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159章 趙雲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159章 趙雲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深秋,長江流域被一層厚厚的陰霾所籠罩,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肅殺之氣。

    曹操親自率領著五千名精銳的虎豹騎,如同一股狂風般席卷而來。

    他們以驚人的速度日行三百里,一路疾馳,終于在當陽長阪坡這個地方追上了劉備的軍民。

    十余萬的百姓和殘軍在驚恐中四處奔逃,他們的哭喊聲、馬蹄聲、兵器踫撞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混亂不堪的景象。

    這場景猶如人間煉獄一般,讓人毛骨悚然。

    在這混亂之中,劉備與他的妻子甘夫人以及年幼的兒子劉禪不幸失散。

    劉備心急如焚,四處尋找他們的下落,但在這茫茫人海中,要找到他們談何容易。

    就在這時,隊伍中突然傳來一聲驚呼︰“趙將軍單騎北去了!”這聲呼喊如同驚雷一般,在人群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眾人皆驚,紛紛猜測趙雲此舉的意圖。有人認為他是害怕曹操的追兵,所以選擇了獨自逃跑;還有人甚至懷疑他已經背叛了劉備,投靠了曹操。

    但劉備卻怒擲手戟厲聲道︰"子龍不棄我走也!"

    這聲斷喝不僅是對趙雲的信任,更是君臣相知的見證。

    原來,趙雲在混亂中發現主母與幼主失蹤後,毅然調轉馬頭,孤身逆戰。

    他將亮銀槍斜挎于背,腰間懸著從夏侯恩手中奪得的青劍,白馬銀甲在血色殘陽下熠熠生輝。

    《雲別傳》詳細記載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斗︰趙雲首先在亂軍中尋得甘夫人,將其護送至長阪坡南側安全處,隨即返身再次沖入敵陣。

    面對曹軍的重重包圍,他左手持劍,右手握槍,施展出自創的"七探蛇盤槍"法。

    槍尖如靈蛇吐信,劍刃似寒星閃爍,所到之處曹軍紛紛落馬。

    當他在一口枯井旁發現懷抱劉禪的糜夫人時,這位烈性女子為不拖累趙雲,毅然投井自盡。

    趙雲含淚推倒土牆掩埋井口,解下護心鏡將劉禪縛于胸前,再次策馬突圍。

    在七進七出的過程中,趙雲先後遭遇曹洪、晏明、張合等名將。

    與張合交手時,趙雲坐騎陷入土坑,卻借著戰馬一躍而起之勢,一槍直刺張合面門,嚇得張合拔馬便走。

    當他血染征袍,懷抱酣睡的劉禪平安歸來時,劉備接過孩子,突然將其擲于地上嘆道︰"為此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這一擲,擲出了君臣相惜的深情,也讓"單騎救主"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

    趙雲的軍事生涯橫跨蜀漢政權的興衰,其戰術風格剛柔並濟,既有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勇猛,又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趙雲奉命留守荊州。

    兩年後局勢突變,劉備決定攻取益州,趙雲隨諸葛亮、張飛溯江西上。

    在攻克江陽、犍為的戰役中,趙雲展現出獨特的軍事智慧。

    他先派細作潛入城中,摸清敵軍布防和糧草囤積之處,趁夜火燒敵軍糧倉,制造混亂。

    當敵軍慌亂出城救火時,趙雲率伏兵突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破城。

    更值得稱道的是他的安民之策。每攻克一城,趙雲便張榜安民,嚴令士兵不得擾民。

    他親自開倉放糧,救濟災民,還將俘獲的敵軍眷屬妥善安置。

    這種恩威並施的策略,不僅迅速穩定了新佔領地區的局勢,更為劉備贏得了益州民心。

    當地百姓甚至編出歌謠贊頌︰"常山趙子龍,仁義賽關公;銀槍定巴蜀,仁德沐蜀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漢水之戰,堪稱趙雲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

    當時,黃忠提議劫取曹軍糧草,趙雲留守大營接應。

    黃忠逾期未歸,趙雲率數十騎前去探查,卻遭遇曹軍主力。

    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趙雲沒有選擇硬拼,而是展現出卓越的軍事謀略。

    他下令偃旗息鼓,大開營門,單槍匹馬立于營寨之前。

    曹軍見狀,懷疑有伏兵,不敢貿然進攻。

    在曹軍猶豫撤退時,趙雲突然下令擂響戰鼓,一時間鼓聲震天,營內弓弩齊發。

    曹軍頓時陷入混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劉備視察戰場後,由衷贊嘆︰"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並將其晉升為翊軍將軍。"

    翊軍"之名,既體現了趙雲的護衛之功,也暗含其輔助軍國的重要地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趙雲以偏師吸引曹軍主力,為馬謖防守街亭爭取時間。

    盡管因馬謖失街亭導致北伐失敗,但趙雲在箕谷退兵時的表現堪稱完美。

    他親自斷後,組織有序撤退,"斂眾固守,不至大敗",並且將軍資什物全部帶回。

    面對諸葛亮的賞賜,趙雲推辭道︰"此次北伐失利,何功之有?請將財物納入府庫,待日後再作賞賜。"

    這種不貪財物、顧全大局的品格,令全軍上下無不敬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事後,諸葛亮特意上表稱︰"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箕谷軍退,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趙雲不僅是勇猛的戰將,更是兼具政治遠見與道德操守的儒將,其言行處處體現著儒家"仁、義、禮、智、信"的精神內涵。

    劉備平定益州後,有人提議將成都城中的田宅分賜諸將,以犒賞功臣。

    趙雲卻力諫︰"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這番言論展現出的不僅是憂國憂民的情懷,更體現了政治家的戰略眼光。

    他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主張先穩定民心,再行賞賜。

    這一建議最終被劉備采納,有效穩定了益州局勢。

    後世史學家評價此事時說︰"趙雲之諫,非獨為百姓計,更為蜀漢長久之計也。"

    趙雲為人謙遜,從不居功自傲。

    漢水之戰後,劉備要賞賜他絹布萬匹,趙雲卻推辭道︰"軍無戰功,何以受賜?請將此物納入府庫,待冬日賞賜諸軍。"

    這種不貪財物、體恤士卒的品格,使他在軍中享有極高威望。

    據《雲別傳》記載,趙雲常將自己的俸祿分給部下,遇到士兵傷病,還親自探視。

    他的坐騎"玉蘭白龍駒",也是與士兵同甘共苦的見證——這匹馬原本是敵軍將領的坐騎,趙雲繳獲後並未據為己有,而是分給了受傷的士兵代步。

    在劉備稱帝後執意伐吳時,趙雲不顧個人安危,直言進諫︰"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這番諫言條理清晰,既分析了戰略形勢,又指出了伐吳的弊端。

    盡管劉備未采納其建議,但趙雲的忠直品格可見一斑。

    後世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趙雲強摯壯猛,而能顧全大局,忠諫直言,非獨勇夫也。"

    趙雲形象在文學藝術領域經歷了從歷史記載到藝術升華的漫長過程。

    在陳壽《三國志》中,趙雲與關、張、馬、黃合傳,篇幅相對簡短;但在裴松之注引的《雲別傳》中,其事跡得到極大豐富。

    到了宋代,民間"說三分"的話本開始流傳,趙雲的形象逐漸被神化。

    元代雜劇中,趙雲成為重要角色,出現了《趙子龍大鬧泥塔鎮》《趙子龍單騎救主》等劇目。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更是將趙雲塑造成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英俊瀟灑、白臉無須、身高八丈,闊面重頤,威風凜凜"。

    小說中"單騎救主截江奪阿斗力斬五將"等情節的精彩描寫,使趙雲的形象深入人心。

    特別是"單騎救主"的情節,通過藝術加工,成為展現趙雲忠勇的經典場景,千百年來廣為傳頌。

    在民間信仰中,趙雲被尊為"趙聖帝君",成為驅邪避凶的保護神。

    河北正定作為趙雲的故鄉,建有規模宏大的趙雲廟。

    廟中現存的明代石碑記載︰"常山趙子龍,忠義貫古今;百姓立廟宇,世代享香火。"

    每年農歷四月十四趙雲誕辰日,當地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祭祀活動融合了多種民俗文化︰舞龍隊伍長達百米,象征趙雲的龍威;高蹺表演者扮成趙雲形象,展示其矯健身手;而最具特色的常山戰鼓,相傳由趙雲所創,表演時鼓點激昂,氣勢磅礡,再現當年征戰沙場的威武雄姿。

    此外,趙雲的形象還廣泛出現在年畫、皮影、戲曲等民間藝術中。

    在京劇《長阪坡》中,趙雲的扮相英武,唱念做打俱佳,成為經典劇目;在皮影戲中,趙雲的形象栩栩如生,深受百姓喜愛。

    在當代文化中,趙雲的影響力持續擴大。

    電影《見龍卸甲》以藝術手法展現了趙雲傳奇的一生,劉德華飾演的趙雲形象深入人心;在游戲《王者榮耀》《三國殺》中,趙雲以其獨特的技能設定和帥氣造型吸引了大量玩家。

    特別是《王者榮耀》中的趙雲,推出了多款皮膚,從古風的"引擎之心"到現代感十足的"淬星耀世",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完美結合。

    動漫領域同樣不乏趙雲的身影。

    在《鎮魂街》中,趙雲作為守護靈登場,其形象融合了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而在《三國演義》動畫版中,對趙雲的刻畫更加細膩,通過3d技術展現了長阪坡之戰的宏大場面。

    這些現代演繹不僅豐富了趙雲的文化內涵,也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這位歷史人物。

    陳壽在《三國志》中稱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將他比作漢代名將灌嬰、滕公夏侯嬰,肯定了他的軍事才能和忠誠品格。

    南朝史學家裴松之特意引用《雲別傳》補充趙雲事跡,可見對其重視。

    明代學者李贄評價︰"趙雲、文鴦,出入萬眾,單槍匹馬,所向無前";清代毛宗崗將趙雲列為"三國三絕"之一的"勇絕";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認為趙雲"品性忠勇,處事謹慎",是蜀漢難得的將才。

    這些評價從不同角度,共同勾勒出趙雲立體豐滿的歷史形象。

    趙雲的人生軌跡為當代社會提供了多維度的啟示。

    他的忠誠精神提醒人們在職業發展中應堅守信念,保持對事業的專注與執著。

    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中,趙雲始終忠于劉備,忠于蜀漢事業,這種忠誠建立在共同理想和價值觀基礎上,值得現代人借鑒。

    其臨危不懼的處事態度,啟示我們在面對困難時要保持冷靜,敢于擔當。

    從長阪坡單騎救主,到漢水之戰以少勝多,趙雲總能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憑借智慧和勇氣化解危機。

    這種擔當精神,在當今社會尤其值得學習。

    而他超越個人利益的大局觀,則為現代管理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趙雲不貪圖財物,不居功自傲,始終以大局為重。

    在團隊建設中,這種精神有助于增強團隊凝聚力;在個人成長中,他的謙遜品格與持續進取的態度,更是值得學習的典範。

    從長阪坡的銀槍映血,到箕谷的從容斷後;從諫阻分田的政治遠見,到力主伐魏的忠直敢言,趙雲用一生詮釋了忠義、勇毅、仁厚的精神品質。

    他不僅是三國歷史中的璀璨將星,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正如趙雲廟前的楹聯所寫︰"赤膽扶漢室,忠貞不二;青史著英名,光耀千秋",這份跨越千年的精神遺產,將繼續激勵著後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159章 趙雲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159章 趙雲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