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喬所在的院子,相當于京城內的一方淨土了,不管外面怎麼鬧騰,他這里都是歲月靜好的模樣。
院子里的人現在也不敢隨意出門,除了購買生活物資之外,其他時間就老實待在家里。
小孩子們也不再外出亂跑,哪怕是去外面的公共廁所,也是大人領著一起去。
再小一點的孩子就用便盆解決,之後大人再出去給倒掉,家里有男人的,女人就盡量不出門。
方蘭那邊只能讓胡雷去做這件事了,再怎麼倒便盆這種事,她是不好意思麻煩人家小季的。
南喬去倒自家便盆的時候,就帶著胡雷一起,這小子拿著自家的。
其實出了院子,去胡同口的廁所,這點距離也沒啥危險,但防人之心不可無,萬一呢?
那群人不走,京城的治安就好不了。
胡雷年齡小,根本就不明白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他忍不住詢問了師父。
但這個問題,南喬沒有給予任何回答,甚至不予置評,只說等他長大後就明白了。
也是這里面牽扯了太多的東西,他實在不方便說。
更關鍵的是人性,任何一件事,波及到的人數越多,那人性就越復雜,不管好事還是壞事,最終都會因為人性中的惡,出現很多變故。
看著胡雷眼里的懵懂,南喬也不禁感嘆道︰“你小子運氣算不錯了。”
胡雷︰(;′?`)>
此時的胡雷完全就不明白南喬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但大人們都明白,這件事還是李衛國回來說的。
作為穿越者,再加上本身比較善良的性格,和鄰居們相處的也不錯,有些事情李衛國就提前說了。
當然,用的理由就是自己提前得到了消息,家里有適齡孩子的話,早做準備吧。
特殊時期的前期,還是號召年輕人下鄉助農,街道的人會挨家挨戶的勸說,希望有人能主動報名下鄉。
等再過兩年,那就不是號召了,是強制,只要達到下鄉標準的,都得去。
就南喬住的這個院子,符合標準的有孫家和張家。
孫家的次子孫安就算死了,家里還有孫靜呢,她今年15歲了,等到強制下鄉的時候,年齡剛好合適。
一個在京城長大的姑娘家,讓她去下鄉,指不定去哪里呢,家里人怎麼可能放心。
張天明家也是一樣,他家有三個孩子,長子比孫靜還大一歲,可以說特殊時期這些年,他家起碼要下鄉兩個兒子。
不想下鄉的話,就只有一個辦法,趕在下鄉之前給孩子解決工作問題,不管花多少錢,都得買下來一個工作。
李衛國就是這個意思,趁著現在很多人還沒有這個意識,早下決斷。
這方面孫成是最有魄力的,他當司機撈的那些外快,除了給長子孫平解決了工作問題之外,還攢著錢準備給孫安也找一個呢。
孫安既然不在了,那就落在孫靜身上吧,再怎麼也是親閨女啊。
正好孫靜剛剛初中畢業,也考上了高中,但現在學校停課,她就在家里待著。
15歲的孫靜現在去干活還有點早,孫成就準備豁出去了,不管花多少錢,哪怕是臨時工的名額,都得買一個回來。
買回來的名額就讓自己媳婦去干著,也不在乎能不能干好,先把這個坑佔住了。
閨女那邊該讀書就讀書,要是真學有所成,在趕上下鄉的政策強制之前,大不了就接替了親媽的工作就是了。
張天明這邊就沒轍了,全家五口人,就指望他一個人的工資來生活,平日里也沒有什麼撈外快的機會,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哪里還有多余的錢買工作。
李衛國說的話,張天明也在發愁。
想要靠著買工作這條路來改變孩子們的命運,這是不可能的,那他只能早做準備。
這件事還是張天明和院里幾個人湊在一起商量出來的結果。
听張天明說了難處後,李衛國提出建議︰“既然改變不了必須下鄉的事實,那就提前下鄉。”
張天明不解︰“這不是提前下鄉遭罪去了嗎?”
“任何事情都趕早不趕晚,現在主動去下鄉,還能和街道辦談點條件,別的不說,起碼找最近的鄉下去啊。”
張天明恍然大悟︰“對啊,自己怎麼沒想到,現在有的是地方可挑,等強制下鄉的時候,真就不知道會被分配到哪里去了。”
這個時候,南喬也說話了︰“要是做好了下鄉的準備的話,那就讓你家老大來跟著我學點本事吧。”
張天明感激不盡。
“人不管在哪,會一門手藝,總比什麼都不會要強。”
這句話,張天明深以為然,他也想著讓兒子多學點,他不禁問道︰“小季,你說讓我家老大學什麼好?”
“鄉下那種地方,物資並不豐富,就算會廚藝也沒什麼用,倒不如...學學木工,趕在出發之前,能學成什麼樣都行。”
“成!听你的!”張天明也認可了南喬的說法。
至于張家老二,現在年齡還小,就算想去下鄉,人家也不要,他還得再等。
張天明也算想開了,反正都是要下鄉的,那就在下鄉之前讓家里倆孩子學點本事,這樣不管在哪,都能生活的不錯。
院子里的其他孩子,完全就不用擔心這件事了。
張天明家的老三和胡雷年齡相仿,其他的更小,等他們長大後,特殊時期也都過去了。
所以南喬才說胡雷運氣好,但凡再大個幾歲,都免不了要走這麼一趟。
張天明去操辦長子下鄉的事了,張家老大就開始跟著南喬學習木工手藝。
就學最基本的那種,不需要美觀,只需要實用就行。
這個時代常用的家具是什麼樣的,南喬就教他什麼,花里胡哨的玩意,不用學。
下鄉政策其實早就有了,只是沒人響應,也沒人當回事。
張天明主動去了街道提起這件事,頓時就變成了先進典型,下鄉辦那里更是親自登門,和張家有商有量。
這也算是千金買馬骨了,讓廣大群眾都看看,下鄉沒那麼可怕。
張天明就趁機給孩子選了距離京城最近的河北省內,也就是現在還有得選,等到後來,那就純看命了。
長子的事情算是定了,但老二怎麼辦?
院子里最聰明的人,那必然是季南喬了,張天明就主動找到了南喬,想讓對方幫忙分析一下。
其實也沒啥好分析的,南喬就問了一句話︰“你覺得你家老二,再過幾年,有沒有能自己找到工作的本事?”
張天明搖了搖頭。
“那你覺得你這幾年,能不能攢到足夠的錢和人脈關系,給你家老二解決這個問題?”
張天明還是搖頭。
“這不就是答案嘛,你家老二想要改變命運,唯一的辦法就是有著極強的天賦,又正好是國家所需要的。”
張天明都開始苦笑了,他家孩子但凡要是有那個本事,他至于愁成這樣嗎?
“這樣吧,你讓你家老二來一趟,我考考他,看他是否適合走上學術這條路。”
“好!麻煩你了,小季。”
“都是鄰居,不算什麼的。”
很快,張家老二就來了,很老實的一個孩子,沒啥突出的優點,也不算太聰明,就一點,實在。
南喬稍微問了幾個問題,就斷定了這個孩子闖不出來。
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不具備闖蕩性,讓這種人老老實實干活,那沒問題,只要交代的事,都會認真負責的去完成。
但讓這種人自己主動去闖,那就很難了,特別是社會上面的那些事,更難。
三教九流、達官顯貴、平民百姓,哪個不得接觸?
平日里、節假日之類的,哪個不得迎來送往,維護著人際關系。
張家老二很顯然不具備這種特性,他就是一個單純的老實孩子,說難听點,讓他去送禮,他都送不明白。
這樣的孩子代表著穩定,不出什麼變故的話,人生簡直就是一眼望到頭的那種。
改革開放也和這樣的人沒關系,他闖不出來,也壓根就不會生出外出闖蕩的想法來。
所以對張家老二,南喬給出的建議就是︰“提前準備一下吧,借著你家老大的事,和下鄉辦的人談談,預留老二的位置,將來直接讓他去找你家老大。”
“成!我都听你的。”張天明對南喬是很信任的。
于是當下鄉辦上門後,張天明不但落實了老家的事,還將老二的名都給報了上去,算是最支持的一戶人家了。
投桃報李,下鄉辦還真就給張家資助選擇地方的權利,將張家老二的名額留了下來,等他年齡一到,就去河北農村找他哥。
街道和下鄉辦就拿著張家的事當宣傳,號召其他人下鄉。
他們這麼一宣傳,倒是坐實了張家兄弟倆下鄉地點的事,將來不管換不換領導,這件事都不能再變了,否則就是打自己的臉。
張家老大跟著南喬學木工,老二跟著南喬學廚藝。
這里面也有個時間差的問題,張家老大和老二下鄉時間不同,處境也不同。
張家老大需要一個人先去探路,在農村闖出來,他學木工最合適,能最快看到收益。
等張家老二下鄉的時候,他哥都闖出來了,他面對的壓力也就沒那麼大了,再加上那個時候情況相對變好,那廚藝就有用了。
鄉下的婚喪嫁娶、逢年過節的,哪個不需要廚子?
更別提等到回城政策一下,那麼多知青都找不到工作呢,張家老二的性格,大概率也是待業中。
那就不如再等等,政策稍微寬松一些的時候,個體戶就出現了,大不了自己開個小吃攤就是了。
可以說,南喬直接規劃了張家倆孩子的未來,只是明面上沒有那麼說罷了。
這個時代的人不理解,但李衛國懂啊,他一看就明白,這是最好的安排了。
李衛國和南喬兩個人都贊成,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張天明肯定這麼干。
下鄉辦也送來了相關補貼,張天明都沒留著,全力置辦東西,留著給長子下鄉帶去。
張天明也和下鄉辦的人商量了一下,稍微等等,等孩子學點本事再去,也等京城里的風頭過去的。
這點面子,下鄉辦的人還是給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那些逗留在京城的狂熱分子,也開始紛紛返鄉,讓京城的治安稍微變好了一些。
時間一晃來到了1966年底,張家老大下鄉了,南喬也返廠繼續工作,看著影響不大,實則領導班子都換了不少人。
工作也不僅僅只是工作,更多的還要學習思想。
學校也重新開課了,上課的時間都沒有學習思想的時間多。
整個國家都陷入了一種狂熱中,不管做什麼,都得先說一句語錄里面的話。
家家戶戶都有紅皮書,出門必定佩戴像章,和任何人說話都需要謹言慎行,一句話說不好,就能被扣上一頂大帽子。
對南喬一家來說,最直觀的影響就是伙食待遇變差了,就算有錢,這個時候也不敢花。
就連教胡雷和張家老二廚藝這件事,都換了替代品,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似的,用沙子、泥土和小石子代替各種食材。
南喬提前將步驟細化後,教給了兩個人,練習的時候多以基本功為主,炒菜就是虛擬演練,全靠著南喬用嘴去說。
比如在什麼火候的情況下,什麼樣的食材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個時候該加什麼了?
就跟考試做卷子似的,幾乎沒有實操,全靠虛擬演練來鍛煉熟練功夫,讓兩個弟子形成一種本能。
等到時候真上灶了,看著鍋里的食材發生變化,也會條件反射地知道什麼時候該加什麼調味料。
這種苦中作樂的日子,倒是讓南喬覺得蠻有意思的,也是好久沒體驗過了。
1967年的春節,年前家家戶戶都在忙活著,準備過年吃的東西,南喬就給了兩個小子一次實操的機會。
胡雷年齡小,不適合他動手做的事,他就靠嘴說,主要是看著火候,記著步驟。
年三十當晚,胡雷就親自嘗試著炒了一個菜,不算太驚艷,但吃到這個菜的方蘭,眼淚止不住地流,這都是兒子的一片心意啊。
翻過年來,才8歲的胡雷,就接手了家里做飯的活計,方蘭再不用下班後回來做飯了,她只需要等著吃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