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錢塘少年的格物初心
宋仁宗慶歷年間的一個夏夜,錢塘縣城的沈家書齋還亮著燈。十四歲的沈括趴在案前,手里捏著根竹片,正對著一碗清水擺弄。碗里浮著枚銅錢,他一會兒墊高碗沿,一會兒調整竹片角度,額頭上滲著汗珠。
“括兒,都三更了還不睡?”父親沈周推門進來,手里端著碗蓮子羹。他剛從泉州知州任上告假回家,看著兒子痴迷的樣子,無奈地搖搖頭。
沈括頭也不抬︰“爹,您看!銅錢明明沉在碗底,可從這個角度看,它就像浮起來一樣!這是為啥?”他挪動竹片,銅錢在水里的影子忽沉忽浮。
沈周放下碗,蹲在兒子身邊︰“這是光的折射道理。就像咱們看水里的魚,實際位置總比看到的深。”他指著窗外,“明天帶你去錢塘江看潮,那里的潮汐更有意思。”
第二天一早,沈括跟著父親來到錢塘江邊。潮水還沒到,漁民們正在修補漁網。沈括蹲在灘涂邊,用樹枝測量水痕,問老漁民︰“大伯,潮水每天都這個時候來嗎?”
老漁民笑道︰“後生仔,潮水跟著月亮走呢!月初月中潮最大,刮風下雨也會變。”
正說著,遠處傳來隆隆聲,像萬馬奔騰。潮水白花花地涌來,拍在岸上濺起丈高水花。沈括盯著潮水進退的軌跡,手里的樹枝飛快記錄著,連褲腳被打濕都沒察覺。回家後,他把觀測到的潮汐時間、高度一筆筆記在本子上,還畫了示意圖。
沈括的母親許氏是著名學者許洞的女兒,見兒子痴迷這些“雜學”,非但不反對,還找來《九章算術》《水經注》給他看。“學問不分高低,能明白道理就是真學問。”她教沈括算圓周率,用算籌擺出復雜的算式。
十五歲那年,沈括隨父親到泉州赴任。泉州港的外國商船讓他大開眼界,他跟著阿拉伯商人學天文歷法,看他們用星盤導航;向造船工匠請教船體結構,蹲在船塢里看工匠們拼接龍骨。有次為了弄清船舵的原理,他跟著商船出海三天,回來時曬得黝黑,卻捧著畫滿圖紙的本子笑得開心。
父親同僚見他整天“不務正業”,勸沈周︰“沈知州,孩子該好好讀經書考科舉,總擺弄這些奇技淫巧沒前途。”
沈周卻擺擺手︰“括兒心里有數。”他不知道,這些看似無用的學問,日後會成為大宋最珍貴的財富。
第二章 治世能臣的實干鋒芒
嘉佑八年,沈括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揚州司理參軍。第一次升堂審案,被告是個偷了官糧的倉吏,按律該杖責八十。沈括卻發現倉廩的量具刻度不準,斗比標準大出一成。
“等一下!”他讓人取來標準量具,當眾比對,“這斗比規定的大,倉吏按此收糧,百姓實際多交了糧食。他偷糧固然不對,但根源在量具失準。”
他當即上書轉運使,請求重新校準全州量具。轉運使起初不耐煩,沈括帶著量具和賬本找上門,一筆筆算清誤差導致的糧損︰“全州每年因此多收百姓糧食三千石,少繳國庫一千石,必須整改!”
轉運使被他算得啞口無言,只好批準。沈括帶著工匠校準量具,刻上標準刻度,還編了本《衡器校準法》發到各縣。揚州百姓再也不用多交糧食,都稱他“沈青天”。
治平三年,沈括調任昭文館編校。他利用職務之便,通讀皇家藏書,尤其痴迷天文歷法。當時的《崇天歷》預測日食總有誤差,沈括帶著渾儀在司天監觀測,連續三個月記錄日月運行軌跡,發現是歷法的回歸年計算有誤。
他寫成《熙寧歷議》,請求修訂歷法。司天監監正楊緯嘲笑他︰“沈編校還是管好文書吧,歷法是天文學家的事。”
沈括不爭辯,每天帶著觀測記錄到政事堂等王安石。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法,見他執著,接過手稿翻看。里面密密麻麻的觀測數據、精確的計算公式,讓王安石眼前一亮︰“子容沈括字)有真才實學!準你修訂歷法。”
熙寧五年,沈括任提舉司天監,主持修訂新歷。他罷免了六個只會混日子的舊歷官,提拔平民天文學家衛樸。有人反對︰“衛樸是市井小民,怎能參與修歷?”
沈括拿出衛樸的歷法計算稿︰“他的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七位,比古歷精確三倍。歷法講的是精準,不是出身。”
在他主持下,新歷《奉元歷》修成,預測日食誤差不超過一寸,是當時最精確的歷法。頒行那天,沈括站在司天監的觀星台上,看著新歷牌被掛起,心里比中進士還高興。
同年,沈括奉命疏浚汴河。汴河泥沙淤積,航運不暢,之前的官員只會派人挖泥,過段時間又堵了。沈括帶著工匠沿汴河測量,用“分層築堰法”計算淤泥厚度,發現是上游水土流失導致。
他不是簡單挖泥,而是在上游修梯田、種樹木固土,在河道設水閘控制流速。工程竣工後,汴河航運通暢,十年沒再淤積。負責工程的太監驚嘆︰“沈大人這法子,比光挖泥省了幾萬兩銀子!”
第三章 軍事奇才的邊關經略
熙寧七年,遼朝派使者來爭河東地界,聲稱黃嵬山一帶是遼國領土。朝廷派去的使者都被遼使問倒,王安石推薦沈括︰“子容懂地理,善辯論,讓他去。”
沈括接到任務,連夜查閱樞密院的檔案,找到北宋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原件,上面明確標注黃嵬山是宋遼界山,山南屬宋,山北屬遼。他把地圖、盟約抄錄成冊,帶著去見遼使。
遼使耶律榮拿出遼國地圖,指著黃嵬山說︰“此山自古屬遼,沈大人不要強辯。”
沈括展開帶來的地圖,指著盟約原文︰“耶律大人請看,盟約白紙黑字寫著界山位置。你們的地圖把山南遷了三里,是何道理?”他拿出歷代邊界石碑拓片,“這些石碑現在還在山南,難道會自己長腿跑到遼國去?”
耶律榮被問得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回國。沈括趁機繪制《天下州縣圖》,詳細標注邊界地形,為朝廷保住了數百里土地。宋神宗稱贊︰“沈括一席話,勝過十萬兵!”
熙寧九年,沈括任 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延安對抗西夏。剛到任就遇上西夏軍來犯,西夏大將梁永能率三萬騎兵圍攻永樂城。
將領們主張出城迎戰,沈括登上城樓觀察︰“西夏軍是騎兵,城外平原利于他們沖鋒。我們據城死守,派輕騎襲擾糧道。”
他讓人在城頭架設床子弩,又組織百姓制作滾石擂木。西夏軍攻城時,床子弩射出的鐵箭能穿透鎧甲,滾石擂木砸得西夏兵人仰馬翻。沈括親自擂鼓助威,守軍士氣大振,連續擊退七次進攻。
同時,他派副將種諤率五千輕騎繞到西夏軍後方,燒毀他們的糧草。梁永能見糧草被燒,攻城不下,只好撤退。沈括趁機追擊,斬獲三千首級,繳獲戰馬五千匹。
永樂城保衛戰後,沈括沒有松懈。他發現宋軍武器落後,西夏的神臂弓射程比宋軍弓箭遠一倍。沈括找到被俘的西夏工匠,耐心勸說,讓他們傳授神臂弓制作技術。
他親自研究改進,在弓臂上加了竹片增強彈性,用牛角加固弓弦,射程又增加了三十步。新造的神臂弓裝備部隊後,宋軍在射箭比試中完勝西夏軍。沈括還編了《修城法式條約》,詳細規定城牆高度、厚度、箭樓位置,延安城防成了西夏軍無法逾越的屏障。
駐守延安期間,沈括走遍邊關,記錄山川地形、民俗風情,寫成《使遼圖抄》《邊州陣法》。他發現陝北的石油可以燃燒,比木炭更耐用,就組織百姓開采,用于軍隊做飯、照明。他在《夢溪筆談》里寫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此物後必大行于世。”這是世界上最早記載石油用途的文字。
第四章 科學巨匠的百科全書
元豐五年,沈括因永樂城之戰失利被貶為隨州團練副使。雖然仕途受挫,但他沒有消沉,把全部精力投入著書立說。在隨州的簡陋住處,他把多年積累的筆記整理成冊,這就是後來的《夢溪筆談》。
每天清晨,沈括就坐在窗前寫作,妻子張氏幫他研墨、抄寫。他的筆記內容包羅萬象︰數學上的“隙積術”高階等差級數求和)、“會圓術”弧長計算);物理上的磁偏角發現、凹面鏡成像原理;化學上的膽礬煉銅、灌鋼法記載;天文上的五星運動規律、隕石成分分析……
有天張氏端來湯藥,見他在畫活字印刷的木模,笑道︰“別人被貶都愁眉苦臉,你倒好,天天擺弄這些。”
沈括放下刻刀︰“這些都是寶貝啊!畢翝的活字印刷術太了不起了,我要把它記下來,讓更多人會用。”他詳細記錄活字制作流程,還改進了排版方法,用鐵板、松脂固定活字,提高印刷效率。
被貶到潤州後,沈括在夢溪園蓋了間書房,繼續寫作。附近的工匠、農夫常來請教問題︰鐵匠問如何提高鐵器硬度,他講淬火技術;農夫問如何改良農具,他畫曲轅犁圖紙;醫生問草藥特性,他拿出自己編的《良方》手稿。
有個老木匠看不懂建築圖紙,沈括就用竹片做成立體模型,演示房屋結構︰“你看,這斗拱要這樣咬合才結實,屋檐要出挑三尺才能擋雨。”老木匠茅塞頓開,按他的方法蓋房,房子又結實又美觀。
沈括還記錄了大量民間發明︰喻皓的《木經》、高超的合龍堵口法、僧懷丙的打撈鐵牛技術……他說︰“能人在民間,這些技藝不能失傳。”有人嘲笑他收錄“雕蟲小技”,他反駁︰“衣食住行、農耕水利,哪樣離得開這些‘小技’?”
元佑七年,《夢溪筆談》定稿,共二十六卷,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醫學、工程技術等幾十個領域,被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書成那天,沈括邀請潤州的工匠、農夫到夢溪園做客,把書念給他們听。當听到自己的發明被記錄在冊,老工匠們激動得落淚。
除了《夢溪筆談》,沈括還著有《長興集》《甦沈良方》《天下州縣圖》等幾十部著作。他的《甦沈良方》收錄了一千多個藥方,詳細記錄藥材炮制方法、服用劑量,其中“秋石方”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性激素提取方法。《天下州縣圖》是當時最精確的全國地圖,用比例尺繪制,還標注了地形海拔,比歐洲早了三百年。
第五章 千年傳承的通才之光
紹聖二年,沈括在潤州去世,享年六十五歲。他的葬禮很簡單,但前來送行的人卻很多︰有朝廷派來的官員,有他幫助過的工匠農夫,還有專程從京城趕來的科學家。大家捧著他的著作,默默送別這位“大宋第一通才”。
沈括去世後,《夢溪筆談》在民間廣為流傳。工匠們把它當作技術手冊,農夫們用它指導耕作,科學家們從中汲取靈感。南宋數學家楊輝在沈括“隙積術”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完善的高階等差級數理論;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修訂歷法時,借鑒了沈括的觀測方法;明代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引用了《甦沈良方》的大量藥方。
元朝修《宋史》時,史官在《沈括傳》中詳細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跡,稱贊他“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但受“重文輕技”思想影響,對他的科學成就記載簡略,這也讓沈括的貢獻在很長時間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明清時期,《夢溪筆談》被翻譯成日文、韓文,對東亞的科學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日本科學家佐藤信淵根據書中的石油記載,在北海道尋找石油;朝鮮王朝根據《天下州縣圖》繪制本國地圖,改進了測繪技術。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沈括的科學成就逐漸被世界認可。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用大量篇幅介紹沈括的貢獻,稱他“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特別推崇沈括對磁偏角的發現,比哥倫布早了四百年;對凹面鏡成像的研究,比歐洲早了三百年。
如今,沈括的故鄉杭州修建了沈括紀念館,展示他的科學成就和著作。紀念館里有按11復制的活字印刷模型、渾儀、石油開采工具,游客可以親手操作,體驗古代科技的魅力。每年都有很多中小學生來參觀,學習沈括勤于觀察、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科學界,沈括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沈括星”,以紀念他在天文領域的貢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立“沈括班”,培養理科人才;每年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都設有“沈括獎”,鼓勵青少年熱愛科學、勇于創新。
沈括的《夢溪筆談》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科學史的經典著作。在法國巴黎的法蘭西學院,學者們研究沈括的數學成就;在美國波士頓科學博物館,展示著根據《夢溪筆談》復原的古代科技模型;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沈括的科學思想被納入科學史課程。
回望大宋三百年歷史,有寇準的忠勇、甦軾的才情、岳飛的壯烈、王安石的改革,但像沈括這樣在政治、軍事、科學、文學等多個領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可謂絕無僅有。他的“牛”,不在于官位高低,不在于財富多少,而在于他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真理的探索,在于他把學問融入生活、用科技造福百姓的實踐精神。
夕陽下,沈括紀念館的“隙積術”模型在余暉中閃耀,仿佛在訴說著這位大宋通才的傳奇人生。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牛”,是超越時代的智慧,是造福後人的貢獻,是永遠照亮人類文明之路的科學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