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城的夜,總裹著層濕漉漉的霧氣。那年深秋,老茶攤的周老頭又開始講古了,竹椅上圍滿了裹棉襖的漢子,連賣糖畫的張瘸子都收了攤來听。
"要說咱們襄陽最神乎的事兒,還得從諸葛亮擺七星燈那會兒說起。"周老頭磕了磕煙袋,火星子濺在青石板上,"建興十二年,五丈原的帳篷里,孔明先生披頭散發,腳下擺著七盞明燈。听說那燈要是七天七夜不滅,就能向天再借一紀壽命。"
茶客們听得入神,賣炊餅的王二插嘴道︰"後來呢?是不是魏延那小子闖進去踢翻了燈?"
周老頭白了他一眼︰"懂個啥?那天晚上,滿天星斗突然亂轉,帳外飛沙走石。第七日寅時,忽有流星劃過,正砸在主燈上。孔明先生長嘆一聲,就這麼去了......"
正說著,角落里突然傳來冷笑。眾人扭頭,見是新來的教書先生陳墨,戴著副圓框眼鏡,長衫洗得發白。"周老伯,這都是《漢晉春秋》里的野史傳說。"陳墨推了推眼鏡,"劉知幾在《史通》里早說了,這些都是"務在恢詭"的虛妄之言。"
周老頭氣得直拍桌子︰"你個酸秀才懂什麼!我們襄陽老一輩都知道,諸葛亮臨死前,特意托夢給襄陽的老獵戶,說他的魂魄會守著漢水......"
這場爭論很快傳遍了襄陽城。有人說陳墨書呆子氣,有人卻開始琢磨︰那些流傳了幾百年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幾天後,陳墨在襄陽圖書館翻到本發黃的縣志。當他看到"關羽顯聖玉泉山"的記載時,手突然抖了起來。民國二十年版的縣志上,密密麻麻記著光緒年間的一樁奇事︰玉泉山下的樵夫王大牛,曾在雨夜撞見紅臉長須的將軍騎馬而過,馬蹄踏在青石板上發出清脆聲響。更詭異的是,次日村民發現,原本干涸的山泉竟重新涌出,水質甘甜異常。
陳墨合上縣志,窗外的月光正照在圖書館的飛檐上。他突然想起周老頭說的話,心里泛起一陣莫名的悸動。當晚,他鬼使神差地往玉泉山走去。
山路幽靜,只有蟋蟀的叫聲。走到半山腰,陳墨忽然听見前方傳來兵器相擊的聲音。他屏住呼吸,借著月光望去,只見兩個黑影正在林間打斗。其中一人手持長刀,紅臉長須在風中飄動;另一人羽扇綸巾,劍走輕靈。這場面如此逼真,陳墨甚至能看清關羽額頭上的汗珠。
就在這時,山風驟起,樹葉沙沙作響。待陳墨再睜眼,林間空無一人,只有月光透過樹葉,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影子。他雙腿發軟,跌坐在地,摸到口袋里的手機才想起拍照,可鏡頭里只有空蕩蕩的山林。
第二天,陳墨又去找周老頭。老茶攤前,他把昨晚的經歷說了一遍。周老頭沉默良久,從屋里抱出個木盒,里面是本手抄的《襄陽舊事》。泛黃的紙頁上,用毛筆寫著︰"習鑿齒撰《漢晉春秋》時,常于襄陽訪故老,采異聞。其書虛實相生,雖不合史家筆法,然民間諸事,多有印證。"
陳墨如遭雷擊。他突然明白,那些被正史拋棄的傳說,或許正是打開歷史真相的鑰匙。就像葛洪說的,"稗史雖小,可補正史之闕"。襄陽的這些傳說,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歷史?
從那以後,陳墨開始收集襄陽的民間故事。他走訪了三十多個村落,記錄了數百個傳說。其中最離奇的,要數關于諸葛亮七星燈的另一個版本︰當年諸葛亮並非真的想續命,而是用七星陣鎖住了五丈原的一股神秘力量。這股力量後來輾轉到了襄陽,化作漢水的靈氣,守護著這座古城。
在收集故事的過程中,陳墨還發現了更驚人的巧合。《漢晉春秋》中記載的關羽顯聖,與現代心理學中的"集體潛意識"理論不謀而合。那些聲稱見過關羽的村民,描述的細節幾乎一模一樣,就像他們共享著同一個夢境。
三年後,陳墨出版了一本名為《襄陽異聞錄》的書。書中不僅記錄了各種傳說,還結合歷史文獻和現代科學進行解讀。令他意外的是,這本書在學術界和民間都引起了轟動。有人說他開創了新的研究方向,也有人罵他不務正業,把歷史寫成了志怪小說。
但陳墨不在乎。每當夜晚,他仍會漫步在襄陽的老街上,听著茶館里的說書聲,看著月光下斑駁的城牆。他知道,這座城市的故事永遠講不完,那些穿梭在虛實之間的傳說,早已融入了襄陽人的血脈。
後來,襄陽建起了民俗博物館。陳墨捐贈了那本《襄陽舊事》,還有他收集的所有故事手稿。在博物館的留言簿上,有人寫道︰"歷史就像一幅拼圖,正史是框架,野史是色彩。缺了任何一塊,都拼不出完整的真相。"
周老頭依然在老茶攤講古。不同的是,現在他的听眾里多了些拿著筆記本的學生,還有戴著相機的游客。每當講到諸葛亮禳星續命的故事,他總會笑著補充一句︰"信也好,不信也罷,這些故事能傳上千年,總有它的道理。"
襄陽的月光依舊,照著古老的城牆,照著奔流的漢水,也照著那些在傳說與現實之間徘徊的靈魂。或許正如陳墨在書里寫的︰"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賬本,它更像一座迷霧中的迷宮,每個傳說都是一盞燈,照亮我們尋找真相的路。"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