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史詩看古今

第716章 五起五落︰範仲淹的沉浮人生路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111永恆的不死鳥1 本章︰第716章 五起五落︰範仲淹的沉浮人生路

    第一章 寒門崛起的初入仕途

    大中祥符八年的冬天,應天府書院的油燈亮到深夜。範仲淹裹著單薄的棉襖,借著微弱的燈光誦讀《論語》,凍得發紅的手指在書頁上輕輕劃過。窗外飄著雪花,他卻渾然不覺,直到同窗送來一碗熱粥,才驚覺天快亮了。

    “希文,你都讀了一夜了,歇歇吧。”同窗把粥碗遞給他,“明天就要放榜了,以你的才學,肯定能中進士。”

    範仲淹接過粥碗,熱氣模糊了眼鏡︰“考中進士不是目的,我要做能為百姓做事的官。”他喝著粥,想起母親含辛茹苦供他讀書的日子,眼眶有些發熱。

    放榜那天,範仲淹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拿著榜單,一路狂奔到母親的住處,跪在地上高舉榜單︰“娘!孩兒中了!以後再也不讓您受苦了!”

    母親摸著他的頭,淚水直流︰“好兒子,有出息了。”

    不久後,範仲淹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負責刑獄案件。他穿著嶄新的官服,第一次升堂斷案時,心里既緊張又激動。被告是個偷了地主糧食的老農,地主要求重判,老農跪在地上哭著說︰“大人,我實在是餓啊,家里還有孩子等著吃飯。”

    範仲淹看著老農凍裂的雙手和補丁摞補丁的衣服,又看了看地主傲慢的嘴臉,沉吟片刻︰“糧食歸還地主,但免于刑罰。”他轉向地主,“你糧倉豐實,卻見死不救,罰你開倉放糧三日,賑濟貧民。”

    地主氣得跳腳︰“你一個小參軍敢罰我?我要去知府那里告你!”

    範仲淹一拍驚堂木︰“本官依法斷案,不怕你告!若再糾纏,加倍處罰!”

    老農連連磕頭謝恩,百姓們在堂外拍手叫好。範仲淹看著這一幕,更加堅定了為官為民的信念。

    三年後,範仲淹因政績突出,升任泰州西溪鹽倉監。他到任後,發現當地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百姓流離失所。他立刻上書朝廷,請求重修海堤。

    奏折遞上去三個月,卻石沉大海。泰州知府勸他︰“希文,修海堤耗資巨大,朝廷未必批準,你還是別白費力氣了。”

    範仲淹卻不死心,帶著百姓受災的畫像和海堤損毀的圖紙,親自趕往京城。他在宰相府外等了三天三夜,終于見到了宰相王曾。

    “王相公,您看看這些百姓,他們快沒活路了!”範仲淹把畫像遞過去,“只要重修海堤,就能保住萬畝良田,讓百姓安居樂業。”

    王曾看著畫像上的慘狀,又看看眼前這個眼楮布滿血絲的年輕官員,深受感動︰“好,我支持你。這就上奏陛下,任命你主持修堤。”

    得到朝廷批準後,範仲淹立刻組織百姓修堤。他親自帶著工具上工地,和百姓同吃同住,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有一次突發洪水,他帶頭跳進水里,用身體堵住缺口,嚇得隨從趕緊拉他上來。

    經過四年的努力,長達一百多里的海堤終于修成。百姓們為了紀念他,把海堤叫做“範公堤”。範仲淹站在堤上,看著百姓們重返家園,耕種農田,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章 朝堂交鋒的第一次貶謫

    天聖七年,範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秘閣校理。他剛到京城,就遇上了一件大事——章獻太後要在冬至那天接受皇帝朝拜,垂簾听政。

    朝堂上,大臣們紛紛附和,只有範仲淹站出來反對︰“太後垂簾听政已有多年,如今陛下已經成年,應該親政。冬至接受朝拜,不合禮法。”

    章獻太後的親信晏殊急得直跺腳,拉著範仲淹的袖子︰“希文,你瘋了?太後掌權,你這樣說會掉腦袋的!”

    範仲淹甩開他的手︰“我是為朝廷著想,為陛下著想!若太後一直掌權,陛下如何成長?”他寫下奏折,請求太後還政于仁宗。

    奏折遞上去後,章獻太後氣得把奏折摔在地上︰“一個小小的秘閣校理也敢教訓我?”她當即下旨,把範仲淹貶為河中府通判。

    消息傳開,京城百姓紛紛為範仲淹送行。有人送來路費,有人送上家鄉特產,晏殊也趕來,愧疚地說︰“希文,是我沒保護好你。”

    範仲淹笑著擺擺手︰“晏相公言重了。我雖被貶,但能說出心里話,問心無愧。”他登上馬車,對送行的百姓拱手︰“多謝鄉親們,範仲淹還會回來的!”

    河中府的日子雖然清苦,但範仲淹沒有消沉。他走遍轄區的山川河流,考察民情,興修水利,減輕賦稅。當地百姓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來了個為民做主的好官,都叫他“範青天”。

    有一年,河中府遭遇旱災,百姓顆粒無收。範仲淹打開官倉放糧,卻被副手攔住︰“範通判,未經朝廷批準私開官倉,是要擔責任的!”

    範仲淹指著門外嗷嗷待哺的百姓︰“百姓都快餓死了,還管什麼責任?出了事我擔著!”他親自帶著官差分發糧食,確保每個百姓都能領到救命糧。

    旱災過後,範仲淹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引水灌溉農田。他還創辦學堂,邀請名師講學,讓貧困子弟免費入學。在他的治理下,河中府的日子漸漸好起來,百姓們為他修建了生祠,香火不斷。

    明道二年,章獻太後去世,仁宗親政。他想起範仲淹當年的奏折,知道他是忠臣,立刻下旨把範仲淹調回京城,擔任右司諫。

    範仲淹回到京城那天,百姓們夾道歡迎,比當年送行時更熱鬧。仁宗在朝堂上召見他,愧疚地說︰“範愛卿,當年委屈你了。”

    範仲淹躬身道︰“陛下言重了。臣只是做了分內之事。”他看著仁宗,眼神堅定,“如今陛下親政,臣懇請陛下廣開言路,任用賢能,革新朝政。”

    仁宗點點頭︰“朕正有此意,以後還要多靠範愛卿輔佐。”

    範仲淹站在朝堂上,望著熟悉的宮殿,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輔佐陛下,開創盛世。

    第三章 慶歷新政的起起落落

    景佑三年,範仲淹因彈劾宰相呂夷簡任人唯親,被再次貶為饒州知州。這是他第二次被貶,但他依然沒有氣餒。饒州地處江南,水患頻發,他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治理水患。

    他親自勘察河道,制定治水方案,組織百姓疏通河道,加固堤壩。經過兩年的努力,饒州的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百姓們終于能安居樂業。

    慶歷三年,仁宗再次把範仲淹調回京城,任命他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史稱“慶歷新政”。範仲淹接到任命後,激動得徹夜難眠,他知道,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機會來了。

    他立刻組織歐陽修、富弼等志同道合的大臣,制定變法方案。他們針對當時的弊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措施。

    新政推行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官場風氣為之一新,貪污腐敗現象減少,百姓賦稅減輕,軍隊戰斗力提高。仁宗看著新政帶來的變化,對範仲淹更加信任。

    但新政觸動了貴族官僚的利益,他們紛紛起來反對。呂夷簡的親信散布謠言,說範仲淹結黨營私,圖謀不軌。他們還在仁宗面前詆毀範仲淹,說新政擾民,引起民怨。

    仁宗開始動搖,他召來範仲淹︰“範愛卿,最近有很多人反對新政,是不是該緩一緩?”

    範仲淹堅定地說︰“陛下,新政初見成效,此時退縮,會前功盡棄。那些反對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的話不可信。”

    歐陽修也站出來支持範仲淹︰“陛下,範相公一心為國,新政利國利民,不能因為少數人的反對就停止。”

    仁宗猶豫了,但在貴族官僚的不斷施壓下,最終還是下旨暫停新政。範仲淹看著自己嘔心瀝血制定的方案被擱置,心里像被刀割一樣難受。

    不久後,範仲淹被外放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負責西北邊防。這是他第三次被貶,但他沒有抱怨,而是立刻奔赴西北。

    西北的條件非常艱苦,風沙大,冬天寒冷。範仲淹到任後,深入軍營,了解士兵的生活和訓練情況。他發現士兵們缺衣少食,武器陳舊,立刻上書朝廷,請求撥款改善軍備。

    他還改革軍事制度,實行“將兵法”,把軍隊分成若干部分,由將領分別訓練,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他還積極聯絡西夏周邊的部落,爭取他們的支持,共同對抗西夏。

    在範仲淹的治理下,西北邊防日益穩固,西夏不敢輕易入侵。當地百姓為了感謝他,編了一首歌謠︰“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慶歷五年,新政徹底失敗,範仲淹被再次貶為鄧州知州。這是他第四次被貶,但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鄧州是個小地方,但他在這里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成為他一生的寫照。

    他在鄧州興辦學堂,培養人才,關心百姓疾苦,深受百姓愛戴。有一次,他生病臥床,百姓們自發地到寺廟為他祈福,送來的草藥堆滿了屋子。

    範仲淹看著這些樸實的百姓,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四章 為民請命的最後沉浮

    皇佑元年,範仲淹被調往杭州任知州。杭州是個富庶之地,但剛到任就遇上了大饑荒。百姓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範仲淹心急如焚。

    他沒有像其他官員那樣只是開倉放糧,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創新的措施。他組織百姓興修水利、修繕寺廟,讓災民有活干,有飯吃。他還提高糧價,吸引外地商人把糧食運到杭州,然後再降低糧價,讓百姓能買得起糧食。

    他還舉辦龍舟比賽、寺廟祈福等活動,帶動商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有人彈劾他奢侈浪費,不顧災民死活,範仲淹卻不為所動︰“我這樣做,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活下去。”

    在他的治理下,杭州的饑荒得到了有效緩解,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餓死人現象。百姓們都說︰“要是沒有範知州,我們早就活不成了。”

    皇佑三年,範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戶部侍郎。但他剛回京城,就因為反對仁宗冊立張貴妃為皇後,再次被貶為青州知州。這是他第五次被貶,也是最後一次。

    青州的百姓听說範仲淹要來,早早地在城外等候。他們拉著範仲淹的手,訴說著生活的艱難。範仲淹看著這些淳樸的百姓,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他到任後,發現青州的賦稅很重,百姓不堪重負。他立刻上書朝廷,請求減免賦稅。他還改革漕運制度,減少運輸成本,讓百姓能吃到更便宜的糧食。

    他還關心老年人和孤兒,設立了“安樂坊”,收養孤寡老人和孤兒,為他們提供衣食和醫療。青州的百姓都說︰“範知州真是我們的再生父母啊!”

    但長期的操勞和多次被貶的打擊,讓範仲淹的身體越來越差。他常常咳嗽不止,臉色蒼白,但依然堅持處理政務。屬下勸他休息,他卻說︰“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要多為百姓做點事。”

    皇佑四年,範仲淹在青州任上病重。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惦記著百姓的疾苦。他把屬下叫到床邊,囑咐他們一定要繼續減免賦稅,照顧好孤寡老人和孤兒。

    仁宗得知範仲淹病重,派太醫前來診治,但已經回天乏術。同年五月二十日,範仲淹在青州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消息傳開,青州百姓哭聲震天。他們自發地罷市三日,穿著孝服為範仲淹送行。靈柩從青州運往洛陽安葬時,沿途百姓紛紛設案祭拜,紙錢飄得像漫天飛雪。

    仁宗得知範仲淹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親自為他題寫墓碑“褒賢之碑”,追贈他為兵部尚書,謚號“文正”。歐陽修、富弼等大臣也紛紛寫文章悼念他,稱贊他“一生憂國憂民,鞠躬盡瘁”。

    第五章 青史留名的精神傳承

    範仲淹去世後,他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說書先生把他的故事編成話本,在茶館里演唱,听得百姓們熱淚盈眶。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成為無數讀書人追求的目標。

    熙寧年間,王安石推行變法,常常以範仲淹為榜樣,說︰“範文正公的新政雖然失敗了,但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還下令收集範仲淹的奏議,編成《範文正公奏議》,供朝廷官員學習。

    元佑年間,甦軾被貶路過鄧州,特意到範仲淹創辦的花洲書院參觀。他看著書院里範仲淹的畫像,寫下了“範文正公,一世之師”的贊語。他還寫下《範文正公贊》,稱贊範仲淹“出將入相,文德武功,一生為國,鞠躬盡瘁”。

    南宋時期,朝廷為範仲淹修建了祠堂,供後人祭拜。朱熹在編寫《名臣言行錄》時,把範仲淹列為首位,稱贊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元朝修《宋史》時,史官在《範仲淹傳》中寫下︰“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詳細記錄了他的生平事跡和高尚品德。

    明朝時期,範仲淹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史》,成為官修史書的重要內容。王陽明在講授心學的時候,常常以範仲淹為例,教導學生要“知行合一,以天下為己任”。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特意到範仲淹的祠堂祭拜,題寫“濟時良相”的匾額,稱贊範仲淹“一生憂國憂民,功績卓著,堪稱一代賢相”。

    近代以來,範仲淹的精神依然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林則徐虎門銷煙時,曾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表達了與範仲淹相似的愛國情懷。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稱範仲淹為“宋代第一位大政治家”。

    如今,範仲淹的故鄉甦州和他曾經任職過的地方,都修建了範仲淹紀念館,展示他的生平事跡和精神遺產。他創辦的花洲書院依然存在,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和教育基地。

    每年範仲淹的誕辰和忌日,都會有無數人到他的祠堂和紀念館祭拜。他們中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朝氣蓬勃的學生,有政府官員,也有普通百姓。大家在他的畫像前獻上鮮花,鞠躬致敬,表達對這位先賢的敬仰之情。

    範仲淹的一生,五起五落,歷經坎坷,但他始終保持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初心,為國家和百姓鞠躬盡瘁。他的精神,像一盞明燈,永遠照亮著後人的道路。他的故事,也將永遠流傳下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嘻哈史詩看古今》,方便以後閱讀嘻哈史詩看古今第716章 五起五落︰範仲淹的沉浮人生路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嘻哈史詩看古今第716章 五起五落︰範仲淹的沉浮人生路並對嘻哈史詩看古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