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106章 班固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106章 班固

    西漢末年,戰火紛飛,生靈涂炭。班氏一族在亂世中輾轉遷徙,憑借著對知識的尊崇和對文化的傳承,在扶風安陵扎下根來,逐漸成為當地頗具聲望的史學世家。

    時光悠悠,歲月的車輪緩緩駛入建武八年,關中平原被一片肅殺的冬日氛圍所籠罩。

    凜冽的寒風裹挾著黃土,如猛獸般撲向扶風安陵的班氏府邸,雕花的窗欞在狂風中瑟瑟發抖。

    就在這冰天雪地之時,一聲清亮的啼哭穿透了冰冷的空氣,打破了府邸的寧靜。

    班固,這位注定要在史學長河中掀起驚濤駭浪的人物,誕生在了這個充滿史學底蘊的家庭。

    彼時,班彪正在書房中秉燭夜讀,研讀著前人留下的史稿。

    听到喜訊的那一刻,他手中的竹簡“啪”地滑落,快步走出書房,衣袂在寒風中獵獵作響。

    他趕到產房,輕輕撩起衣袍,在床邊站定,凝視著襁褓中粉嘟嘟的兒子,深邃的眼眸中滿是期許,嘴角不自覺地上揚,胡須也隨著笑聲微微顫動。

    作為一名在史學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班彪在撰寫《史記後傳》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梳理歷史脈絡的重要性與艱難。

    他深知,班家數代人對史學的執著,或許將在這個孩子身上迎來新的轉機,綻放新的光芒。

    幼年的班固,仿佛一顆破土而出的春筍,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聰慧。

    剛滿9歲,當別的孩子還在街頭巷尾嬉笑玩耍時,他便能熟練吟誦詩賦,提筆寫作文章。

    在灑滿陽光的庭院中,班固常常坐在案前,小臉認真,手中毛筆雖略顯稚嫩,卻能在竹簡上寫下靈動的文字,透著與年齡不符的成熟。

    他的詩作在當地文人雅士間傳閱,逐漸在扶風一帶小有名氣。

    建武二十年,13歲的班固已經嶄露頭角。

    這一年,王充雲游路過扶風,街頭巷尾都在傳頌班家幼子的才名。

    王充懷著好奇與期待,穿過熙熙攘攘的集市,叩響了班家的大門。

    見到班固的那一刻,王充眼中閃過驚喜,他快步上前,用寬厚的手掌拍著班固的脊背,轉頭對班彪說道︰“此兒才思敏捷,對史學見解獨到,必記漢事!”

    這句預言,如同一顆種子,在班固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史學的夢想,在未來的歲月里生根發芽。

    在父親的悉心教導與燻陶下,班固對史學的熱愛愈發熾熱。

    建武二十三年,16歲的班固告別家鄉,踏上前往洛陽太學求學的征程。

    洛陽,這座繁華的都城,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

    巍峨的城門下,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太學,作為當時的學術聖地,朱門高聳,氣勢恢宏。

    班固踏入太學的那一刻,就被這里濃厚的學術氛圍所感染。

    寬敞的講堂里,老師在講台上侃侃而談,學子們圍坐四周,認真聆听。

    藏書閣中,典籍如山,散發著墨香。班固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廣泛涉獵各種書籍。

    無論是儒家經典中對道德倫理的闡述,道家學說中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還是墨、名、法、陰陽、農、雜、縱橫九流十家的著作,他都深入研究。

    在太學的日子里,班固學無常師,不拘泥于個別章句的解讀,而是注重闡發大義。

    他常常與同窗們圍坐在太學的庭院中,激烈地探討學術問題。

    春日,繁花似錦,他們的爭論聲在花香中回蕩;冬日,雪花紛飛,他們的熱情融化了寒冷。

    在一次關于歷史興衰的討論中,一位同窗認為朝代更替是天命所致,班固卻站起身來,慷慨陳詞︰“歷史的變遷,固然有天命的因素,但更離不開人為的努力。前漢的興衰,便是最好的例證。漢初,高祖劉邦廣納賢才,輕徭薄賦,才奠定了漢朝的基業;而後期,統治者日益驕奢,導致民不聊生,最終走向衰落。”

    他的觀點新穎,論據充分,讓在場的同窗們紛紛點頭稱贊。

    他性情寬和,從不因自己才學出眾而驕傲自滿,總是耐心傾听他人的觀點,汲取他人的長處,因此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

    建武三十年,命運的陰霾突然籠罩。

    班彪突然染病,藥石無靈,溘然長逝。

    正在太學求學的班固,听聞噩耗,猶如五雷轟頂,手中的書卷滑落在地。

    他顧不上收拾行囊,星夜兼程趕回扶風奔喪。

    靈堂內,白色的帷幔隨風飄動,班固跪在父親的靈前,淚水浸濕了衣衫。

    守孝期間,班固在整理父親的遺稿《史記後傳》時,發現這部書稿雖有一定價值,但內容過于簡略,許多歷史事件的記載不夠詳實,人物刻畫也不夠豐滿。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他決定在父親的基礎上,編撰一部更加完整、系統的漢代史書,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

    然而,在當時,私自撰寫國史是重罪,班固的舉動很快被人告發。

    官兵如狼似虎地闖入班家,手持利刃,將班固逮捕入獄,書稿也被查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昏暗的牢房里,班固蜷縮在角落,心中充滿了絕望。

    潮濕的地面散發著陣陣腐臭,老鼠在角落里竄來竄去。

    弟弟班超得知消息後,心急如焚。

    他深知哥哥的志向和才華,絕不能眼睜睜看著哥哥蒙冤。

    班超四處奔走,多方打听,拜訪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最終決定上書漢明帝,詳細說明了班固著書的意圖,為哥哥辯白。

    漢明帝審閱了班固的部分書稿後,被他深厚的史學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折服。

    明帝坐在龍椅上,手中拿著書稿,連連點頭︰“此人文筆不凡,對歷史的見解深刻,實乃不可多得的人才。”

    明帝不僅釋放了班固,還任命他為蘭台令史,讓他與其他史官共同編撰《世祖本紀》。

    班固深知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他倍加珍惜。

    每天,當第一縷陽光灑進蘭台,班固就已來到這里,打開厚重的典籍,查閱資料。

    他仔細地翻閱著每一頁竹簡,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遇到疑問,便四處請教。

    蘭台的老吏們被他的好學精神所打動,紛紛為他提供幫助。

    夜晚,當別人都已入睡,他還在燭光下奮筆疾書,思考著如何將歷史事件準確地呈現出來。

    燭火搖曳,他的身影在牆壁上忽明忽暗。

    憑借著扎實的學識和嚴謹的態度,班固很快便撰成《世祖本紀》,並因出色的表現升為郎,典校秘書。

    隨著對洛陽的深入了解,班固發現,關中許多前漢遺老仍對西都長安念念不忘,盼望朝廷遷回長安。

    這些遺老們常常聚在長安會館,感嘆長安的繁華,抱怨洛陽的簡陋。

    為了平息遷都之論,班固仿效前漢司馬相如、東方朔,精心構思,寫下了《兩都賦》。

    在賦中,他以華麗的辭藻、嚴謹的結構,盛贊洛陽建制的完美,從歷史的角度,警示眾人不要重蹈前漢荒淫、奢侈的覆轍。

    開篇描寫洛陽時,他寫道︰“建金城其萬雉,呀周池而成淵。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這篇賦呈上後,得到了明帝的高度贊賞,在朝堂上下引起了轟動。

    大臣們紛紛傳閱,稱贊班固的才華。

    班固也因此逐漸受到皇帝的信任,在京城聲名遠揚。

    永平九年,班固將自己撰寫的《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呈給明帝。

    明帝坐在龍椅上,認真審閱,不時點頭。

    審閱完畢後,明帝對他的工作十分滿意,同意讓他繼續撰寫《漢書》。

    此後的二十多年里,班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漢書》的編寫中。

    為了收集資料,他不辭辛勞,四處走訪。

    他穿梭在洛陽的大街小巷,與當地的老人交談,聆听他們講述先輩們的故事。

    在一個偏遠的村落,他遇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講述了自己年輕時經歷的一場戰爭,班固听得入神,詳細地記錄下來。

    他前往藏書閣,查閱大量的典籍和檔案,常常在昏暗的燈光下一待就是一整天。

    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他都反復斟酌,力求做到準確無誤。

    為了考證一個歷史事件的細節,他甚至會翻閱十幾本不同的典籍,直到找到確鑿的證據。

    漢章帝即位後,更加喜愛風雅文章。

    班固憑借出色的才華,更受賞識。

    他多次被邀請進入皇宮內室讀書,與皇帝一同探討學術問題。

    每當章帝外出巡狩,班固便會精心構思,寫好頌揚的賦獻上。

    在一次巡狩中,班固看到壯麗的山河,靈感迸發,寫下了一篇氣勢磅礡的賦。

    章帝讀後,龍顏大悅,對班固的才華贊不絕口。

    朝廷舉行重大會議,章帝也會命班固出面問難公卿大臣,公開辯論。

    在一次關于鹽鐵專賣的辯論中,班固引經據典,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分析了鹽鐵專賣的利弊,讓在場的大臣們心服口服。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班固對自己的地位漸漸感到不滿。

    班家兩代人為東漢服務,而他卻僅僅擔任一個郎的職位。

    這種落差讓他內心郁悶,為了排解心中的不快,班固仿效東方朔的《答客難》、揚雄的《解嘲》,寫下了《賓戲賦》,聊以自慰。

    在賦中,他抒發了自己的感慨,表達了對命運的無奈︰“主人爾而笑曰︰‘若賓之言,所謂見世利之華,暗道德之實,守奧之熒燭,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曩者王涂蕪穢,周失其御。侯伯方軌,戰國橫騖。于是七雄闞,分裂諸夏,龍戰虎爭。游說之徒,風颮電激,並起而救之。其余飛景附,煜其間者,蓋不可勝載。當此之時,搦朽摩鈍,鉛刀皆能一斷。是故魯連飛一矢而蹶千金,虞卿以顧眄而捐相印也。夫啾發投曲,感耳之聲,合之律度,淫蛙而不可听者,非韶夏之樂也;因勢合變,偶時之會,風移俗易,乖忤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建初三年,班固升任玄武司馬。建初四年,漢章帝召集宗室諸王和當時有名的儒者在白虎觀舉行大會,討論儒家經典的理論異同。

    班固奉詔出席,並以史官兼任記錄。

    會議期間,學者們各抒己見,爭論激烈。

    有的學者認為經典的解釋應該遵循傳統,有的學者則主張創新。

    班固全神貫注地記錄著每一個觀點,認真分析其中的異同。

    會後,他奉命把討論結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論》。

    這部著作具有代表漢朝統治意志的法典性意義,也進一步彰顯了班固的才華,讓他在學術界的地位更加穩固。

    建初七年,《漢書》基本完成。

    這部耗費了班固二十多年心血的史學巨著,共一百篇,記錄了西漢一代的歷史,首創紀傳體斷代史體例,對後世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就在班固沉浸在完成著作的喜悅中時,他的命運卻發生了轉折。

    章和二年,漢章帝駕崩,年僅十歲的漢和帝即位,竇太後臨朝,竇憲掌控大權。

    竇憲專橫跋扈,在刺殺劉暢後,為了贖罪,請求率軍北征匈奴。

    班固得知消息後,認為這是一個通過邊境立功獲取功名的機會。

    他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更大的抱負,于是決定投附竇憲。

    永元元年,班固隨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北匈奴,擔任中護軍,參議軍務。

    軍隊浩浩蕩蕩地前行,一路上,黃沙漫天,寒風刺骨。

    班固騎著戰馬,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萬千。

    經過漫長的行軍,東漢軍隊與匈奴展開激烈戰斗,喊殺聲震天動地。

    最終,東漢軍隊大勝匈奴。

    竇憲、耿秉等北出邊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

    竇憲命班固刻石記功,班固揮筆寫下了著名的《封燕然山銘》︰“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咴L溴闐庳 亟紓 饃袂鸛飩 海 醯墼剄庹褳蚴潰 br />
    此後,班固又奉命迎接北匈奴使者,但因匈奴內亂,局勢復雜,未能完成任務。

    永元四年,竇憲在政治斗爭中失敗自殺,班固受到牽連,被免官、被捕。

    在獄中,班固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獄卒們對他拳腳相加,逼他交代與竇憲的關系。

    但班固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不輕易屈服。

    他心中仍惦記著自己的史學著作,渴望有一天能重見天日,繼續為史學事業貢獻力量。

    然而,命運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最終,這位一代史學大家,含冤死在了獄中,時年61歲。

    班固雖然離開了人世,但他留下的《漢書》,卻成為了中國史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他用一生的時間,詮釋了對史學的執著和熱愛。

    他的蘭台筆魂,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激勵著後人不斷探索和追求真理,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史學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

    在後世,無數史學家翻閱《漢書》,追思班固的功績,他的故事,也在歲月的流轉中,被人們傳頌不衰。

    從官方的史學典籍,到民間的說書人故事,班固的形象愈發鮮活,成為了追求學術真理、堅守文化傳承的象征。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106章 班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106章 班固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