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四月,丹徒山的晨霧尚未散盡,孫策握緊手中雕花角弓,烏騅馬四蹄揚起細碎的石子。
林間忽有白影閃動,他瞳孔微縮,箭矢離弦的剎那,三支淬毒暗箭破空而來。
劇痛撕裂右頰的瞬間,往昔歲月如走馬燈般在眼前飛旋,將他的思緒拽回那個烽煙四起的亂世。
在熹平四年的江南梅雨季,天空總是灰蒙蒙的,細密的雨絲如銀線般不斷灑落。
六歲的孫策身著一襲青色長衫,蹲在青石階前,專注地用竹枝在泥地上反復勾勒著城池的輪廓。
他的小手緊緊握著竹枝,小心翼翼地描繪著每一條城牆、每一座城樓,仿佛這座城池就在他眼前真實存在一般。
雨滴不時滴落在他的頭頂和肩膀上,但他渾然不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就在這時,父親孫堅披著濕漉漉的簑衣,緩緩走進了庭院。
他的步伐有些沉重,似乎走了很遠的路。
當他看到蹲在青石階前的幼子時,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孫堅靜靜地站在那里,看著孫策認真地擺弄著瓦片,將它們排成雁行陣。
孫策的童聲雖然還帶著些許稚氣,但卻十分認真地講解著︰“此處設伏,此處斷後,敵軍必敗!”
孫堅心頭震動,他沒有想到年僅六歲的兒子竟然對兵法有著如此濃厚的興趣和獨特的見解。
他解下腰間的青銅劍,輕輕地擱在兒子的掌心,微笑著說︰“策兒,這天下遲早要交到你們這輩手中。”
孫策抬起頭,一雙明亮的大眼楮望著父親,眼中閃爍著興奮和期待的光芒。
他緊緊握住青銅劍,感受著那沉甸甸的重量,仿佛這把劍就是他未來征戰天下的象征。
時光荏苒,庭院的梧桐葉黃了又綠,轉眼間,孫策已經十二歲了。
此時的孫堅已官至下邳丞,家中時常有賓客來訪,談論兵法之事。
每當父親與賓客們高談闊論時,少年孫策總是靜靜地坐在一旁,托腮傾听。
他的目光專注而銳利,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待眾人散去後,他便會纏著父親追問︰“若敵軍據險而守,糧草充足,當如何破之?”
孫堅看著兒子如此好學,心中十分欣慰。
他笑著撫了撫孫策的後背,耐心地解釋道︰“昔韓信背水一戰,看似凶險,實則算準趙軍驕縱輕敵。用兵之道,攻心為上。”
這番話如同一顆星火,在孫策的心中燃起了燎原之志。
他開始更加刻苦地學習兵法,研究歷史上的著名戰役,不斷思考如何在實戰中運用這些策略。
初平元年,洛陽城頭烽火連天。
十七歲的孫策守在吳郡老宅,將前線戰報反復研讀。
當父親孫堅大破董卓軍的捷報傳來時,他在祠堂前燃香告慰先祖,燭火映得少年眉眼生輝︰\"父親果然名不虛傳!\"
然而轉瞬之間,噩耗隨秋風而至——孫堅追擊黃祖時,在峴山遭遇伏擊,中箭身亡。
靈堂白幡低垂,孫策跪在蒲團上,指尖死死摳進掌心。
他接過孫堅的舊部印信,對著牌位重重叩首︰\"父親放心,我定要讓孫氏之名威震天下!\"
可現實遠比想象殘酷,當他向袁術討要父親舊部時,這位野心勃勃的軍閥只是漫不經心地擺弄著玉玨︰\"伯符啊,你若能拿下廬州,我便還你一千兵馬。\"
興平二年的長江浪急風高,孫策站在船頭,望著對岸的曲阿城握緊劍柄。
他只有千余兵卒,卻帶著破釜沉舟的決心。
船至江心,忽有白浪拍擊船舷,部將程普擔憂天象不祥,孫策卻大笑︰\"此乃大江為我壯行!\"
上岸後,他親自擂鼓,士卒們見主將身先士卒,頓時士氣大振。
攻打秣陵時,孫策被流矢射中大腿。
他命人將自己抬到陣前,忍著劇痛高呼︰\"賊軍已露敗象,誰先破城,賞百金!\"
將士們見主將重傷仍如此勇猛,無不以一當十。
當城門轟然洞開的那一刻,鮮血浸透了孫策的戰袍,卻澆不滅他眼中的灼灼火光。
建安元年,吳郡太守許貢暗中上書朝廷︰\"孫策驍勇,若放任其發展,必成大患。\"
這份密信落入孫策手中後,他冷笑一聲,下令將許貢絞殺。
此事卻埋下了致命隱患,三個許貢門客藏于丹徒山中,日夜打磨淬毒短箭,等待復仇時機。
此時的孫策已橫掃江東,連曹操都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