下令“瀕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止沿海百姓私自與外國通商,在洪武十四年之後更是認為片板不許下海。
現在跟他說大明不出海是一件錯到離譜的事情,這簡直就相當于在他的臉上狠狠抽了一巴掌。
可是這也不能全怪他啊,當時他剛建立大明,大明的統治還並不是那麼穩定,殘余元朝勢力雖然退出了中原大地,但仍盤踞在草原。
而在南方沿海地區還有支持故元以及張士誠、方國珍等余部的反抗勢力。
天下也還沒有徹底的安定下來。
在這個時期他認為他禁海是沒有錯的。
到了後來內部穩定之後,他也不認為禁海是有什麼問題的。
國家初定當以農為本,海外貿易易滋生流民,不利于大明長遠的統治。
他又沒有開天眼,哪里能看到這麼遠的事情。
能讓大明在他的手中穩固下去就很不錯了!
秦始皇年間。
“可惜了。”
嬴政嘆了一口氣,即便大明不是大秦他也還是為大明錯過了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感到可惜。
但同時他也明白這事情或許還真怪不到老朱家皇帝的頭上。
因為這事情根本就沒辦法說。
誰能想的到大海之上有如此海量的財富呢。
【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所謂的七下西洋指的是明朝自永樂、宣德年間由朝廷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
【也可以說是華夏古代航海史的巔峰壯舉,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持續時間之長在當時世界範圍內都堪稱空前】
【那麼說到這里,大家對于鄭和七下西洋的印象都是什麼呢?】
【耀武揚威?好大喜功?人傻錢多,喜歡當冤大頭送錢?】
【鄭和七下西洋單純從經濟上的角度來說,究竟是虧錢了還是賺錢了呢?】
明朝永樂年間。
朱棣看著天幕眼楮微眯。
虧錢?賺錢?
這個問題值得如此爭論嗎?
要是不掙錢,朕會讓鄭和連著下那麼多次嗎?
花這麼大價錢建造這麼多寶船,總不能是為了單純出去轉一圈吧。
後人自己不是都說了,一切龐大活動的背後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利益嗎?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這個項目其實不但不虧錢,甚至還很掙錢】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很掙錢的話,為什麼僅僅七次之後下西洋的活動就被叫停了呢?】
【這就是這個話題里面有意思的地方了,項目是掙錢的,但有人在里面虧了錢】
【要講明白鄭和下西洋這個項目為什麼會存在,還得從永樂年間的經濟開始說起】
【在1402年,也就是永樂三十五年的時候,朱棣合法的取得了大明皇帝的席位後就發現了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此時此刻的大明雖然糧草不缺、兵強馬壯,但大明的貨幣似乎出現了一點小小的問題】
當故事講到這里的時候,天幕上方彈幕滾滾如潮。
【並非小問題!】
【合法】
【核法!】
【細節合法】
朱棣看到這里的時候臉直接紅了。
他不明白!
為什麼後人們非要抓著這些問題死死不放呢!
難道不合法嗎?
此時朱棣覺得當初給自己改成永樂三十五年即位真的是一步臭棋。
並且臭不可聞!
早知道還不如老老實實記載是建文四年後登基的算了。
朱高熾眉頭微抬,說到錢的話他可就不困了!
有人在里面賺了,有人在里面虧了。
誰賺了?誰虧了?
朱高熾眼中光芒一閃心中有些明悟了。
【首先是大明的紙幣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大明寶鈔,從朱元璋手中就開始出現了】
【對于老朱來說,當他發現大明寶鈔的時候簡直是驚為天人】
【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事情呢,在紙上印上幾個字就能當錢用!】
“?”
“在紙上印字就能當錢用?”
宋以前各個朝代的先輩們頭一歪像是听到了什麼匪夷所思的事情。
“這紙又不能吃怎麼能當錢用呢?”
“這不是耍流氓嗎?”
“呸!我看朱元璋也是想瞎了心,竟然想要用一堆紙當錢用。”
“昏君啊!十足的昏君!”
各時空的百姓議論紛紛了起來,他們怎麼也無法理解紙能夠當錢用這件事情。
倒是朝堂之上許多皇帝和大臣們眼楮一亮。
紙幣?
听起來好像挺有意思的。
可是紙能夠當錢用靠的是什麼呢?
如果真的實施了,里面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對于紙幣我們現在大家都不陌生,它不直接等同于金銀等貴金屬,而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法定貨幣符號】
【簡而言之紙幣是一種以國家信用背書的貨幣】
【超發濫發雖然在短時間能夠收割民眾的財富,但消耗的是百姓對于國家的信任】
【這種信任無形但對于國家而言確是實實在在的傷害】
【若是信用崩塌,那紙幣便會大幅度貶值甚至淪為廢紙】
貞觀年間。
李世民摸了摸下巴眼中帶著一絲思索。
“這麼說朕就明白紙能作為錢使用的邏輯了。”
“紙是不值錢的,但紙能作為錢使用是因為背後站著國家背書。”
“如此來看紙幣對于百姓而言是弊大于利了。”
原本李世民還在想紙幣這玩意他也能不能搞一下。
這麼來看他認為不適合了。
他可以保證如果他來弄不會濫發紙幣,但之後的皇帝呢?
看了天幕,看過那些荒唐皇帝做的事情。
李世民對于這些人的秉性不抱有任何的幻想。
只要出現一個亂搞的皇帝,那麼紙幣便會成為百姓的災難。
最後百姓們手中的錢都會變作一張廢紙!
除非...
除非皇帝的權力被限制,皇帝不能一言九鼎,這樣說不定還有的搞。
【泥腿子出身的老朱顯然就沒有這種意識,大明寶鈔在老朱時期就已經開始濫發,從最開始的一貫大明寶鈔=1000文銅錢=1兩白銀】
【到洪武中期民間就已經出現“鈔賤錢貴”現象,1貫寶鈔實際只能兌換幾百文銅錢】
【到洪武末年貶值加劇,1貫寶鈔在民間僅能兌換幾十文銅錢,甚至更低】
【為此朝廷不得不下令 “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試圖強推寶鈔流通,但無濟于事】
【說白了老朱這事干的真不是個東西,把老百姓當王八耍】
【他一缺錢就印錢,完全沒有想過錢到底是從哪里來的,洪武十八年至二十三年,官方就印造了超2億貫寶鈔】
【關鍵他讓老百姓認這錢,他自己卻不認,百姓交稅的時候又不能用寶鈔抵扣,光印不回收,這不是耍流氓是什麼】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