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136章 郭嘉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136章 郭嘉

    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的征途上,曹軍仿若一支在狂風巨浪中艱難前行的孤舟。

    狂風裹挾著漫天的黃沙,仿若無數尖銳的暗器,無情地抽打在曹軍將士的臉上,行軍之路被這惡劣的天氣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霾。

    戰馬嘶鳴,蹄聲踏破荒原的寂靜,曹操立馬山頂,極目遠眺,只見漫山遍野的烏桓騎兵如洶涌的潮水般涌動,那密密麻麻的人馬,仿若無邊無際的黑色海洋,將曹軍的陣營圍得水泄不通。

    曹操眉頭緊鎖,心中暗自估算著雙方兵力的懸殊,憂慮之色悄然爬上了他那飽經滄桑的面龐。

    營帳內,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謀士們圍坐一團,面色凝重,進諫退兵者有之,主張堅守者亦有之。

    有的謀士言辭急切,懇請曹操退兵,以保大軍周全,他們列舉著糧草補給的困難、地形的不利以及敵軍的強大;有的則建議堅守,等待時機,認為貿然進攻只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就在曹操內心搖擺不定之時,一個清瘦卻堅毅的身影從人群中閃出,正是郭嘉。

    “主公,敵軍雖眾,但陣型未穩。我軍千里奔襲,如今正是破敵的絕佳時機。此時不戰,更待何時?”郭嘉目光如炬,言辭鏗鏘,每一個字都仿若重錘,打破了戰場上令人窒息的沉默。

    曹操抬眸看向郭嘉,只見他雖身形單薄,面色略顯蒼白,卻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果敢與自信。

    曹操心中一動,多年來與郭嘉並肩作戰,他對郭嘉的謀略深信不疑。

    略一思忖,曹操大手一揮,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在郭嘉的謀劃下,張遼一馬當先,率領著曹軍精銳如猛虎下山般沖向烏桓軍。

    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動地,刀光劍影閃爍,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

    這場戰役打得異常慘烈,雙方士兵奮勇廝殺,毫不退縮。

    烏桓騎兵擅長騎射,他們在戰場上往來馳騁,箭如雨下;曹軍則以頑強的斗志和嚴明的紀律與之抗衡,步兵手持盾牌,組成緊密的防線,抵擋著敵軍的沖擊,騎兵則尋找機會,對烏桓軍進行穿插包抄。

    曹操在後方指揮,目光卻不時掃向郭嘉,見他雖身處戰局之中,卻鎮定自若,有條不紊地分析著戰場形勢,不時向曹操進言。

    最終,曹軍大獲全勝,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徹底平定了北方。

    回師途中,郭嘉的病情卻日益加重。

    他躺在馬車里,臉色愈發蒼白,氣息也變得微弱。

    曹操心急如焚,多次親自探望,詢問病情,四處尋找名醫為他診治,卻都無濟于事。

    曹操坐在郭嘉的床邊,看著昔日那個意氣風發、談笑間便能決勝千里的謀士如今虛弱地躺在病榻上,心中滿是悲痛與不舍。

    他緊緊握著郭嘉的手,仿佛這樣就能留住他的生命。

    郭嘉出身潁川郭氏,雖家族並非頂級豪門,卻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自幼,郭嘉便展現出非凡的聰慧,對諸子百家、兵法謀略過目不忘。

    年少的郭嘉,常常獨坐庭院,手捧竹簡,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

    他對天下大勢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談論時事,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少年時,他便洞察漢末天下將亂,暗中結交英雄豪杰,為日後施展抱負做準備。

    他深知,在這個亂世之中,唯有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謀略,才能輔佐明主,成就一番大業。

    初出茅廬,郭嘉投靠了袁紹。袁紹當時兵多將廣,謀士如雲,看似是成就大業的最佳選擇。

    袁紹出身名門望族,“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使得天下賢才紛紛來投。

    他的營帳之中,整日高朋滿座,謀士們各抒己見,討論著天下局勢。

    然而,郭嘉在袁紹帳下待了一段時間後,便敏銳地察覺到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袁紹雖有宏大的志向,卻在決策時優柔寡斷。

    每次商議大事,他總是猶豫不決,听了這個謀士的建議覺得有理,听了那個謀士的觀點又覺得可行,卻始終無法下定決心付諸行動。

    而且,他表面上禮賢下士,對謀士們恭敬有加,內心卻猜忌多疑,不能真正信任和重用他們。

    郭嘉深知,在這樣的主公麾下,自己的才能難以得到充分施展,也無法實現匡扶天下的抱負。

    于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袁紹。

    直到經荀𨘥@萍觶 斡氬懿儐嗉br />
    兩人促膝長談,縱論天下大勢,從漢室衰微到諸侯割據,從民生疾苦到戰略布局。

    曹操發現,郭嘉對局勢的分析鞭闢入里,提出的見解與自己不謀而合,不禁大喜過望,感嘆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郭嘉也認定曹操是自己苦苦尋覓的明主,從此,開始了他為曹操出謀劃策的生涯。

    曹操與呂布在濮陽之戰後陷入僵持,久攻不下,將士疲憊,曹操也萌生退意。

    郭嘉卻力排眾議,他向曹操分析道︰“呂布有勇無謀,如今屢戰屢敗,銳氣已失。陳宮雖有智謀,但反應遲緩。我軍可引沂水、泗水灌城,必能破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操依計而行,果然水淹下邳,生擒呂布,除掉了一大勁敵。

    在實施水淹之計的過程中,曹軍將士們日夜奮戰,挖掘河道,修築堤壩。

    郭嘉則在一旁密切關注著戰局的變化,隨時調整策略,以防呂布狗急跳牆,做出瘋狂的舉動。

    最終,呂布的軍隊在洪水的沖擊下土崩瓦解,他本人也被曹操擒獲。

    官渡之戰前,曹操對與袁紹的實力差距深感憂慮。

    袁紹佔據冀州、青州、幽州、並州等地,兵強馬壯,糧草充足。

    而曹操的勢力範圍相對較小,兵力也遠不及袁紹。

    在眾人都對這場實力懸殊的對決感到擔憂時,郭嘉獻上“十勝十敗”之說,從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十個方面對比曹操與袁紹。

    他指出曹操在“道”上,順應天理,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深得民心;而袁紹雖出身名門,卻心懷不軌,妄圖篡漢自立,不得人心。

    在“義”上,曹操以正義之師討伐叛逆,師出有名;袁紹則為了一己私利,挑起戰爭,不得道義支持。

    在“治”上,曹操治理有方,賞罰分明,軍隊紀律嚴明;袁紹則法令松弛,內部矛盾重重。

    在“度”上,曹操豁達大度,用人唯才,能容忍下屬的小過失;袁紹則心胸狹隘,嫉賢妒能,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

    在“謀”上,曹操足智多謀,善于隨機應變;袁紹則優柔寡斷,決策遲緩。

    在“德”上,曹操注重自身品德修養,以身作則;袁紹則放縱自己,生活奢靡。

    在“仁”上,曹操關愛百姓,以民為本;袁紹則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

    在“明”上,曹操明察秋毫,能準確判斷形勢;袁紹則昏庸糊涂,常常被假象所迷惑。

    在“文”上,曹操重視文化教育,廣納賢才;袁紹則輕視文人,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在“武”上,曹操精通兵法,善于指揮作戰;袁紹則雖有兵力優勢,但指揮能力不足。

    郭嘉的分析全面而深刻,有理有據,堅定了曹操與袁紹決戰的信心。

    在戰役過程中,郭嘉又精準地把握戰機,建議曹操親兵奇襲烏巢,燒毀袁紹糧草輜重。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親自率領五千精銳騎兵,打著袁紹的旗號,趁著夜色,從小路直奔烏巢。

    烏巢守將淳于瓊醉酒輕敵,毫無防備。

    曹軍迅速發起攻擊,燒毀了袁紹的糧草輜重,一時間火光沖天,烏巢陷入一片混亂。

    袁紹得知烏巢被襲,急忙派張合、高覽前去救援。

    張合見大勢已去,便與高覽一起投降了曹操。

    袁紹軍頓時軍心大亂,曹操趁機發起總攻,一舉扭轉戰局,幫助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在奇襲烏巢的行動中,郭嘉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他提前分析了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並制定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當袁紹得知烏巢被襲,準備調兵回救時,郭嘉建議曹操分兵阻擊袁紹的援軍,確保奇襲行動的順利進行。

    劉備來投曹操時,曹操帳下眾人多建議殺掉劉備以絕後患。

    劉備素有英雄之名,雖然此時他勢單力薄,但他心懷大志,不甘久居人下。

    曹操帳下的謀士們深知劉備的威脅,紛紛進言,認為劉備是潛在的敵人,若不趁早除掉,日後必成大患。

    郭嘉卻認為︰“劉備有英雄之名,今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郭嘉深知,劉備在天下英雄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如果曹操在劉備窮途末路來投靠時將其殺害,必然會被天下人視為殘害賢能的暴君,這樣一來,其他有志之士就會對曹操心生疑慮,不敢前來投靠。

    曹操想要成就大業,就需要廣納天下賢才,失去賢才的支持,大業將難以成功。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對劉備以禮相待。

    後來劉備借機逃離曹操掌控,曹操雖懊悔不已,但對郭嘉的深謀遠慮依舊贊賞有加。

    在劉備留在曹操陣營的那段時間里,郭嘉時刻關注著劉備的一舉一動,他深知劉備的危險性,卻也明白曹操的顧慮。

    他一方面建議曹操對劉備加以防範,另一方面又要曹操保持對賢才的尊重,以免寒了天下人的心。

    在北征烏桓的征程中,郭嘉深知長途奔襲的艱難與風險,但他更明白若不徹底鏟除袁氏殘余勢力和烏桓隱患,北方永無寧日。

    袁尚、袁熙兄弟逃往烏桓,與烏桓單于蹋頓勾結,企圖借助烏桓的力量卷土重來。

    烏桓地處偏遠,地勢復雜,氣候惡劣,行軍困難重重。

    而且,曹軍長途跋涉,兵力疲憊,若烏桓與袁氏聯軍據險而守,曹軍將陷入困境。

    然而,郭嘉卻看到了其中的戰機。

    他建議曹操留下輜重,輕兵速進,出其不意。

    他分析道︰“烏桓自恃地處偏遠,必然防備松懈。我軍輕裝前進,可迅速抵達,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而且,袁氏在河北經營多年,根基深厚,若不徹底鏟除,一旦他們與烏桓聯合,必將成為我們的心腹大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親自率領大軍,冒著嚴寒,穿越荒無人煙的草原和沙漠,向烏桓進發。

    行軍途中,郭嘉不顧自己身體抱恙,日夜操勞,為曹操規劃行軍路線,分析敵軍動向。

    他拖著虛弱的身體,在營帳中仔細研究地圖,根據地形和天氣變化,制定出最佳的行軍方案。

    他還不斷派出偵察兵,刺探烏桓軍的情報,為曹操的決策提供準確的依據。

    在郭嘉的精心謀劃下,曹軍順利抵達白狼山,與烏桓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決戰。

    在行軍過程中,曹軍遭遇了許多困難。

    惡劣的天氣、缺乏水源和食物,使得將士們疲憊不堪。

    郭嘉一方面鼓勵將士們堅持下去,另一方面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利用自己對地理的了解,帶領曹軍找到了水源,解決了燃眉之急。

    建安十二年,郭嘉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易州,年僅三十八歲。

    曹操悲痛欲絕,親臨其喪,痛哭流涕︰“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曹操對郭嘉的感情,不僅僅是主公對謀士的賞識,更是一種知己間的惺惺相惜。

    郭嘉跟隨曹操多年,為他出謀劃策,屢立奇功,兩人在無數次的戰役中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情誼。

    此後,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後,也曾仰天長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在曹操心中,郭嘉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他成就大業的重要支柱。

    如果郭嘉還在,以他的智謀和遠見,或許能夠幫助曹操避免赤壁之戰的慘敗,改寫三國的歷史。

    郭嘉一生,雖短暫如流星劃過夜空,卻以其卓越的智謀、非凡的洞察力和果敢的決斷力,在三國亂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宛如曹操的智囊核心,在關鍵時刻總能撥開迷霧,為曹操指明方向。

    他的謀略不僅助力曹操統一北方,更影響了三國歷史的走向,成為後世敬仰的傳奇謀士。

    他的故事,激勵著後人在面對困境時,要保持冷靜,運用智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136章 郭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136章 郭嘉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