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284章 公孫淵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284章 公孫淵

    公孫淵的崛起,並非白手起家,而是依托于祖父公孫度、父親公孫康兩代人在遼東打下的堅實基礎。

    東漢末年,中原動蕩,朝廷對邊疆的控制力大幅減弱,公孫度趁勢而起,于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

    到任後,公孫度展現出強硬的治政手段,先是以嚴刑峻法清除遼東本地的豪強勢力,鞏固自身權力,隨後又主動向外擴張,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甚至跨海收服膠東半島東部的東萊諸縣,將遼東郡的勢力範圍大幅拓展,成為事實上割據遼東的“土皇帝”。

    為彰顯自身地位,公孫度效仿帝王制度,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並追封先祖,設立百官,遼東政權的雛形自此形成。

    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康繼位,繼續延續父親的政策,一方面對內穩定統治,發展生產,另一方面對外保持軍事威懾,多次擊敗高句麗的入侵,進一步鞏固了公孫氏在遼東的權威。

    建安十二年(101novel.com7年),曹操北征烏桓,大破烏桓與袁紹殘余勢力,公孫康審時度勢,主動將前來投奔的袁紹之子袁尚、袁熙斬首,將首級送往曹操營中,以此向曹魏示好,換取了曹魏對其割據地位的默認。

    此後,公孫氏與曹魏保持著表面上的臣服關系,曹魏承認公孫康為“遼東太守、襄平侯”,公孫氏則名義上向曹魏納貢,實則仍保持著完全的自主權力,遼東成為曹魏勢力範圍外的“自治之地”。

    公孫康去世時,其子公孫晃、公孫淵尚且年幼,無法執掌大權,眾臣遂推舉公孫康之弟公孫恭繼位。

    公孫恭性格懦弱,且身體有疾,難以威懾部下,遼東政權內部逐漸出現權力松動的跡象。

    此時,公孫淵已長大成人,他胸懷大志,不甘屈居于叔父之下,暗中積蓄力量,結交心腹。

    魏文帝黃初七年(226年),公孫淵趁公孫恭病重之機,發動政變,廢黜公孫恭,自立為遼東太守,正式接過了公孫氏割據遼東的接力棒。

    繼位之初,公孫淵面臨著內外雙重壓力。

    對內,他需要鞏固權力,清除公孫恭留下的舊部勢力,確立自己的統治權威;對外,他既要應對曹魏的態度——曹魏是否承認他的繼位合法性,又要防備高句麗、烏桓等周邊部族的威脅。

    為穩住局面,公孫淵延續了父輩“表面臣服曹魏”的策略,主動派遣使者前往洛陽,向魏明帝曹�托t瞎逼罰 澩 擠 狻br />
    魏明帝雖對公孫淵的“自立”之舉心存不滿,但考慮到遼東地處偏遠,強行征討成本過高,最終還是順水推舟,任命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承認了他的統治地位。

    至此,公孫淵初步穩固了在遼東的權力,開始籌劃更進一步的“霸業”。

    在穩固了內部統治後,公孫淵並不滿足于僅僅做曹魏冊封的“遼東太守”。

    他深知,遼東地處曹魏與東吳兩大勢力的邊緣,向北是鮮卑、烏桓等游牧部族,向東是高句麗,地理位置特殊,若能巧妙利用各大勢力之間的矛盾,或許能為自己爭取到更高的地位,甚至擺脫曹魏的控制,成為真正獨立的“遼東王”。

    此時的三國局勢已相對穩定,曹魏佔據中原,國力最強,東吳佔據江南,與曹魏長期對峙,蜀漢則偏居西南,國力較弱。

    公孫淵清楚,僅憑遼東的實力,無法與曹魏正面抗衡,因此,他將目光投向了東吳,試圖通過“聯吳抗魏”的策略,為自己增加與曹魏博弈的籌碼。

    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公孫淵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為使者,攜帶大量遼東特產(如貂皮、駿馬等),從海路出發,前往東吳的都城建業(今江甦南京),面見吳大帝孫權,表達了“稱臣納貢”的意願。

    對于孫權而言,公孫淵的歸附無疑是一大驚喜——自赤壁之戰後,東吳長期與曹魏在淮南、荊州等地對峙,若能與遼東建立聯盟,便可從北方牽制曹魏,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極大緩解自身的軍事壓力。

    因此,孫權對公孫淵的使者極為禮遇,不僅厚賞使者,還決定派遣大規模使團前往遼東,冊封公孫淵。

    同年冬,孫權任命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為正副使者,率領萬余人的使團,攜帶金寶珍貨、九錫之禮(古代帝王賞賜諸侯的最高規格禮物),乘船前往遼東,正式冊封公孫淵為“燕王”,並授予其都督幽州、青州諸軍事的權力。

    孫權此舉,無疑是將公孫淵抬到了與曹魏諸侯平等的地位,意在徹底拉攏公孫淵,構建“吳遼聯盟”。

    然而,孫權的過度熱情,卻讓公孫淵陷入了猶豫。

    當東吳使團抵達遼東後,公孫淵看著規模龐大的使團和豐厚的賞賜,心中既喜又懼。

    喜的是,東吳的支持讓他有了與曹魏抗衡的底氣;懼的是,如此高調的“聯吳”之舉,必然會徹底激怒曹魏,而遼東與東吳遠隔大海,一旦曹魏出兵征討,東吳很難及時援助,屆時遼東將面臨滅頂之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此外,公孫淵還懷疑東吳使團的真實目的——萬余人的使團中,是否暗藏軍隊?

    孫權是否想借此機會控制遼東?

    多重顧慮之下,公孫淵的野心逐漸被恐懼壓制,他最終做出了一個背信棄義的決定吞並東吳使團的財物,誅殺使者,以此向曹魏“表忠心”。

    不久後,公孫淵以“東吳使團意圖謀反”為由,將張彌、許晏等東吳使者全部斬殺,並將其首級送往洛陽,同時沒收了使團攜帶的所有珍寶財物。

    魏明帝得知此事後,果然龍顏大悅,認為公孫淵“忠誠可嘉”,不僅對其大肆封賞,還決定派遣使者前往遼東,正式冊封公孫淵為“樂浪公”,並允許其設置百官,享受諸侯王的待遇。

    公孫淵通過犧牲東吳使團,暫時換取了曹魏的信任,避免了與曹魏的直接沖突,同時還獲得了更高的政治地位,看似是這場權謀博弈的贏家。

    然而,公孫淵的背信棄義,不僅徹底激怒了孫權(孫權得知使者被殺後,怒稱“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涌如山!不自截鼠子頭以擲于海,無顏復臨萬國”,甚至一度想親自率軍征討遼東,後被大臣勸阻),也為他日後與曹魏的決裂埋下了隱患。

    曹魏朝廷中,不少大臣認為公孫淵“反復無常”,不可信任,魏明帝雖表面對其封賞,實則對其戒心更重,暗中開始籌劃加強對遼東的控制。

    獲得“樂浪公”的封號後,公孫淵的野心並未收斂,反而愈發膨脹。

    他認為,曹魏之所以對自己容忍,是因為中原戰事未平,無力征討遼東;而東吳遠在江南,對自己構不成實際威脅,遼東已處于“無天敵”的狀態。

    因此,他開始不再掩飾自己的割據野心,在遼東境內大肆修建宮殿,設置儀仗,其出行的規格儼然如同帝王,甚至對曹魏派來的使者也態度傲慢,充滿挑釁。

    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曹魏使者傅容、聶夔抵達遼東,冊封公孫淵為“樂浪公”。

    在冊封儀式上,公孫淵不僅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恭敬,反而陳列大軍,擺出一副戒備的姿態,對使者頤指氣使,甚至出言不遜。

    傅容、聶夔返回洛陽後,向魏明帝詳細匯報了公孫淵的傲慢無禮與不臣之心,魏明帝這才意識到,公孫淵並非真心臣服,此前的“斬殺吳使”不過是權宜之計。

    此後,曹魏與遼東的關系逐漸惡化,雙方的猜忌日益加深。

    公孫淵深知,與曹魏的決裂只是時間問題,因此他開始積極備戰,一方面加固城池,訓練軍隊,另一方面派人聯絡鮮卑、烏桓等部族,試圖組建“反魏聯盟”。

    同時,他還繼續與東吳保持秘密聯系,希望能在關鍵時刻獲得東吳的援助(盡管此前背信棄義,但在生存壓力面前,公孫淵已無暇顧及信譽)。

    然而,鮮卑、烏桓等部族雖與曹魏有矛盾,但畏懼曹魏的軍事實力,不願與公孫淵深度綁定;而東吳方面,孫權雖對公孫淵恨之入骨,但考慮到“聯遼抗魏”的戰略價值,最終還是選擇了有限度的合作,同意與遼東恢復貿易往來,但拒絕再軍事支持。

    青龍三年(235年),公孫淵的反魏跡象愈發明顯,他不僅停止向曹魏納貢,還多次派兵襲擾曹魏邊境的幽、冀二州,掠奪人口與物資。

    魏明帝忍無可忍,決定對遼東用兵,徹底解決公孫淵的割據問題。

    同年,魏明帝任命汝南太守田豫為殄夷將軍,幽州刺史王雄為平北將軍,分別從青州、幽州兩個方向率軍進攻遼東。

    然而,此次征討卻因準備不足、天氣惡劣等原因以失敗告終——田豫的軍隊遭遇海上風暴,損失慘重;王雄的軍隊則被公孫淵派軍擊退。

    首次征討的失敗,讓公孫淵更加狂妄,他認為曹魏不過如此,自己完全有能力與曹魏分庭抗禮。

    青龍四年(236年),公孫淵在遼東正式自稱“燕王”,改元“紹漢”,並設置百官,建立宗廟,公然與曹魏決裂,走上了稱帝割據的道路。

    為了增強自己的“合法性”,公孫淵還派人四處散布謠言,聲稱自己得到了“天命”,注定要取代曹魏,統一天下。

    同時,他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東吳,向孫權道歉,並請求東吳出兵援助,共同對抗曹魏。

    孫權雖對公孫淵的反復無常極為不滿,但考慮到曹魏若消滅遼東,將進一步增強實力,最終還是派遣了一支軍隊前往遼東,名義上是“援助”,實則是觀望局勢。

    公孫淵稱帝的消息傳到洛陽後,魏明帝震怒,決心派遣大軍,徹底平定遼東。

    這一次,魏明帝選擇了當時曹魏最頂尖的軍事統帥——司馬懿。

    司馬懿素有“兵神”之稱,曾率軍平定孟達叛亂、抵御諸葛亮北伐,軍事才能極為出眾。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任命司馬懿為太尉,率領四萬大軍(包括步兵、騎兵、水軍),從洛陽出發,前往遼東征討公孫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出征前,魏明帝問司馬懿“公孫淵會如何應對我軍?”

    司馬懿回答“公孫淵若棄城逃走,是上計;若據守遼東郡的要地遼隧(今遼寧海城以西),抵抗我軍,是中計;若坐守襄平(遼東郡治所,今遼寧遼陽),則是下計,必為我所擒。”

    魏明帝又問“公孫淵會選擇哪一計?”

    司馬懿笑道“公孫淵本是庸才,既無遠見,又多疑寡斷,必然會認為我軍遠道而來,難以持久,先據守遼隧,拖延時間,待我軍疲憊後再出擊,最終會退守襄平,因此他必選中計,最終落入下計的結局。”

    同年六月,司馬懿率領大軍抵達遼東,公孫淵果然如司馬懿所料,派遣大將軍卑衍、楊祚率領數萬大軍駐守遼隧,深挖壕溝,高築營壘,意圖堅守不戰,拖垮魏軍。

    司馬懿見狀,並未強行進攻遼隧,而是采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他先是派少量軍隊牽制遼隧的敵軍,然後親率主力大軍,繞過遼隧,直接向公孫淵的老巢襄平進發。

    卑衍、楊祚得知魏軍直奔襄平,大驚失色,擔心襄平失守,連忙率軍放棄遼隧,回師救援襄平。

    司馬懿早已在途中設下埋伏,當卑衍的軍隊經過時,魏軍突然出擊,大破遼東軍,斬殺數千人,卑衍、楊祚率領殘部狼狽逃回襄平。

    隨後,司馬懿率領大軍包圍了襄平。

    公孫淵被困在城中,一面組織軍隊堅守,一面派人向司馬懿求和,請求司馬懿退兵,自己願意投降。

    司馬懿拒絕了公孫淵的求和,下令對襄平發起猛攻。

    此時,遼東地區恰逢連日大雨,遼河水位上漲,魏軍的糧草運輸受到極大影響,不少將領請求司馬懿暫時撤軍,待天氣好轉後再進攻。

    司馬懿卻堅持繼續攻城,他認為“公孫淵已陷入絕境,糧草即將耗盡,若此時撤軍,必讓其喘息,日後再攻將更加困難。我軍雖受大雨影響,但敵軍被困城中,處境比我軍更差,只要堅持下去,襄平必破。”

    果然,大雨過後,襄平城中的糧草已基本耗盡,士兵饑疲不堪,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軍心渙散。

    司馬懿抓住時機,下令對襄平發起總攻。

    魏軍士氣高漲,很快攻破了襄平的城牆,涌入城中。

    公孫淵見大勢已去,率領其子公孫修及少數親信,從襄平南門突圍,試圖逃往高句麗。

    司馬懿早已料到公孫淵會突圍,提前派大將胡遵率軍在南門之外設伏。

    公孫淵剛逃出城,就被胡遵的軍隊包圍,經過一番激戰,公孫淵、公孫修父子被斬殺,其余親信全部被擒。

    至此,歷時近五十年的公孫氏遼東政權正式覆滅。

    司馬懿進入襄平後,按照曹魏的慣例,對公孫淵的殘余勢力進行了清算誅殺公孫淵的宗族及其黨羽數千人,將遼東的豪強、官吏遷往中原,以消除遼東再次割據的隱患。

    隨後,司馬懿在遼東設立郡縣,由曹魏朝廷直接任命官員進行管理,遼東地區重新納入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

    公孫淵的一生,充滿了野心與權謀,他繼承了父輩留下的遼東基業,試圖在魏吳兩大勢力之間尋找生存空間,建立屬于自己的霸業。

    然而,他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反復無常,背信棄義,既得罪了東吳,又最終激怒了曹魏,加之自身軍事才能遠不及司馬懿,最終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他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公孫氏在遼東的統治,也印證了漢末亂世中“弱國無外交”的殘酷現實——對于地方割據勢力而言,若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撐,僅憑權謀與投機,終究難以長久。

    如今,遼東大地早已物是人非,公孫淵的宮殿與城池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他的故事,卻成為漢末三國歷史中一個獨特的注腳,讓後人得以窺見那個亂世中,邊緣勢力在強權夾縫中掙扎、崛起與覆滅的全過程。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古代名人傳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84章 公孫淵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84章 公孫淵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