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244章 張角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244章 張角

    東漢冀州巨鹿郡今河北邢台平鄉縣一帶),這片承載著上古神話與戰國烽煙的土地,在漢靈帝光和年間178184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苦難。

    黃河改道的余波尚未平息,連年的水旱災害又接踵而至,田壟龜裂如蛛網,村落蕭條似荒丘。

    就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一個名叫張角的布衣男子,正以一雙布滿老繭的眼楮,凝視著天地間的不公。

    張角的家世早已湮沒在史書的塵埃中,《後漢書》僅以\"巨鹿人也\"四字略過其出身。

    但從民間傳說與零星史料推斷,他大概率出身于自耕農家庭——既非世代簪纓的世家,也非赤貧如洗的流民。

    這種\"不上不下\"的身份,讓他既能體會田間勞作的艱辛,又能接觸到些許文字與知識,為日後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少年時的張角便顯露出與鄉鄰不同的特質︰同齡人在田間追逐嬉鬧時,他常獨坐于老槐樹下,翻看祖父留下的幾本殘破醫書;長輩們談論年成好壞時,他卻追問\"為何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彼時的東漢王朝,已如風中殘燭。

    自漢和帝以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朝政淪為權力博弈的戲台。

    漢靈帝劉宏更是昏聵荒唐,公然在西園賣官蠰爵,將地方官職明碼標價︰\"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甚至允許買官者先賒賬,上任後加倍償還。

    這種荒誕的制度,最終將壓力全部轉嫁給底層百姓——新官到任後,為償還\"買官錢\",往往變本加厲地盤剝民眾,形成\"官愈貪,民愈困\"的惡性循環。

    巨鹿作為冀州重鎮,受災尤重。

    光和二年179年),一場大疫突然爆發,感染者先是高燒不退,繼而咳嗽吐血,不出三日便氣絕身亡。

    官府不僅沒有開倉放糧、施醫救治,反而以\"防疫\"為名封鎖疫區,將病患與健康百姓一同圈禁,任其自生自滅。

    張角親眼目睹同村數十人死于疫病,其中包括他年僅八歲的佷子。

    那孩子臨終前干裂的嘴唇與渴求清水的眼神,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烙印。

    傳說就在這場大疫期間,張角為尋找治病草藥,深入巨鹿南部的蒼岩山。

    行至山腰時,忽遇一位身著青袍、鶴發童顏的老者,自稱\"南華老仙\"。

    老者指著山間彌漫的瘴氣嘆道︰\"天道失衡,疫病橫行,非藥石可醫,需以"太平"之理調和陰陽。\"

    言罷,將三卷用素帛寫成的經書授與張角,正是後來的《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

    老仙叮囑道︰\"此書本是天地至理,若你能以善念行之,可救萬民;若以私欲用之,必遭天譴。\"

    說罷便化作一陣清風消失不見。

    這段\"遇仙得書\"的傳說,雖充滿神話色彩,卻暗含歷史真相。

    現代學者研究認為,《太平清領書》並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西漢以來道家思想與民間信仰的集合體,主張\"太平氣至,百姓無病,五谷豐登\",與張角所見的社會現實形成強烈對比。

    張角極有可能是在游學或行醫過程中接觸到這部典籍,又結合民間傳說加以神化,使其成為凝聚人心的精神符號。

    得到《太平清令書》後,張角閉門三年,日夜研讀。

    他發現書中不僅記載著治病方劑,更蘊含著\"大道公平\"的社會理想——\"人無貴賤,皆天所生\",\"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

    這些理念如驚雷般在他心中炸響,讓他從一個只想治病救人的醫者,逐漸轉變為立志改變世道的改革者。

    他開始嘗試用書中的方法為人治病︰將麻黃、桂枝等草藥熬成湯劑,混入潔淨的井水中,讓患者飲用;同時輔以\"跪拜首過\"的儀式,讓患者懺悔過錯、祈求安康。

    這種\"醫藥+心理\"的療法,在科學落後的時代收效顯著。

    事實上,漢末大疫多為流感或肺炎類疾病,麻黃等藥材本就有解熱鎮咳之效;而\"跪拜首過\"的儀式,又給予了患者精神慰藉,增強了抗病信心。

    久而久之,\"張角能治病\"的消息便傳開了。

    他行醫從不收費,只需患者痊愈後傳播其教義,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傳教方式,讓他的聲望如滾雪球般增長。

    短短幾年間,\"大賢良師\"的名號便傳遍了冀州。

    張角深知,僅憑一人之力無法撼動腐朽的王朝。

    他開始系統性地擴展勢力,第一步便是建立核心團隊。

    他的兩個弟弟張寶、張梁,雖無兄長的雄才大略,卻忠心耿耿、執行力強,被張角委以重任︰張寶擅長符咒術,負責教義傳播;張梁勇猛善戰,負責信徒組織。

    三人形成\"決策宣傳執行\"的鐵三角,為太平道的擴張奠定了基礎。

    為擴大影響,張角派出八名核心弟子分赴各地傳教。

    這些弟子多是曾受他救治的流民或失意文人,對其忠心不二。

    他們身著統一的黃色道袍,手持九節杖象征九重天,代表道教最高權威),每到一處便先設立\"義舍\",免費提供粥飯藥品,吸引饑民與病患。

    待聚集起一定人數後,便宣講太平道教義︰\"如今蒼天指漢朝)失德,疫病饑荒不斷,是因為世道不公、貧富不均。若信奉黃天太平道所代表的新秩序),便能迎來太平盛世,人人有飯吃、有衣穿。\"

    這套教義精準地擊中了底層百姓的痛點。

    當時的東漢社會,土地兼並已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外戚梁冀佔地近千里,宦官張讓的莊園連亙數縣,而流民數量竟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太平道提出的\"均貧富、等貴賤\"理念,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讓絕望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更妙的是,張角將教義與當時流行的\"五德終始說\"結合,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蒼天\"對應漢朝火德),\"黃天\"對應太平道土德),按照五行相生的理論,土克火,預示著漢朝氣數已盡,太平道當取而代之;而\"甲子年\"184年),便是改朝換代的關鍵時刻。

    這種帶有明確政治目標的宗教宣傳,效果遠超單純的慈善行為。

    短短十年間,太平道信徒便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人數多達數十萬。

    其中既有目不識丁的農民,也有失意的小吏、破產的商人,甚至還有少數對朝廷不滿的低級軍官。

    為了管理這龐大的群體,張角建立了嚴密的組織體系︰將全國信徒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名\"渠帥\"統領。

    這些渠帥多是當地有威望的信徒,既能聯絡信眾,又能在關鍵時刻組織行動。

    太平道的擴張並非一帆風順,曾多次遭遇地方官府的打壓。

    冀州刺史王芬曾以\"妖言惑眾\"為由逮捕過幾名太平道信徒,張角聞訊後,立即發動當地數千信徒圍堵州衙,高呼\"釋放善人\"。

    王芬見信徒勢大,又怕引發民變,只得將人釋放。

    經此一役,太平道的影響力反而更大,連一些地方豪強也開始暗中與渠帥往來,希望在亂世中為自己留條後路。

    最令人驚嘆的是,太平道甚至滲透到了東漢的權力中心——洛陽。

    張角通過信徒牽線,與中常侍封、徐奉等宦官建立了聯系。

    這些宦官雖身居高位,卻因出身低微而被士族輕視,與朝廷官員矛盾尖銳。

    他們見太平道勢力龐大,便想借其力量打擊士族,甚至企圖在事成後扶持張角為傀儡。

    這種\"宦官與反賊勾結\"的荒誕局面,恰恰反映了東漢朝廷的腐朽已深入骨髓。

    司徒楊賜是最早察覺到太平道威脅的大臣之一。

    他在給靈帝的奏折中寫道︰\"張角等誑曜百姓,稍遷滋蔓,若下州郡捕討,恐更騷擾,速成其患。宜切敕刺史、二千石,簡別流人,各護歸本郡,以孤弱其黨,然後誅其渠帥,可不勞而定。\"

    這段話的意思是︰張角勢力已成,不宜直接鎮壓,應先遣返流民、分散其勢力,再誅殺首領。

    可惜此時的漢靈帝正忙于修建西園、搜刮錢財,對這份奏折置若罔聞。

    楊賜死後,其子楊彪再次上書,仍未引起重視。

    朝廷的麻痹,給了張角從容準備的時間。

    光和七年184年,即甲子年)正月,張角在巨鹿召開秘密會議,三十六方渠帥悉數到場。

    此時的他已年近五十,鬢角雖染霜華,眼神卻愈發銳利。

    他環視眾人道︰\"十年布道,百萬信徒,如今漢室昏聵,民怨沸騰,正是黃天當立之時!\"

    隨後宣布起義計劃︰三月五日甲子日),各地同時舉兵,頭裹黃巾為記;洛陽由封、徐奉作為內應,打開城門;主力部隊兵分三路——張角親率冀州軍攻幽州,張寶率荊州軍攻南陽,張梁率豫州軍攻潁川,最終會師洛陽,推翻漢朝。

    會議結束後,各路元帥紛紛返回駐地準備。

    他們用白土在官府大門上寫下\"甲子\"二字作為記號,又讓信徒傳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歌謠,制造輿論氛圍。

    一時間,八州之地暗流涌動,仿佛一口即將沸騰的大鍋。

    然而,就在起義前夕,意外發生了。

    濟南方渠帥馬元義在洛陽聯絡內應時,其弟子唐周因嫉妒馬元義的地位,竟向官府告密,將起義計劃全盤托出。

    漢靈帝這才如夢初醒,下令立即逮捕馬元義。

    光和七年二月,馬元義在洛陽被處以\"車裂\"之刑,隨後朝廷展開大搜捕,太平道信徒在洛陽被誅殺者達千余人。

    靈帝同時下詔,命冀州官府逮捕張角兄弟。

    消息傳到巨鹿時,張角正在繪制軍事布防圖。

    听聞馬元義遇害、唐周叛變,他猛地將筆擲于案上,眼中閃過一絲痛心,但隨即被決絕取代。

    他知道,此時退縮便是死路一條,唯有提前起義,才有一線生機。

    當晚,他發出緊急指令︰\"各地即刻舉兵,不必再等甲子日!\"

    光緒七年二月下旬,冀州巨鹿率先舉起了反抗的大旗。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率數萬信徒頭裹黃巾,高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向當地官府發起進攻。

    起義軍如同久旱逢甘霖的野草,瞬間蔓延至八州︰

    南陽方面,渠帥張曼成率數萬人攻克宛城今河南南陽),殺死南陽太守褚貢;

    潁川方面,渠帥波才率軍擊敗汝南太守趙謙,包圍了重鎮許昌;

    幽州方面,渠帥張舉聯合漁陽土豪,控制了幽州南部;

    甚至連遠在南方的交趾今越南北部),都有信徒響應起義。

    黃巾軍的攻勢起初極為迅猛。

    他們焚燒官府,打開糧倉賑濟貧民,將俘獲的貪官污吏游街示眾後處死。

    底層百姓早已對朝廷絕望,紛紛加入起義軍,\"旬月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漢靈帝急忙任命外戚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鎮守洛陽;同時派出三支精銳部隊︰盧植率軍攻冀州,皇甫嵩率軍攻潁川,朱�y率軍攻南陽,企圖將黃巾軍各個擊破。

    此時的張角,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他深知冀州是起義的根基,親自坐鎮廣宗今河北威縣),指揮作戰。

    面對名將盧植的進攻,他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將城外百姓遷入城內,燒毀房屋糧草,讓官軍無法就地補給;同時派小股部隊襲擾官軍糧道,使其疲于奔命。

    盧植雖勇猛善戰,卻被拖在廣宗城外,數月未能前進一步。

    潁川戰場則成了黃巾軍與官軍的首次大規模交鋒。

    渠帥波才率十萬大軍迎戰皇甫嵩,初期取得連勝,將皇甫嵩包圍在長社今河南長葛)。

    勝利讓波才產生了輕敵情緒,他下令軍隊在草叢中扎營,以為官軍插翅難飛。

    皇甫嵩卻抓住機會,在一個風大的夜晚,派敢死隊偷襲黃巾軍大營,縱火焚燒營帳。

    黃巾軍猝不及防,營地瞬間變成火海,士兵爭相逃竄,自相踐踏者不計其數。

    此時,奉命趕來支援的曹操恰好趕到,與皇甫嵩前後夾擊,黃巾軍大敗,十萬大軍損失過半。

    長社之戰的失利,成為黃巾起義的轉折點。

    它不僅讓黃巾軍損失了精銳力量,更暴露了其致命弱點︰缺乏正規軍事訓練,戰術素養低下,一旦遭遇突發情況便容易潰散。

    更重要的是,此戰讓各地豪強看到了黃巾軍的弱點,紛紛組織私兵加入鎮壓行列。

    曹操、劉備、孫堅等未來的三國群雄,都在此時登上歷史舞台——曹操因鎮壓潁川黃巾有功,被封為濟南相;劉備率關羽、張飛隨校尉鄒靖作戰,因功任安喜縣尉;孫堅則在南陽戰場斬殺張曼成,名聲大噪。

    長社之戰後,黃巾軍的處境急轉直下。

    朱�y在南陽擊敗張曼成余部,皇甫嵩則率軍北上,與盧植合兵一處,加緊圍攻廣宗。

    就在這危急關頭,張角卻因積勞成疾,染上了重病。

    這位\"大賢良師\"一生操勞,布道十年間足跡遍布八州,起義後又日夜操勞軍務,身體早已透支。

    據《後漢書》記載,他病中仍堅持處理軍務,常于榻上召見渠帥,部署防御計劃。

    彌留之際,他握著張梁的手囑咐道︰\"廣宗乃冀州咽喉,萬萬不可失守。若城破,便率軍往黑山投奔張燕,那里地勢險要,可再圖大業。\"

    光和七年八月,張角在廣宗病逝,享年約五十歲。

    這位攪動天下的農民領袖,終究沒能看到\"黃天當立\"的那一天。

    他的死,給黃巾軍帶來了沉重打擊——失去了精神領袖,信徒們的士氣一落千丈。

    張梁遵照兄長遺命,繼續堅守廣宗。

    他深知自己能力不及張角,便采取保守策略,緊閉城門不出。

    皇甫嵩見狀,故意放緩攻勢,讓士兵解甲休息,麻痹黃巾軍。

    十月的一天夜里,皇甫嵩趁黃巾軍放松警惕,突然率軍發動突襲。

    官軍攀牆而入,與黃巾軍展開巷戰。張梁雖奮勇抵抗,無奈軍心已散,最終戰死沙場。

    廣宗陷落的消息傳到曲陽今河北曲陽),張寶悲痛欲絕。

    他收攏殘部,企圖死守曲陽,為兄長報仇。

    但此時的黃巾軍已如強弩之末,面對皇甫嵩、郭典等多路官軍的圍攻,僅堅持了一個月便城破兵敗。

    張寶戰死,十余萬黃巾軍將士或被殺,或投河自盡,尸體堆積如山,皇甫嵩竟下令將尸體築成\"京觀\"用尸體堆成的高台),以震懾反抗者。

    隨著張角兄弟相繼離世,黃巾起義的主力基本被鎮壓。

    但這場風暴並未就此平息︰張角的余部張燕率殘軍退入黑山今河北涉縣一帶),因驍勇善戰被稱為\"黑山賊\",部眾最多時達百萬,成為東漢末年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青州、徐州的黃巾余部則堅持斗爭十余年,後來部分被曹操收編,成為其精銳\"青州兵\"的核心力量。

    從起義爆發到主力失敗,黃巾起義僅持續了九個月。

    這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綱領的農民大起義,終究以失敗告終。

    其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宗教迷信的局限性︰太平道以符水治病、讖語惑眾,雖能一時凝聚人心,卻無法解決實際的軍事、政治問題。當\"符水擋不住刀箭\"的現實擺在面前時,信徒的信仰便容易崩塌。

    組織松散,缺乏統一指揮︰三十六方雖名義上受張角領導,但實際作戰中多各自為戰,缺乏配合。潁川兵敗時,冀州、南陽的黃巾軍未能及時救援,最終被官軍各個擊破。

    戰略失誤︰起義初期未能集中力量直搗洛陽,而是分兵作戰,分散了實力;對宦官的過度信任,導致起義計劃泄露,失去了先機。

    敵我力量懸殊︰黃巾軍多為流民組成,缺乏訓練和裝備,面對的卻是東漢正規軍與豪強私兵的聯合絞殺,實力差距過大。

    張角與他領導的黃巾起義,雖以失敗告終,卻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這場起義如同一場大地震,震塌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朝廷為鎮壓起義,不得不將兵權下放給地方官和豪強,導致軍閥割據的局面形成。

    漢獻帝時期,全國出現了袁紹、曹操、劉備、孫權等數十個割據勢力,東漢名存實亡,最終演變為三國鼎立的格局。

    可以說,沒有黃巾起義,便沒有三國時代。

    從農民起義的角度看,張角的創新具有里程碑意義。

    他首次將宗教思想與軍事組織相結合,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動員體系。

    太平道不僅是信仰載體,更是起義的指揮中樞——義舍是招兵站,經文是宣傳冊,渠帥是指揮官,這種“政教合一”的模式,為後世農民起義提供了範本。

    從唐末的黃巢起義到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都能看到太平道的影子︰黃巢以“天補平均大將軍”為號,太平天國以“拜上帝教”凝聚人心,其核心理念與張角的“太平”理想一脈相承。

    張角的“均平”思想,更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成為底層百姓的精神圖騰。

    《太平經》中“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的主張,如同一顆種子,在不同時代生根發芽。

    宋代的方臘起義提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明代的李自成起義高呼“均田免賦”,這些口號雖表述不同,卻都延續了張角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可以說,張角不僅是一位起義領袖,更是中國古代社會“均平”思想的重要推動者。

    然而,歷史對張角的評價卻始終充滿爭議。

    《後漢書》將其歸入《皇甫嵩朱�y列傳》附傳,稱其“以妖術惑眾”“寇掠州郡”,視其為“賊寇”;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更斥責其“作亂”,認為黃巾起義是“禍亂之源”。

    這種評價顯然帶有封建史學家的偏見——他們站在王朝正統的立場,只見起義的“破壞”,不見背後的“民怨”。

    事實上,張角揭竿而起的背後,是東漢王朝無可挽回的腐朽︰當朝廷視百姓為草芥,當官吏以盤剝為能事,當疫病與饑荒奪走無數生命,反抗便成了底層人民唯一的選擇。

    也有學者認為,張角的局限性注定了起義的失敗。

    他試圖以宗教取代制度,以讖語替代戰略,缺乏長遠的政治規劃。

    起義軍攻下城池後,往往只知焚燒官府、分發財物,卻不知如何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對待士族與豪強,更是一味殺戮,未能爭取到中堅力量。

    這種“破壞性有余,建設性不足”的缺陷,讓黃巾起義始終停留在“流寇”層面,難以完成改朝換代的使命。

    但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張角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敢于向腐朽的秩序說“不”。

    在那個“官逼民反”的時代,他用自己的方式點燃了反抗的火種,讓統治者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民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力量。

    起義失敗後,東漢朝廷被迫推行一些改革︰赦免部分流民,減免賦稅,甚至短暫抑制了宦官專權。

    這些改變雖未能挽救王朝的命運,卻實實在在地緩解了百姓的苦難,這正是張角及其追隨者用鮮血換來的成果。

    千年之後,當我們站在巨鹿故地,仍能感受到那場風暴的余溫。

    廣宗城外的沙丘,曾是張角堅守的戰場;曲陽的黃土下,掩埋著十萬黃巾軍的忠骨。

    當地百姓至今流傳著“大賢良師救苦救難”的傳說,將張角供奉為“太平神”,這種民間記憶,遠比史書的評價更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歷史地位。

    張角的一生,如同一顆流星,在漢末的黑暗中劃出耀眼的光芒。

    他起于布衣,憑一書一藥凝聚百萬之眾;他敢于挑戰皇權,用黃巾染透半壁江山;他雖失敗身死,卻撬動了歷史的軌跡。

    或許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聖人”,但他用生命詮釋了“為生民立命”的擔當;或許他的方法不夠完美,但他的理想照亮了中國農民起義的道路。

    正如近代史學家呂思勉所言︰“張角之事,實為中國社會之大變。漢亡于黃巾,而三國之局,由此以開。”

    張角與他的黃巾起義,早已超越了“農民起義”的範疇,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他讓後世統治者不敢輕視民力,讓“太平”二字成為中國人心中永恆的追求。

    從這個意義上說,張角雖死,其志不朽——他所期盼的“天下大吉”,雖未在三國實現,卻始終指引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中華文明中一抹永不褪色的底色。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44章 張角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44章 張角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