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92章 漢武帝劉徹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92章 漢武帝劉徹

    在華夏歷史的漫漫長卷中,漢武帝劉徹的時代如同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巨作,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他承繼“文景之治”的繁榮根基,以雄才大略和非凡氣魄,將西漢王朝推向了巔峰,其一生的傳奇經歷,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公元前156年,劉徹誕生于長安未央宮,他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

    自幼,劉徹便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聰慧與早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尤其痴迷于治國理政、軍事謀略的故事。

    景帝對這個兒子寵愛有加,常將他帶在身邊,悉心教導。

    在劉徹四歲時,被封為膠東王。

    一日,館陶長公主劉嫖將他抱在膝上,笑問︰“徹兒,你想不想娶媳婦呀?”

    劉徹眨著靈動的眼楮,奶聲奶氣地回答︰“想。”

    劉嫖指著身邊眾多宮女,一一詢問,劉徹皆搖頭。

    最後,劉嫖指向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道︰“那阿嬌好不好?”

    劉徹眼中放光,興奮地說︰“若能娶到阿嬌姐姐,我定要造一座金屋把她藏起來。”

    這便是“金屋藏嬌”典故的由來,劉徹的聰慧與早熟可見一斑,這番童言無忌的話語,不僅博得了長公主的歡心,也為日後他登上皇位埋下了伏筆。

    彼時,漢景帝已立栗姬之子劉榮為太子。

    然而,栗姬心胸狹隘,拒絕了長公主劉嫖的聯姻請求,使得劉嫖懷恨在心。

    她轉而與劉徹的母親王夫人結盟,在景帝面前不斷稱贊劉徹的聰慧,詆毀栗姬和劉榮。

    景帝本就對栗姬的善妒有所不滿,加上長公主的不斷進言,心中漸漸有了易儲的想法。

    公元前150年,景帝終于下定決心,廢黜劉榮太子之位,改立劉徹為太子。

    從膠東王到太子,這一身份的巨大轉變,讓年僅7歲的劉徹肩負起了國家未來的重任。

    他深知自己的命運已與大漢王朝緊密相連,自此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廣讀經史子集,研習治國方略,為日後登基治國積累知識與智慧。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16歲的劉徹登上皇位,史稱漢武帝。

    初登大寶,他便展現出了與年齡不相符的果敢與抱負。

    然而,朝堂局勢錯綜復雜,太皇太後竇氏秉持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在朝中勢力龐大,對漢武帝的施政多有掣肘。

    漢武帝渴望大展宏圖,推行新政,他任用竇嬰為丞相,田為太尉,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積極準備改革。

    他們計劃設立明堂,彰顯天子權威;推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勢力;尊崇儒術,以儒家思想統一國家意識形態。

    但這些舉措觸犯了竇氏及保守派的利益,竇氏大發雷霆,下令廢除新政,將趙綰、王臧下獄,竇嬰、田也被免職。

    漢武帝的首次改革嘗試,就這樣在竇氏的強勢干預下失敗了,他不得不暫時隱忍,等待時機。

    公元前135年,竇太後病逝,漢武帝終于擺脫了束縛,得以全面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他重新啟用田為丞相,廣納賢才,董仲舒、公孫弘、主父偃等一批有識之士紛紛進入朝堂,為他出謀劃策。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確立為官方正統思想,設立太學,培養人才,以統一國民思想,加強中央集權。

    同時,他大力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子弟也可在王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原王國管轄,而歸中央直接統轄。

    這一舉措巧妙地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讓國家的政治局面更加穩定。

    在漢朝的北方,匈奴一直是巨大的威脅。

    他們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騎兵機動性極強,時常侵擾漢朝邊境,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

    漢武帝深知,若不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漢朝便永無寧日。

    于是,他毅然決定改變以往的和親政策,主動出擊,以武力𥕜衛國家的尊嚴和百姓的安寧。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策劃了馬邑之圍。

    他派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韓安國五位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在馬邑設下埋伏,企圖一舉殲滅匈奴主力。

    然而,消息不慎走漏,匈奴單于中途退兵,漢軍無功而返。

    此次行動雖未成功,但拉開了漢朝與匈奴大規模戰爭的序幕。

    此後,漢武帝啟用衛青、霍去病等杰出將領,展開了一系列對匈戰爭。

    衛青出身低微,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逐漸嶄露頭角。

    公元前129年,他被任命為車騎將軍,首次出征匈奴,便直搗龍城,取得了自漢朝開國以來對匈奴作戰的首次勝利,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漢軍的士氣。

    公元前127年,匈奴進犯上谷、漁陽。衛青率軍出征,采用迂回戰術,避開匈奴正面主力,從側翼突襲,一舉收復河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漢武帝在此設立朔方郡,並移民屯墾,加強了對邊境地區的控制。

    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他勇猛善戰,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

    公元前123年,年僅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隨衛青出擊匈奴。

    他率領八百騎兵,深入敵境數百里,斬殺匈奴兩千余人,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國、當戶等高級官員,還俘虜了單于的叔父,戰功卓著,被封為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一萬騎兵出擊匈奴。

    他從隴西出發,越過焉支山,深入匈奴境內千余里,與匈奴主力展開激戰,殲敵近九千人,繳獲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同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征,越過居延澤,經過小月氏,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殲敵三萬余人,俘虜匈奴王爺、相國、將軍等一百多人。

    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起了規模最大的一次對匈戰爭——漠北之戰。

    衛青和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分兩路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決戰。

    衛青率軍與匈奴單于主力相遇,經過激烈戰斗,突破了匈奴的防線,單于狼狽逃竄。

    霍去病則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與匈奴左賢王部遭遇,他率軍奮勇拼殺,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

    經此一戰,匈奴元氣大傷,遠遁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漢朝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決定性勝利,極大地拓展了漢朝的疆域,保障了北方邊境的長期安寧。

    在對匈戰爭取得重大勝利後,漢武帝將目光投向了西域。

    西域諸國位于絲綢之路的關鍵位置,不僅物產豐富,而且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共同對抗匈奴,同時拓展漢朝的影響力,漢武帝決定派遣使者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使者,率領一百多人的使團,從長安出發,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他們穿越茫茫沙漠,翻過崇山峻嶺,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大月氏。

    然而,此時的大月氏已經在新的土地上安居樂業,無意再與匈奴開戰。

    張騫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未能達成聯合的目的,只好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不幸被匈奴俘虜,被扣押了十年之久。

    但他始終不忘初心,尋找機會逃脫,最終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

    雖然第一次出使西域未能實現聯合大月氏的目標,但張騫帶回了豐富的西域情報,讓漢武帝對西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這次的目的是聯絡烏孫,共同對抗匈奴。

    張騫率領三百多人的使團,帶著大量的金銀財寶、絲綢等物資,浩浩蕩蕩地前往烏孫。

    到達烏孫後,張騫向烏孫國王說明了來意,並贈送了豐厚的禮物。

    雖然烏孫最終沒有答應與漢朝聯合攻打匈奴,但雙方建立了友好的關系。

    此後,張騫又派副使分別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國,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隨著漢朝與西域聯系的日益密切,絲綢之路逐漸形成。

    這條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貿易通道,成為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漢朝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域和歐洲,而西域的良馬、葡萄、石榴、核桃等特產也傳入了中原地區。

    絲綢之路的繁榮,不僅促進了漢朝經濟的發展,也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內涵,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漢武帝的統治後期,國家雖然繁榮昌盛,但長期的戰爭使得百姓負擔沉重,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同時,漢武帝本人也變得迷信方術,追求長生不老,宮廷中彌漫著一股神秘詭異的氛圍。

    公元前92年,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期間,看到一個男子帶劍闖入中龍華門,形跡可疑,便命人追捕。

    男子棄劍逃跑,侍衛們未能將其抓獲。

    漢武帝大怒,將掌管宮門出入的門候處死。

    此後,他總覺得有人要害他,心中充滿了疑慮和恐懼。

    這時,方士江充與太子劉據有仇隙,他見漢武帝年事已高,擔心漢武帝去世後劉據即位對自己不利,便想趁機陷害太子。

    江充指使胡巫檀何欺騙漢武帝說︰“皇宮中大有蠱氣,不除之,上疾終不差病不愈)。”

    漢武帝信以為真,便派江充負責調查巫蠱之事。

    江充帶領胡巫在皇宮中大肆搜查,掘地三尺,從後宮到太子宮,都被翻得亂七八糟。

    他們還預先埋下桐木人偶,作為詛咒漢武帝的證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太子劉據得知此事後,驚恐萬分,他知道自己被江充陷害,卻又無法向漢武帝辯解。

    在萬般無奈之下,劉據听從了老師石德的建議,決定起兵誅殺江充。

    他派人假冒漢武帝的使者,逮捕了江充,並將其斬首。

    江充的助手甦文僥幸逃脫,跑到甘泉宮向漢武帝告狀,說太子謀反。

    漢武帝起初並不相信,但在甦文等人的不斷挑撥下,他逐漸相信了太子謀反的謠言,于是派丞相劉屈麱i示腳選br />
    太子劉據與丞相的軍隊在長安城中展開了激烈的戰斗,雙方死傷數萬人。

    最終,太子兵敗,帶著兩個兒子逃離長安。

    漢武帝下令全國通緝太子,太子無處可逃,被迫自殺,他的兩個兒子也一同遇害。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這場悲劇讓漢武帝失去了心愛的太子和孫子,也給西漢王朝帶來了巨大的創傷。

    事後,漢武帝逐漸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被江充等人蒙蔽,太子是無辜的。

    他痛心疾首,下令將江充滅族,甦文則被燒死在橫橋上。

    為了寄托對太子的思念,漢武帝在湖縣修建了思子宮和歸來望思之台。

    “巫蠱之禍”成為了漢武帝晚年心中永遠的傷痛,也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統治,調整政策。

    “巫蠱之禍”後,漢武帝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和國家面臨的危機。

    長期的戰爭使得百姓生活困苦,經濟衰退,社會矛盾尖銳。

    為了挽回民心,恢復國家的元氣,漢武帝決定痛改前非,調整政策。

    公元前89年,漢武帝頒布了《輪台罪己詔》,在詔書中,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多年來的政策失誤,尤其是對匈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沉重負擔。

    他表示︰“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他宣布停止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將國家的重心重新轉移到恢復經濟和休養生息上來。

    此後,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經濟。

    他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徭役,鼓勵農業生產,推廣代田法等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了糧食產量。

    同時,他還加強對工商業的管理,抑制富商大賈的兼並行為,穩定物價。

    在政治上,他選拔賢能之士,整頓吏治,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嚴懲貪污腐敗,使政治風氣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在漢武帝的努力下,國家逐漸恢復了生機,百姓生活也逐漸安定下來。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五柞宮駕崩,享年70歲。

    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以雄才大略和非凡氣魄,開創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時代,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他的文治武功,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名字,也永遠銘刻在了華夏歷史的長河之中,成為了後世敬仰的一代雄主。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92章 漢武帝劉徹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92章 漢武帝劉徹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