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183章 劉封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183章 劉封

    在波譎雲詭的三國亂世,英雄豪杰如星河璀璨,劉封卻以獨特而悲愴的軌跡,在蜀漢歷史的長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的命運跌宕起伏,從初入劉備麾下的意氣風發,到最終自刎謝罪的淒涼結局,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他個人的一生,也在蜀漢政權內部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同時還折射出那個時代復雜的政治斗爭與人性的多面性。

    劉封,本姓寇,出身于長沙郡羅縣的一個世家大族。

    他的祖上曾獲封羅侯,在當地享有較高的聲望與地位。

    家族世代傳承的文化底蘊和軍事傳統,賦予了劉封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與尚武精神。

    幼年時期的劉封,在家族長輩的悉心教導下,不僅熟讀經史子集,培養出了過人的學識與智慧,還刻苦研習武藝,展現出了遠超同齡人的天賦與潛力。

    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舉手投足間都透露著一股英氣,仿佛天生就是為了在亂世中成就一番偉業。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彼時的天下,各路諸侯紛爭不斷,局勢動蕩不安。

    劉備在汝南與曹操的交鋒中慘遭失敗,為求生存,他不得不南下投靠荊州刺史劉表。

    初到荊州的劉備,雖寄人籬下,但心懷大志,時刻渴望著能夠東山再起。

    此時的他,已過不惑之年,卻膝下無子,這成為了他心中的一大遺憾。

    機緣巧合之下,劉備在一場宴會上結識了年僅十來歲的寇封。

    少年寇封在宴會上談吐不凡,面對劉備的詢問,他對天下局勢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眼神中更是透露出對劉備的敬仰與追隨之意。

    劉備見寇封氣宇軒昂,聰慧伶俐,心中大喜,仿佛看到了自己未來事業的得力助手。

    于是,劉備當機立斷,將寇封收為養子,改名劉封。

    從此,劉封正式踏入了劉備集團的核心圈子,開始了他波瀾壯闊卻又充滿坎坷的人生旅程。

    成為劉備養子後的劉封,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

    他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兵法謀略,日夜跟隨在劉備身邊,參與軍事決策和日常事務的處理。

    在劉備的悉心教導和栽培下,劉封迅速成長,逐漸從一個懵懂少年蛻變為一名智勇雙全的將領。

    他不僅在軍事指揮上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還在政治事務中表現出了成熟穩重的一面,贏得了劉備集團上下的一致認可與贊賞。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備與益州牧劉璋的關系徹底破裂,一場爭奪益州的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此時的劉封,正值青春年少,二十余歲的他已成長為一名武藝出眾、氣力過人的猛將。

    劉備決定派遣諸葛亮、張飛等率領大軍溯江西上,攻打益州。

    劉封主動請纓,希望能夠隨軍出征,為劉備的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劉備欣然應允,將劉封安排在諸葛亮的麾下,听從調遣。

    戰場上的劉封,仿若勇猛無畏的戰神,每一次沖鋒陷陣都身先士卒,一馬當先。

    他手持長槍,騎著高頭大馬,在敵軍陣中來回沖殺,所到之處敵人無不聞風喪膽,紛紛潰退。

    在攻打江州的戰斗中,劉封率領一支精銳騎兵,趁著夜色,悄悄繞到敵軍後方,突然發動襲擊。

    敵軍毫無防備,頓時陷入一片混亂。劉封趁機率領騎兵橫沖直撞,與正面進攻的蜀軍里應外合,迅速攻破了敵軍的防線,為蜀軍的勝利立下了首功。

    在隨後攻打雒城的戰役中,劉封更是表現英勇。

    雒城城牆高大堅固,易守難攻,蜀軍多次進攻都未能奏效。

    劉封見狀,親自率領一隊死士,手持盾牌和雲梯,向城牆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在攻城過程中,劉封身中數箭,但他依然咬牙堅持,奮勇殺敵。

    最終,在他的帶領下,蜀軍成功登上城牆,佔領了雒城。

    經過兩年多的艱苦戰斗,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終于成功佔領益州。

    在論功行賞時,劉備對劉封的英勇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任命他為副軍中郎將,協助自己處理軍務。

    此時的劉封,可謂是春風得意,前途一片光明。

    他不僅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在蜀漢政權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眾人皆視其為蜀漢冉冉升起的將星,對他寄予厚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經過多年的籌備和激烈的戰斗,終于擊敗了強大的曹操,佔據漢中,自立為漢中王。

    這一勝利,使蜀漢的勢力達到了巔峰,也讓劉備的野心進一步膨脹。

    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鞏固蜀漢在北方的防線,劉備決定派遣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

    孟達是一位頗有軍事才能的將領,在他的指揮下,蜀軍進展順利,房陵太守蒯祺被孟達所殺,房陵很快落入蜀軍之手。

    孟達打算乘勝繼續攻打上庸,劉備擔心孟達難以獨自承擔這一重任,于是派劉封從漢中順流而下,統率孟達的軍隊,與孟達會合後一起進攻上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封接到命令後,迅速整頓軍隊,日夜兼程趕往孟達的駐地。

    兩人會合後,兵力大增,對上庸形成了強大的攻勢。

    上庸太守申耽見大勢已去,為求自保,率眾投降,並將妻室兒女和宗族成員送往成都當人質。

    劉備為了安撫申耽,加授他為征北將軍,仍兼任上庸太守,賜爵員鄉侯;任命申耽的弟弟申儀為建信將軍,兼任西城太守;劉封則因功升任副軍將軍,與孟達一起駐守上庸。

    上庸地處蜀漢與曹魏的交界地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猶如蜀漢的北大門。

    劉封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他到達上庸後,立刻投入到緊張的防御工作中。

    他日夜堅守,不敢有絲毫懈怠。精心訓練士兵,提高軍隊的戰斗力;修繕城池,加強防御工事;安撫百姓,穩定民心。

    在他的努力下,上庸城固若金湯,曹魏軍隊不敢輕易進犯。

    劉封也因此聲名遠揚,成為了蜀漢北方防線的重要守護者。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在不經意間降臨。

    同年七月,蜀漢前將軍關羽發動襄樊之戰。

    關羽是蜀漢的一員猛將,素有“萬人敵”之稱。

    他命南郡太守糜芳駐守江陵,將軍傅士仁駐守公安,自己親率大軍進攻樊城和襄陽,圍困魏將曹仁。

    在戰場上,關羽勢如破竹,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曹魏朝野震動,曹操甚至一度產生了遷都以避其鋒芒的想法。

    但隨著戰事的推進,關羽的兵力逐漸吃緊,荊州後方也愈發空虛。

    東吳孫權覬覦荊州已久,見此機會,決定與曹魏聯合,共同對付關羽。

    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

    而此時的關羽,在前線與曹軍激戰正酣,對後方的危機渾然不覺。

    為了緩解壓力,關羽多次派人向駐守在上庸的劉封、孟達緊急求援,希望他們能出兵相助,共同對抗曹軍。

    劉封接到關羽的求援書信後,內心陷入了極度的矛盾之中。

    一方面,他深知關羽是蜀漢的大將,荊州的安危關系到蜀漢的興衰,出兵救援關羽是大義所在;另一方面,他所鎮守的上庸城剛剛歸附,人心不穩,境內百姓尚未完全歸附蜀漢,若此時貿然出兵,恐上庸城難以堅守,一旦上庸有失,不僅會危及蜀漢的北方防線,自己也將難辭其咎。

    劉封召集孟達等將領商議此事,孟達本就與劉封存在一些矛盾,他擔心出兵救援關羽會影響自己的利益,而且他對關羽也心存不滿,認為關羽平時對他們這些將領態度傲慢。

    于是,孟達極力反對出兵救援關羽,他向劉封進言︰“上庸新附,人心未定,若輕動大軍,恐生變故。關羽雖勇,但荊州城固,未必不能堅守。”

    劉封在孟達的影響下,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為由,拒絕了關羽的求援請求。

    劉封的這一決定,成為了他命運的轉折點,也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同年十月,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糜芳與傅士仁不戰而降,荊州瞬間落入東吳之手。

    關羽得知荊州有失,腹背受敵,只得退守麥城。

    十二月,關羽在突圍途中,被東吳軍隊擒獲並斬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劉備得知關羽兵敗被殺,劉封、孟達又拒不出兵救援,對兩人懷恨在心。

    他沒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養子劉封,竟然會在關鍵時刻做出這樣的決定,不僅導致了關羽的慘死,還讓蜀漢失去了荊州這一戰略要地,蜀漢的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而此時,劉封與孟達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劉封自恃武藝高強,又是劉備養子,平日里對孟達多有輕視。

    他常常在軍事決策上獨斷專行,不听取孟達的意見,甚至搶走了孟達的儀仗隊,這讓孟達對劉封極為不滿。

    孟達既擔心劉備追究他不援助關羽的罪責,又對劉封的欺凌忍無可忍,于是在權衡利弊之後,決定背叛蜀漢,投降曹魏。

    孟達投降曹魏後,被曹丕任命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兼任新城郡太守,備受曹丕的寵信。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派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孟達一起進攻駐守在上庸的劉封。

    孟達為了立功,積極策劃對劉封的攻勢,還寫信勸降劉封。

    在勸降信中,孟達言辭懇切,他分析了劉封的處境,指出劉封並非劉備親生之子,如今劉備已立劉禪為太子,劉封在蜀漢的地位日益尷尬,將來很難有出頭之日。

    而且此次曹魏大軍壓境,劉封若繼續堅守,必將兵敗身死;若投降曹魏,不僅可以保住性命,還能恢復寇姓,繼承祖上羅侯的封爵,享受榮華富貴。

    劉封看完孟達的勸降信後,內心十分糾結。

    他想起自己多年來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對劉備忠心耿耿,如今卻被昔日的戰友背叛,還要面臨曹魏的進攻,心中滿是悲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但他骨子里的傲氣讓他不願輕易投降,他想起劉備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想起自己曾經的誓言,決定堅守上庸,與城池共存亡。

    然而,劉封的堅守並沒有持續太久。

    上庸郡太守申儀見曹魏大軍勢大,為了自身利益,背叛了劉封,投降曹魏。

    申儀的背叛讓劉封陷入了絕境,他孤立無援,腹背受敵。

    在曹魏大軍的猛烈攻擊下,劉封率領的蜀軍雖奮力抵抗,但最終還是寡不敵眾,兵敗如山倒。

    劉封只得率領殘部退回成都。

    劉封回到成都後,劉備對他進行了嚴厲的責備,不僅追究他不援救關羽的罪過,還責怪他欺凌孟達,導致孟達叛逃。

    此時的劉封,心中充滿了愧疚和悔恨,他深知自己犯下了大錯,辜負了劉備的信任和期望。

    但他仍心存一絲僥幸,希望劉備能念及父子之情,原諒他這一次。

    然而,諸葛亮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諸葛亮心思縝密,目光長遠,他顧慮劉封剛烈勇猛,性格剛直,若劉備去世之後,以劉禪的能力和性格,很難駕馭控制劉封,恐日後會成為蜀漢政權的隱患。

    于是,諸葛亮趁機勸諫劉備除掉劉封,以絕後患。

    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內心十分痛苦。

    他對劉封既有養育之情,又有恨鐵不成鋼之意。

    劉封跟隨他多年,一起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在他心中,劉封早已如同親生兒子一般。

    但為了蜀漢政權的穩定,為了自己辛苦建立的基業能夠順利傳承下去,他最終還是狠下心來,下令賜死劉封,讓他自殺。

    劉封接到賜死的命令後,萬念俱灰。

    他獨自坐在房間里,回憶著自己的一生,從一個懵懂少年到成為劉備的養子,再到成為蜀漢的將領,最後落得如此下場,他的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哀。

    他感嘆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隨後,劉封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年輕而又充滿遺憾的一生。

    劉備得知劉封自殺的消息後,悲痛萬分,為之流淚。

    他想起劉封小時候的可愛模樣,想起劉封跟隨他征戰時的英勇表現,心中滿是不舍和愧疚。

    但一切都已無法挽回,劉封的死,成為了劉備心中永遠的痛。

    而劉封的悲劇命運,也成為了三國歷史中一段令人嘆息的故事,它不僅深刻地影響了蜀漢政權的發展走向,也讓後人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183章 劉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183章 劉封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