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寺觀碑起爭端
元佑二年暮春,汴京城外的寶梵寺飄著滿院槐花香。甦軾踩著落英走進山門時,就見黃庭堅正蹲在碑亭里,手指在《多寶佛塔碑》的拓片上劃來劃去,連他走近了都沒察覺。
“魯直,你這是要把柳公權的字摳下來帶回家?”甦軾拍了拍他的肩,手里的折扇還夾著半塊沒吃完的芝麻糕。
黃庭堅猛地回頭,臉上還沾著點墨灰“子瞻兄來得正好!你看這‘塔’字的捺腳,柳公權寫得剛勁,我總學不像,剛才琢磨著是不是該把筆鋒再頓重點。”
兩人正說著,錢穆父提著個錦盒從月亮門進來,錦盒上還沾著片槐樹葉“你們倆倒會選地方,我在城門口堵了半個時辰才進來——這寺里的老和尚說,昨天剛拓了懷素的《自敘帖》,特意留著給我們看。”
老和尚听到聲音,從禪房迎出來,手里托著個紫檀木托盤,上面鋪著米黃的宣紙,懷素的狂草在紙上如驚蛇走虺,墨色濃淡相間,看得人眼楮發花。“三位大人,這拓片是用陳年宣紙拓的,還帶著墨香呢。”老和尚把托盤放在石桌上,又給三人斟上茶。
錢穆父先湊過去,手指點著“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那句,搖頭道“懷素這字是夠狂,可太過張揚,少了點蘊藉。倒是魯直你最近寫的字,跟他有點像,就是……”他頓了頓,端起茶盞抿了口,“就是多了點煙火氣,近俗。”
黃庭堅手里的茶杯“當啷”撞在石桌上,茶水濺出幾滴在拓片上。他直起身,指著自己腰間掛的墨囊“穆父兄這話不對!我寫的字是學《瘞鶴銘》的古拙,再摻了點懷素的靈動,怎麼就近俗了?你看我上個月寫的《松風閣詩》,哪一筆俗了?”
“松風閣詩我看過。”錢穆父放下茶盞,拿起根枯枝在地上寫了個“風”字,“你這‘風’字的撇畫太急,收筆又太露,像市井里叫賣的小販,聲音雖亮,卻少了點雅韻。子瞻兄,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甦軾正拿著拓片邊角聞墨香,聞言抬起頭,把拓片放回托盤“穆父這話我可不認同。魯直的字是‘俗’,但這‘俗’不是市井的俗,是人間煙火的俗。你看他寫的‘春歸何處’,筆畫里帶著江南的春雨,還有百姓的笑語,這要是寫得跟柳公權似的冷冰冰,反而沒了味道。”
錢穆父挑眉“子瞻兄這是護短了?書法講究‘雅正’,哪能拿市井煙火當借口?當年王羲之寫《蘭亭序》,喝的是曲水流觴的酒,看的是茂林修竹,那字里的雅韻,魯直的字里有嗎?”
“雅韻也分多種!”黃庭堅往前湊了湊,袍角掃過石凳上的槐葉,“王羲之的雅是文人的雅,我要的是百姓能看懂的雅!上次我在陳州寫碑,有個老農說我寫的字‘看著親切,像自家門口的槐樹’,這難道不是好事?總比寫些曲高和寡的字,只有你們幾個文人能看懂強!”
老和尚在一旁听著,趕緊打圓場“三位大人說得都有道理,書法嘛,本就是各有各的喜好。不如進屋坐,我那里還有去年的普洱,泡上給三位解解渴。”
甦軾擺了擺手,撿起地上的枯枝,在石桌上寫了個“俗”字“穆父,你看這‘俗’字,左邊是‘人’,右邊是‘谷’,本就是人要吃飯、要過日子的意思。書法要是離了人間煙火,那不成了空中樓閣?魯直的字沾著谷米香,我倒覺得比那些裝腔作勢的字強多了。”
錢穆父也拿起枯枝,在旁邊寫了個“雅”字“可‘雅’字是‘牙’加‘隹’,是君子談吐如鳳鳥啼鳴,要的是高潔。魯直的字里全是柴米油鹽,連寫個‘月’字都像餅鐺,這哪還有君子氣?”
黃庭堅氣得臉都紅了,伸手就去解腰間的墨囊“我今天就寫給你們看!我寫個‘月’字,要是像餅鐺,我就把這墨囊扔了!”
甦軾趕緊拉住他“別沖動!咱們是來賞碑的,不是來吵架的。不如這樣,咱們各寫一幅字,讓寺里的和尚和來上香的百姓評評,看誰的字更受歡迎,怎麼樣?”
錢穆父點頭“好啊!我倒要看看,是我的雅字受歡迎,還是魯直的俗字受歡迎。”
老和尚趕緊吩咐小和尚去搬桌子、鋪宣紙,又拿出三錠上好的徽墨。不多時,石亭里就擺好了三張書桌,宣紙鋪得平平整整,墨錠在硯台上磨得沙沙響,槐花香混著墨香,飄得滿院都是。
來上香的百姓听說三位大人要寫字,都圍了過來,里三層外三層,連寺門口賣糖葫蘆的小販都扛著靶子擠了進來。一個穿粗布衫的老漢湊到甦軾身邊,指著他手里的筆“大人,您就是寫‘明月幾時有’的甦學士吧?能不能給我寫個‘平安’二字,我家孫兒快滿月了。”
甦軾笑著點頭“沒問題!等我寫完就給你寫。”
黃庭堅磨好墨,拿起筆蘸了蘸,手腕一揚,就在紙上寫了起來。他寫的是自己的《清平樂•春歸何處》,筆鋒時而剛勁,時而婉轉,“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幾個字寫得格外靈動,墨色濃淡相宜,看得周圍的百姓連連叫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錢穆父也拿起筆,寫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節選,他的字學得極像,筆畫飄逸,結構嚴謹,“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幾個字寫得如行雲流水,引得文人模樣的人頻頻點頭。
甦軾最後寫,他寫的是李白的《靜夜思》,筆鋒隨意卻不失力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幾個字寫得樸實無華,卻帶著濃濃的鄉愁,看得幾個離鄉的游子眼圈都紅了。
三張字掛在碑亭的柱子上,百姓們圍在下面議論紛紛。穿粗布衫的老漢指著黃庭堅的字“這字好!看著就暖和,像我家老婆子織的布,結實又舒服。”
一個穿長衫的秀才則指著錢穆父的字“錢大人的字才好!有王右軍的風骨,雅得很,一看就是讀書人寫的。”
一個賣花的姑娘指著甦軾的字“甦大人的字最好!我雖然不識字,可看著就覺得親切,像听他念詩一樣。”
錢穆父皺著眉“你們百姓不懂書法,只看好不好看,哪知道雅不雅。”
黃庭堅立刻反駁“百姓不懂才最公正!他們覺得好,才是真的好。總不能只有你們文人覺得好,才算好字吧?”
甦軾看著兩人又要吵起來,趕緊打圓場“好了好了,看來咱們的字各有各的好。其實書法本就沒有絕對的雅俗,雅中有俗,俗中藏雅,才是真境界。”
正說著,寺外傳來一陣馬蹄聲,一個小吏騎著馬跑進來,手里拿著個公文袋“甦大人、黃大人、錢大人,宰相府派人來請,說是有要事商議,讓三位大人即刻回府。”
三人只好收起筆墨,跟老和尚道別。走出山門時,黃庭堅還在跟錢穆父爭論“下次我一定寫幅字,讓你心服口服!”
錢穆父笑著擺手“我等著!不過你可別再寫那些像餅鐺的字了。”
甦軾走在中間,听著兩人的爭論,手里的折扇輕輕搖著,槐花瓣落在扇面上,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畫。
這場關于書法雅俗的爭論,絕不會就這麼結束,說不定下次聚會,又會因為某個字、某幅帖,吵得面紅耳赤。
第二章 醉翁亭下續墨談
元佑二年盛夏,歐陽修在滁州醉翁亭設下宴席,請甦軾、黃庭堅、錢穆父等人前來賞荷。亭外的荷塘里,荷花盛開,粉白相間,風吹過,荷葉翻卷,像綠波蕩漾。
甦軾剛到亭下,就見歐陽修正坐在石凳上,手里拿著一卷《醉翁亭記》的手稿,旁邊放著一壺酒。“子瞻,你可算來了!我這亭子里的荷花開得正好,就等你們來賞呢。”歐陽修笑著起身,把手稿遞給甦軾。
甦軾接過手稿,翻開看了看,只見上面的字跡蒼勁有力,帶著歐陽修特有的風格。“永叔先生,您這字寫得越來越有韻味了,比上次在汴京寫的《秋聲賦》還要好。”
黃庭堅和錢穆父也相繼趕到,兩人一見面,就想起了上次在寶梵寺的爭論,氣氛頓時有些微妙。歐陽修看出了兩人之間的不對勁,笑著說“你們倆怎麼了?上次在寶梵寺賞碑還好好的,怎麼這次見了面,跟有仇似的?”
甦軾趕緊打圓場“沒什麼,就是上次在寶梵寺,他們倆因為書法的雅俗爭論了幾句,到現在還沒分出勝負呢。”
歐陽修哈哈笑起來“原來如此!書法的雅俗本就是個說不清的話題,今天正好借著這醉翁亭的美景,咱們再好好聊聊。來,先喝酒!”
眾人坐下,歐陽修給每人倒了杯酒。酒是用荷葉釀的,帶著淡淡的荷香,喝在嘴里,清爽甘甜。黃庭堅喝了口酒,指著亭柱上歐陽修寫的《醉翁亭記》碑刻“永叔先生,您這碑刻上的字,既有顏真卿的渾厚,又有柳公權的剛勁,可怎麼看都不覺得俗,反而透著股雅氣。您說,這是為什麼?”
歐陽修放下酒杯,指著碑刻上的“樂”字“因為這字里有‘樂’——我寫這篇《醉翁亭記》時,心里想的是百姓的安樂,是山水的樂趣,不是為了裝雅,也不是為了顯才。字是心的影子,心里有什麼,字里就有什麼。你上次說你的字沾著人間煙火,這沒錯,可要是心里只想著煙火,沒了點山水情懷,字里就少了點靈氣,自然會讓人覺得近俗。”
錢穆父點頭“永叔先生說得對!書法講究‘意在筆先’,心里的意要是俗了,筆底的字自然雅不起來。魯直你寫的字,總想著讓百姓看懂,卻忘了書法本身的意境,所以才會顯得俗。”
黃庭堅不服氣“讓百姓看懂怎麼了?難道書法只能是文人的玩物,百姓就不能欣賞嗎?我上次在陳州,有個老農看了我的字,說能從字里看出今年的收成,這難道不是書法的意義?”
甦軾放下酒杯,指著荷塘里的荷花“魯直,你看這荷花,長在泥里,卻開出清雅的花,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你的字沾著人間煙火,就像荷花長在泥里,可要是能在煙火氣里透出點清雅,就像荷花從泥里開出花來,那就不俗了。你現在的字,泥味重了點,花香少了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黃庭堅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手,手指上還帶著上次寫字時留下的墨痕。他想起自己上次寫《松風閣詩》時,心里總想著怎麼讓字更有力度,怎麼讓百姓喜歡,卻忘了琢磨詩里的意境,忘了把松風的清雅融入字里。
“子瞻兄,你這麼說,我倒有點明白了。”黃庭堅拿起酒杯,喝了口酒,“我之前總想著俗與雅的區別,卻忘了雅俗本就是一體的。就像這荷葉酒,用的是田里的糧食,水里的荷葉,卻釀出了清雅的味道,這才是最好的。”
歐陽修笑著點頭“魯直能想明白就好。書法也好,文章也罷,都不能脫離生活,卻也不能只跟著生活走。要像這醉翁亭的山水,既有百姓耕種的田畝,又有文人賞玩的亭台,這樣才有意思。”
錢穆父也拿起酒杯,跟黃庭堅踫了一下“魯直,上次在寶梵寺,我說話也有點急了。你的字確實有煙火氣,只是還差了點清雅,以後咱們可以互相切磋,一起把字寫得更好。”
黃庭堅笑著點頭“好!以後我要是寫了字,一定先給你看,你要是覺得俗,就指出來,我改!”
眾人相視一笑,之前的不快頓時煙消雲散。歐陽修讓人拿來筆墨紙硯,放在亭中的石桌上“今天這麼好的景色,這麼好的酒,咱們可不能辜負了。不如每人寫一幅字,就寫眼前的荷塘景色,怎麼樣?”
眾人紛紛點頭。甦軾先拿起筆,蘸了蘸墨,在紙上寫了起來。他寫的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筆鋒隨意卻不失力道,墨色濃淡相宜,把荷塘的美景寫得活靈活現。
黃庭堅接著寫,他寫的是自己即興作的詩“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他的字比之前少了點煙火氣,多了點清雅,筆畫間帶著荷葉的靈動,荷花的嬌艷。
錢穆父寫的是李白的《采蓮曲》“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他的字依舊飄逸,卻比之前多了點煙火氣,不再像以前那樣冷冰冰的。
歐陽修最後寫,他寫的是自己的《漁家傲•花底忽聞敲兩槳》“花底忽聞敲兩槳,逡巡女伴來尋訪。酒盞旋將荷葉當,蓮舟蕩,時時盞里生紅浪。”他的字蒼勁有力,又帶著點溫柔,把采蓮女的活潑、荷塘的熱鬧寫得淋灕盡致。
四幅字掛在醉翁亭的柱子上,風吹過,宣紙輕輕晃動,墨香混著荷香,飄得滿亭都是。來賞荷的百姓圍在亭下,看著四幅字,議論紛紛。
一個穿粗布衫的老漢指著黃庭堅的字“這字比上次在寶梵寺看的好看多了,像荷塘里的荷花,又好看又親切。”
一個穿長衫的秀才指著錢穆父的字“錢大人的字也比以前好了,多了點人氣,不再像以前那樣飄在空中了。”
歐陽修看著眾人的反應,笑著對甦軾、黃庭堅、錢穆父說“你們看,這就是最好的結果。書法沒有絕對的雅俗,只要能讓百姓喜歡,能讓文人認可,就是好字。”
眾人點頭稱是。夕陽西下,荷塘里的荷花被染成了金色,歐陽修讓人端上飯菜,眾人圍坐在石桌旁,一邊吃著飯,一邊聊著書法,聊著文章,笑聲飄得很遠,很遠。
第三章 汴京書會定新論
元佑三年正月,汴京城里的年味還沒散。甦軾、黃庭堅、錢穆父等人在翰林院舉辦了一場書會,邀請了京城的文人墨客前來參加,一來是交流書法心得,二來是評選出年度最佳的書法作品。
書會設在翰林院的大廳里,大廳里擺著十幾張書桌,每張書桌上都放著筆墨紙硯,牆上掛著歷代書法名家的拓片,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到顏真卿的《祭佷文稿》,再到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琳瑯滿目,看得人眼花繚亂。
前來參加書會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有白發蒼蒼的老學者,有年輕有為的新科進士,還有些女眷也穿著素雅的衣裳,帶著自己的書法作品前來參加。
甦軾作為書會的發起人,首先站出來講話“各位同仁,今天咱們舉辦這場書會,就是為了交流書法心得,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書法是咱們中華文化的瑰寶,需要咱們一代代傳承下去。咱們今天不談政治,不談功利,只談書法,只論雅俗,好不好?”
眾人紛紛叫好。錢穆父接著站起來“上次在寶梵寺和醉翁亭,我和魯直兄因為書法的雅俗爭論了幾句,今天正好借著這個機會,咱們好好聊聊這個話題。我還是堅持我之前的觀點,書法講究雅正,不能太俗,不然就失去了書法的韻味。”
黃庭堅也站起來“我不否認書法需要雅正,但雅正不代表要脫離生活。書法要是太雅,太過高冷,百姓看不懂,那傳承下去還有什麼意義?我覺得書法應該雅俗共賞,既要讓文人認可,也要讓百姓喜歡。”
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學者站起來,手里拿著一卷《曹全碑》的拓片,聲音洪亮“老夫以為,雅俗本就無界。你們看這《曹全碑》,筆法秀麗卻不柔弱,既符合文人的審美,尋常百姓看了也覺得舒服,這就是雅俗共賞的典範。魯直的字有煙火氣,是好事,但需再添些古雅;穆父的字有雅韻,卻少了點人氣,需再沾些煙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老學者的話剛落,一個年輕的進士就站起來附和“晚輩贊同老先生的說法!上次在寶梵寺,晚輩有幸見過三位大人的字,當時就覺得黃大人的字親切,錢大人的字清雅,甦大人的字則介于兩者之間,既有雅韻又有煙火氣。若是能把三者的長處結合起來,定能寫出更好的字。”
甦軾笑著點頭“這位賢弟說得好!書法本就是不斷學習、不斷融合的過程。我年輕時學王羲之,後來又學顏真卿、柳公權,再後來走南闖北,見了百姓的生活,字里才多了些煙火氣。魯直、穆父,你們也一樣,多互相學習,多體驗生活,字自然會越來越好。”
黃庭堅和錢穆父對視一眼,都點了點頭。錢穆父拿起一張宣紙,鋪在桌上“魯直,不如咱們今天再寫一幅字,就寫同一首詩,讓大家評評,看看咱們這幾個月的進步。”
黃庭堅欣然應允“好!就寫子瞻兄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詩既有文人的清雅,又有百姓的情懷,正好適合咱們。”
兩人各自磨墨鋪紙,拿起筆開始書寫。黃庭堅的筆鋒比之前沉穩了許多,“明月幾時有”幾個字寫得靈動卻不失古雅,墨色濃淡相宜,少了些之前的急躁,多了些蘊藉;錢穆父的字則比之前多了些煙火氣,“但願人長久”幾個字寫得溫暖柔和,不再像以前那樣冷冰冰的,多了些人情味。
兩人寫完,把字掛在牆上。眾人圍過來看,紛紛稱贊。老學者指著黃庭堅的字“魯直這字進步不小啊!少了些煙火氣的浮躁,多了些古雅的沉穩,好!”又指著錢穆父的字,“穆父這字也有進步,多了些煙火氣的溫暖,不再像以前那樣飄在空中,好!”
甦軾也走上前,仔細看著兩幅字,笑著說“看來你們倆這幾個月沒少下功夫。魯直的字有了雅韻,穆父的字有了煙火氣,再繼續下去,定能成為書法名家。”
書會一直持續到傍晚,眾人紛紛拿出自己的書法作品,互相交流學習,氣氛十分熱烈。散會時,甦軾把黃庭堅和錢穆父叫到身邊“再過幾天,就是上元節了,汴京城會舉辦燈展,到時候咱們再找個地方,好好聊聊書法,怎麼樣?”
黃庭堅和錢穆父都點頭答應“好!到時候咱們再好好切磋切磋。”
上元節這天,汴京城張燈結彩,熱鬧非凡。甦軾、黃庭堅、錢穆父約在城南的一家酒樓上,一邊賞燈,一邊喝酒聊天。酒樓上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有兔子燈、荷花燈、走馬燈,五顏六色,十分好看。
黃庭堅喝了口酒,指著樓下的一盞走馬燈“你們看那盞走馬燈,上面畫著百姓的生活場景,有耕田的、織布的、讀書的,既好看又親切,這不就像書法里的煙火氣嗎?”
錢穆父也指著一盞荷花燈“那盞荷花燈也不錯,花瓣清雅,燈芯明亮,既有雅韻又不失靈動,這不就像書法里的雅正嗎?”
甦軾笑著說“你們倆現在倒是能從生活里看出書法的道理了。其實生活處處是書法,百姓的勞作、山水的景色、節日的熱鬧,都能融入字里,讓字既有雅韻又有煙火氣。”
三人一邊賞燈,一邊聊書法,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臨走時,黃庭堅拿出一幅自己寫的字,遞給錢穆父“穆父兄,這是我最近寫的《松風閣詩》,你看看,還有沒有之前的俗氣?”
錢穆父接過字,仔細看了看,笑著說“比之前好多了!松風的清雅和人間的煙火氣都在字里了,好字!我也寫了一幅字,給你看看。”說著,也拿出一幅自己寫的字遞給黃庭堅。
兩人互相交流著,甦軾站在一旁,看著他們的身影,心里十分欣慰。
這場關于書法雅俗的爭論,不僅沒有影響他們的友誼,反而讓他們在書法上有了更大的進步,這就是書法的魅力,也是文人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意義。
第四章 江南行旅悟墨道
元佑三年暮春,甦軾奉命前往江南巡查水利,黃庭堅和錢穆父正好有空,便一同前往。三人沿著汴河順流而下,一路上欣賞著江南的美景,也不忘交流書法心得。
船行至甦州,三人上岸游覽。甦州的園林小巧玲瓏,景色宜人,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小橋流水相映成趣。在拙政園的听雨軒里,三人坐在窗邊,看著外面的雨景,听著雨滴落在荷葉上的聲音,十分愜意。
黃庭堅指著窗外的荷葉“你們看這荷葉,下雨時,雨水落在上面,滾來滾去,卻不會沾濕荷葉,這多像書法里的筆鋒,既要靈動,又要沉穩,不能拖泥帶水。”
錢穆父點頭“說得好!這荷葉的清雅,雨水的靈動,還有周圍的亭台樓閣,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雅俗共賞的美景,書法也該如此,既要清雅,又要靈動,還要有生活的氣息。”
甦軾笑著說“你們倆現在對書法的理解越來越深了。其實書法和生活是相通的,生活里的美景、趣事、感悟,都能融入書法里,讓字更有生命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三人在甦州停留了幾日,游覽了各大園林,也拜訪了當地的書法名家。在一位老書法家的家里,他們看到了一幅王羲之的真跡,雖然只是殘卷,卻依舊能看出王羲之筆法的飄逸和靈動。
老書法家指著殘卷說“王羲之的字之所以被稱為‘書聖’,就是因為他的字既有雅韻,又有煙火氣。他的《蘭亭序》,寫的是文人的聚會,卻也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曲水流觴’的樂趣,‘天朗氣清’的美景,都在字里體現得淋灕盡致。”
黃庭堅和錢穆父听得十分認真,不時點頭附和。離開老書法家的家後,黃庭堅感慨道“原來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賞,既有文人的清雅,又有百姓的煙火氣。以前我總想著讓字更貼近百姓,卻忽略了雅韻;穆父兄總想著讓字更清雅,卻忽略了煙火氣,現在看來,我們都走了極端。”
錢穆父也感慨道“是啊!以後我們要多向王羲之學習,把雅韻和煙火氣結合起來,寫出更好的字。”
三人繼續南下,來到了杭州。杭州的西湖景色秀麗,三面環山,一面瀕城,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三人乘船游覽西湖,看著湖邊的柳樹、盛開的桃花,還有遠處的雷峰塔,心情十分舒暢。
甦軾指著西湖的景色“你們看這西湖,既有山水的清雅,又有百姓的煙火氣。湖邊的亭台樓閣是文人賞景的地方,湖邊的漁船、茶樓是百姓生活的地方,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讓西湖這麼美。書法也一樣,只有把雅韻和煙火氣結合起來,才能寫出有生命力的字。”
黃庭堅拿起筆,在船上的一張宣紙上寫了起來。他寫的是甦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他的字既有西湖山水的清雅,又有百姓生活的煙火氣,筆鋒靈動,墨色濃淡相宜,把西湖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悟都融入了字里。
錢穆父也拿起筆,寫了一首自己即興作的詩“西湖三月春正好,桃花柳綠映碧波。文人百姓同賞景,雅俗共融樂逍遙。”他的字比之前更加溫暖,煙火氣和雅韻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樣高冷。
甦軾看著兩人的字,笑著說“你們倆現在的字,都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真是太好了!以後咱們要多出來走走,多看看生活的美景,多體驗百姓的生活,讓書法更有生命力。”
三人在杭州停留了十幾天,除了巡查水利,就是游覽西湖,交流書法心得。離開杭州時,三人都覺得收獲滿滿。
這次江南之行,不僅讓他們欣賞到了江南的美景,更讓他們對書法的雅俗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對他們以後的書法創作,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五章 翰墨流芳傳千古
元佑四年秋,甦軾、黃庭堅、錢穆父回到汴京。經過江南之行的感悟和交流,三人的書法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京城的文人墨客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年輕的文人都紛紛向他們請教書法心得,希望能學到他們的書法技巧。
為了更好地傳承書法文化,三人決定在翰林院舉辦一場書法培訓班,招收年輕的文人,傳授他們書法技巧和對雅俗的理解。培訓班一開,就吸引了很多年輕的文人前來報名,場面十分火爆。
在培訓班上,甦軾主要傳授書法的基礎技巧和對生活的感悟,告訴學員們要多觀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景和趣事融入書法里;黃庭堅主要傳授如何在書法中體現煙火氣,告訴學員們要貼近百姓生活,讓書法更親切;錢穆父主要傳授如何在書法中體現雅韻,告訴學員們要學習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
學員們都學得十分認真,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三人也耐心地一一解答。在他們的指導下,學員們的書法進步很快,很多學員的字都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
一年後,培訓班的學員們舉辦了一場書法展,展出了他們的書法作品。這些作品既有雅韻,又有煙火氣,得到了京城文人墨客的一致好評。很多百姓也前來參觀,看著這些親切又清雅的字,紛紛稱贊“這些字寫得真好!既好看又好懂,不像有些字,看著就費勁。”
甦軾、黃庭堅、錢穆父看著學員們的進步,心里十分欣慰。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書法文化的傳承有了希望。
元佑六年,甦軾被貶謫到惠州。離開汴京時,黃庭堅和錢穆父前來送行。三人在城外的一家小酒館里,喝著酒,聊著天,依依不舍。
黃庭堅拿出一幅自己寫的字,遞給甦軾“子瞻兄,這是我最近寫的《寄黃幾復》,送給你做個紀念。以後你在惠州,要是想我們了,就看看這幅字。”
錢穆父也拿出一幅自己寫的字“子瞻兄,這是我寫的《蘭亭序》節選,希望你在惠州也能保持對書法的熱愛,寫出更好的字。”
甦軾接過兩人的字,心里十分感動“多謝你們!我在惠州一定會好好練字,等我回來,咱們再一起交流書法心得。”
甦軾到了惠州後,雖然生活艱苦,卻依舊沒有放棄書法。他在惠州的白鶴峰上建了一座房子,取名為“東坡居士”,每天在這里讀書、練字,寫下了很多流傳千古的詩詞和書法作品。他的字在惠州流傳甚廣,百姓們都很喜歡,很多人都把他的字掛在家里,作為珍藏。
黃庭堅和錢穆父在汴京也沒有忘記甦軾,經常寫信給他,交流書法心得和生活感悟。三人的友誼,在書法的連接下,變得更加深厚。
後來,甦軾又被貶謫到儋州,黃庭堅和錢穆父也相繼被貶謫到不同的地方。雖然他們天各一方,卻依舊堅持著對書法的熱愛,用書法記錄著自己的生活和感悟。他們的書法作品,既有雅韻,又有煙火氣,成為了宋代書法的代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多年後,當人們提起宋代的書法,總會想起甦軾、黃庭堅、錢穆父在寶梵寺的爭論,在醉翁亭的交流,在江南的感悟,還有他們對書法雅俗共賞的追求。他們的翰墨,不僅在當時流傳甚廣,更在歷史的長河中流芳千古,成為了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而他們之間的友誼,也因為書法,成為了一段千古佳話,被後人傳頌不已。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嘻哈史詩看古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