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161章 黃月英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161章 黃月英

    東漢光和四年深秋,沔南白水河畔的黃府被濃重的霧氣籠罩著,仿佛被一層薄紗掩蓋,顯得朦朧而神秘。

    府內的產房里,燈火通明,接生婆們忙碌的身影在光影中穿梭。

    她們的腳步聲和低語聲交織在一起,與產房內微弱的啼哭聲形成了一種緊張而又期待的氛圍。

    黃承彥站在產房外的走廊上,他的雙手緊緊攥著已經被汗水濕透的袖口,焦急地在廊下來回踱步。

    他的眉頭緊鎖,額頭上也冒出了一層細汗,顯示出他內心的不安和焦慮。

    終于,產房的門緩緩打開,接生婆抱著襁褓中的嬰兒走了出來。

    黃承彥急忙迎上前去,他的腳步有些踉蹌,仿佛生怕這一抱會驚醒了懷中的嬰兒。

    當他小心翼翼地撥開女兒稀疏的頭發,看到那微黃的發絲時,心中突然泛起了一陣異樣的漣漪。

    他的手指輕輕地觸踫著女兒的發絲,感受著那柔軟的觸感,仿佛能透過這發絲觸摸到女兒的生命。

    黃承彥默默地凝視著女兒,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

    這個小小的生命,就這樣在他的手中,如此脆弱,卻又如此珍貴。

    回到書房,黃承彥在案牘前枯坐了許久。

    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女兒那微黃的發絲和微弱的啼哭聲,心中的漣漪久久不能平息。

    最後,他深吸一口氣,拿起筆,飽蘸墨汁,在竹簡上鄭重地寫下了"月英"二字。

    那兩個字在燭光的映照下,泛著溫潤的光,仿佛是為這個特殊的生命烙下了一個永恆的印記。

    黃府後院的梅樹,年年見證著月英的蛻變。七歲那年的暮春,粉白花瓣簌簌飄落,她赤著腳踩過青石板,踮起腳尖取下高處的《韓非子》。

    泛黃的竹簡在稚嫩的掌心微微發顫,讀到"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時,她的杏眼突然睜大,踩著木凳沖進父親書房︰"若權貴犯法,當真能依法處置?"

    黃承彥放下手中的《孫子兵法》,望著女兒發間沾著的花瓣,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孩子眼中跳動的不僅是好奇,更是對世間秩序的深刻追問。

    他將女兒抱上膝頭,指著窗外綿延的山巒︰"法若不公,國將不國,就像這山川若沒了規矩,終會崩塌。"

    父女間的這番對話,似一粒種子,在月英心中埋下了對治國之道的探尋。

    此後的歲月里,黃府書房成了月英的天地。

    當晨光穿透窗欞,她已跪坐在草席上,指尖在《墨經》的竹簡上反復描摹機關術的圖解,燭火搖曳的深夜,她仍捧著《齊民要術》,纏著府中的老農用炭筆在泥地上繪制水渠圖。

    為驗證《考工記》中車輪的制作工藝,她帶著家丁在工坊里忙碌三日,粗糙的麻繩在掌心勒出深紅的血痕。

    當輕便耐用的手推車終于在院中轉起第一圈,老工匠們圍著車子嘖嘖稱奇,她卻只是擦擦臉上的木屑,又翻開新的典籍,目光落在《天工開物》殘頁上,若有所思。

    隨著年歲漸長,月英的才情如破土春筍般蓬勃生長,而關于她容貌的傳言卻如同交錯的絲線,編織出截然不同的版本。

    街頭巷尾,有人說黃家小姐黃發黧面,奇丑無比,嚇得孩童不敢直視;也有人傳言她眉目如畫,才情更勝姿容,連荊州牧劉表都曾派人求見。

    這些議論傳到黃府,月英只是將竹簾輕輕放下,繼續在工坊里擺弄著機關零件。

    她用桐木雕刻出精巧的飛鳥,以齒輪為骨,薄絹為翼,當木鳥在庭院中振翅高飛數十丈,引得鄰人紛紛駐足,而她卻轉身擦拭額角的汗水,開始設計更復雜的機關獸。

    十七歲那年的驚蟄,春雷炸響天際。

    月英跪在父親面前,發間的銀鈴隨著動作輕響︰"女兒想去巴蜀求學,听聞那里有位隱士精通機關秘術。"

    黃承彥望著女兒堅定的眼神,想起她曾為了研究失傳的連弩圖紙,在書房枯坐七日七夜。

    他將珍藏的《魯班經》殘卷交給女兒,又取出一柄青銅短劍︰"此劍名為"璇璣",可防身,也可刻木。"

    臨別時,月英望著漸漸遠去的黃府,將短劍佩在腰間,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蜀地的棧道蜿蜒如巨龍,月英背著行囊穿行其間。

    山風呼嘯,她的粗布裙擺被吹得獵獵作響。

    為尋找那位隱士,她翻山越嶺,在古寺借宿,與樵夫攀談。

    終于在一處雲霧繚繞的山谷中,她見到了隱居的老者。

    接下來的兩年,她過著近乎苦行僧的生活。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刺破雲層,她已跪在山洞前研習機關圖紙,鋒利的刻刀在指尖留下道道血痕;午後,她在溪流邊推演兵法戰陣,用石子擺出兵形,反復琢磨《孫子兵法》中的虛實之道;深夜,她裹著薄毯仰望星空,將二十八宿的位置與《甘石星經》一一對應。

    有一次,為破解一道機關謎題,她三天三夜未曾合眼,當晨曦終于照亮山洞,她成功打開機關匣,里面竟是失傳已久的《天工開物》殘頁,泛黃的紙張上記載著失傳的機械原理,她激動得熱淚盈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十九歲學成歸來時,月英的鬢角已染上幾縷霜色。

    她的眼中多了幾分深邃,舉手投足間散發著自信與從容。

    回到黃府,她將後院的工坊擴建,引入蜀地的青銅鑄造工藝,整日擺弄著各種零件。

    她研制出能自動舂米的木碓,以水力為動力,齒輪傳動;改良了灌溉用的旱車,效率提升數倍。

    最得意的作品是一只木鳥,不僅能振翅高飛,還能通過機關控制飛行方向,引得荊州名士紛紛前來觀賞。

    與此同時,襄陽隆中,一位青年才俊的名字漸漸傳開。

    諸葛亮,字孔明,常自比管仲、樂毅,雖隱居山林,卻心懷天下。

    黃承彥對這個青年早有耳聞,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便決定將女兒許配給他。

    提親那日,黃承彥對諸葛亮說︰"我有一女,黃頭黑發,貌雖陋,然才堪相配。"諸葛亮听聞,欣然應允。在他看來,女子的才情與品德遠比容貌重要。

    新婚之夜,紅燭搖曳。

    月英緩緩揭開紅蓋頭,諸葛亮眼前一亮。

    只見她身著素色襦裙,發間斜插一支木簪,雖無珠翠點綴,卻自有一番清雅脫俗的氣質。

    她的眉眼含笑,眼中似藏著星辰,舉手投足間透著書卷氣。

    兩人相視而笑,從此攜手共度人生。

    婚後,諸葛亮家中賓客不斷,每次有客人來訪,月英都要準備飲食,常常忙得不可開交。

    看著妻子疲憊的身影,諸葛亮心疼不已。

    月英卻笑著安慰他︰"這有何難?"

    此後數月,月英整日泡在工坊里,查閱典籍,繪制圖紙。

    她參考墨家的機關術,結合實際需求,經過無數次嘗試與改進,終于發明出能幫忙做飯的木人。

    這些木人動作靈巧,分工明確,有的淘米,有的燒火,有的切菜,將廚房打理得井井有條。

    諸葛亮見了這些木人,既驚嘆又佩服,從中得到啟發,開始研究如何將機關術應用于軍事。

    而月英也常常與他一同探討,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

    兩人在相互切磋中,感情愈發深厚。

    在隆中隱居的日子里,諸葛亮與月英常常漫步山林,談古論今。

    春日,他們在桃花樹下對弈,花瓣落在棋盤上,化作天然的棋子;夏日,他們在溪邊納涼,月英將自制的機關水車放入溪流,看著水流帶動齒輪轉動;秋日,他們在楓林間吟詩,月英以落葉為紙,寫下對時局的見解;冬日,他們在窗前賞雪,月英用木頭雕刻出各種動物,栩栩如生。

    月英還會將自己研制的機關玩具送給附近的孩童,看著孩子們歡快的笑容,她心中滿是溫暖。

    然而,亂世之中,又有誰能獨善其身?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當劉備第三次踏入草廬時,月英正在後院研磨草藥。

    她听見前院傳來的交談聲,手中的杵不覺握緊。

    望著丈夫眼中燃燒的壯志豪情,她雖滿心不舍,卻也明白自己的責任。

    她默默為丈夫收拾行囊,將親手縫制的棉衣塞進箱中,又放入自己新研制的提神香囊,叮囑道︰"此去凶險,萬望保重。"

    諸葛亮握住妻子的手,鄭重地點了點頭。

    諸葛亮離開後,月英獨自守著隆中草廬,撫養孩子,操持家務。

    她將對丈夫的思念化作動力,每日研讀兵書,關注著天下局勢。

    每當收到諸葛亮的來信,她都如獲至寶,反復品讀,字里行間的牽掛與思念,讓她既欣慰又心酸。

    她也會在回信中分享家中瑣事,附上自己新研制的藥方和機關改良方案。

    有一次,諸葛亮在信中提到軍營中蚊蟲肆虐,月英立刻查閱醫書,研制出驅蚊香,用蠟紙包好寄往前線。

    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

    南方氣候濕熱,瘴氣彌漫,許多士兵染上疾病。

    月英得知後,心急如焚。

    她翻出珍藏的醫書,查閱各種藥方,又親自上山采藥。

    山中霧氣濃重,她的衣服常常被打濕,鞋子也沾滿泥濘,但她毫不在意。

    她在工坊里支起藥爐,日夜熬煮草藥,反復試驗配方。

    有一次,為了尋找一種珍稀草藥,她險些失足墜落懸崖。

    經過無數次的調配與試驗,終于研制出"諸葛行軍散"和"臥龍丹"。

    這些藥方不僅能治療瘴氣引發的疾病,還能提神醒腦,增強士兵的抵抗力。

    月英將藥方連夜派人送往南征前線。

    當諸葛亮收到藥方時,不禁熱淚盈眶。

    他深知,這小小的藥方里,凝聚著妻子多少心血與牽掛。

    在這些藥方的幫助下,蜀軍很快控制住了疫情,順利平定南中。

    得勝歸來的將士們,都對丞相夫人的神藥贊不絕口。

    南征歸來後,諸葛亮又面臨著新的難題——糧草運輸。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崎嶇的山路讓糧草運輸變得異常艱難。

    月英得知此事後,再次投身研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想起自己出嫁時提出的特殊要求——迎親時既不能坐轎,也不能騎馬乘船,更不能步行過門。

    當時,諸葛亮為了滿足她的要求,絞盡腦汁,最終發明了一種獨特的交通工具。

    月英以此為靈感,與諸葛亮通過書信不斷探討改進。

    她在信中詳細繪制圖紙,標注尺寸和機關原理;諸葛亮則根據實戰需求提出修改意見。

    為了測試機關性能,月英在府中搭建了模擬蜀道的坡道,讓木牛流馬反復運行。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終于發明出了木牛流馬。

    這些機關器具構造精巧,能夠在崎嶇的山路上自如行走,大大提高了糧草運輸的效率。

    當第一批糧草順利運抵前線時,諸葛亮撫摸著木牛流馬,喃喃道︰"月英,你我終不負蜀漢。"

    建興五年,月英終于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諸葛瞻。

    初為人母的她,既喜悅又緊張。

    她將全部心血傾注在兒子身上,親自教導他讀書識字,傳授為人處世的道理。

    她常常對諸葛瞻說︰"你父親肩負著興復漢室的重任,你要以他為榜樣,做一個有志向、有擔當的人。"

    在她的教導下,諸葛瞻自幼聰慧過人,才思敏捷。

    他不僅熟讀經史子集,對兵法謀略也頗有研究。

    看著兒子一天天長大,月英心中滿是欣慰。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當報信的士兵跪在成都丞相府前時,月英正在教諸葛瞻臨摹父親的書法。

    听到噩耗,她手中的毛筆"啪嗒"落地,墨汁在宣紙上暈開,宛如她破碎的心。

    她跌跌撞撞奔出府門,望著北方的天空,淚水模糊了視線。

    在成都的家中,月英望著丈夫的遺物,淚如雨下。

    那些泛黃的書信,記載著他們的點點滴滴;那些未完成的機關圖紙,凝聚著他們的心血與智慧。

    她想起曾經與丈夫在隆中度過的美好時光,想起丈夫出征時她的牽掛與擔憂,想起他每次歸來時疲憊卻又欣慰的笑容。

    悲傷過度的月英一病不起。

    在病榻上,她緊緊握著兒子的手,用盡最後的力氣說道︰"瞻兒,你父親一生為了興復漢室,鞠躬盡瘁。你要牢記"忠孝"二字,繼承父親的遺志,為蜀漢盡忠,為百姓盡責......"

    她的目光轉向窗外,似是看到了隆中那棵老桃樹,看到了與丈夫對弈的春日。

    隨著最後一縷夕陽消失在地平線,黃月英閉上了雙眼。

    她的一生,如同夜空中的明月,雖不耀眼奪目,卻散發著獨特的光芒。

    她用自己的才情與智慧,書寫了一段傳奇;用自己的堅韌與付出,詮釋了何為愛情與責任。

    她留下的機關術和藥方,繼續造福百姓,而她與諸葛亮的故事,也成為了亂世中最動人的傳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閃耀著溫暖的光芒。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161章 黃月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161章 黃月英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