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64章 白起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64章 白起

    戰國,一個戰火紛飛、群雄逐鹿的時代。

    周王室衰微,諸侯割據,各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霸權,紛爭不斷。

    在這片動蕩不安的土地上,秦國,這個位于西陲的諸侯國,正悄然崛起,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

    秦昭襄王當政之時,秦國的邑,一個嬰孩呱呱墜地,他,就是日後名震天下的白起。

    白起自幼生長在尚武的秦國,周圍的環境滿是戰爭的痕跡與榮耀的傳說。

    邑的大街小巷,時常能看到身披鎧甲、手持利刃的秦軍士兵往來穿梭,他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與驕傲,那是勝利者的姿態。

    村中的老人們,圍坐在古槐樹下,搖著蒲扇,緩緩講述著秦軍先輩們奮勇殺敵、開疆拓土的故事。

    那些金戈鐵馬、熱血拼搏的場景,如同電影般在白起幼小的心靈中不斷放映,一顆向往戰場、渴望建功立業的種子,就此種下,並隨著他的成長,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年少的白起,體魄強健,與同齡人相比,他有著超乎尋常的力氣和敏捷。

    他對劍術和兵法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仿佛那是他與生俱來的天賦。

    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照亮邑,他便已在自家的庭院中揮舞著自制的木劍,一招一式,虎虎生風。

    汗水順著他的額頭滑落,濕透了他的衣衫,但他卻渾然不覺,眼中只有手中的劍和心中的那份執著。

    他的劍法起初略顯稚嫩,但隨著日復一日的練習,逐漸變得嫻熟起來,每一次揮劍,都帶著凌厲的氣勢。

    農閑時,白起還會拉著伙伴們,在村外的空地上排兵布陣。

    他們用石頭和樹枝模擬戰場,白起則充當將領,指揮著“軍隊”沖鋒陷陣。

    他站在高處,大聲呼喊著口令,時而命令“左翼進攻”,時而又指示“右翼迂回包抄”,小伙伴們對他的指揮才能佩服不已,紛紛按照他的指令行動。

    在這樣的游戲中,白起初步展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天賦和對戰爭獨特的理解。

    他能根據地形的變化,靈活調整戰術,還能觀察“敵人”的動向,及時做出應對,仿佛他天生就是為戰爭而生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白起不滿足于僅僅在鄉間的模擬戰斗中施展才能,他的目光望向了遠方,那片真正的戰場,才是他渴望馳騁的天地。

    他渴望用自己的力量,為秦國的霸業添磚加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終于,一次偶然的機會,白起听聞秦軍在邊境與魏國交戰,他沒有絲毫猶豫,告別了父母,帶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前往戰場的征程。

    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滿了期待和興奮,仿佛看到了自己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建功立業的場景。

    初入軍營的白起,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自卑或沮喪。

    相反,他憑借著出色的武藝和對戰場局勢敏銳的洞察力,很快便在眾多士兵中嶄露頭角。

    在日常的訓練中,他總是最刻苦的那一個,無論是負重長跑、劍術對練還是戰術演練,他都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

    他的努力和表現,被長官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在一場與魏軍的遭遇戰中,秦軍陷入了困境。

    魏軍憑借著堅固的防線和精良的裝備,讓秦軍久攻不下。

    戰場上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秦軍士兵們的士氣逐漸低落,有些人甚至開始產生了退縮的念頭。

    白起看著戰場上的局勢,心中暗暗思索。

    他發現魏軍的側翼防守較為薄弱,那里的士兵數量相對較少,且防守陣型略顯松散。

    于是,他向長官建議,帶領一支敢死隊,從側翼突襲魏軍。

    長官看著眼前這個年輕的士兵,眼中閃過一絲懷疑,畢竟白起太過年輕,而且這是一個極其冒險的計劃,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但在局勢危急之下,長官還是決定冒險一試,同意了他的請求。

    白起得到長官的許可後,立刻挑選了一批同樣勇敢無畏的士兵,組成了敢死隊。

    他站在隊伍前,大聲說道︰“兄弟們,我們秦國的榮耀就在此刻!敵人的側翼有破綻,只要我們沖進去,打亂他們的陣腳,主力部隊就能趁機進攻。跟我沖!”

    士兵們被他的話所鼓舞,紛紛握緊手中的武器,眼中燃燒著斗志。

    白起一馬當先,揮舞著長劍,沖向魏軍的側翼。

    他的身影在硝煙中穿梭,如同一道黑色的閃電,速度極快,讓魏軍士兵來不及做出反應。

    士兵們緊緊跟隨在他身後,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無畏。

    在白起的帶領下,敢死隊成功突破了魏軍的側翼防線。

    他們在敵軍中左沖右突,打亂了魏軍的陣腳。

    魏軍士兵們驚慌失措,紛紛四處逃竄。

    秦軍主力趁機發起進攻,喊殺聲震耳欲聾。

    在秦軍的猛烈攻擊下,魏軍大敗,紛紛投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場戰斗的勝利,讓白起在軍營中聲名鵲起,他的名字傳到了秦軍高級將領的耳中。

    將領們對這個年輕士兵的勇敢和智慧贊嘆不已,也為他日後的軍事生涯開啟了一扇大門。

    公元前294年,白起迎來了他軍事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他被任命為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

    這是白起第一次獨立指揮大規模戰役,他深知此次任務的艱巨,但心中的斗志卻熊熊燃燒。

    他明白,這是秦國對他的信任,也是他證明自己的機會。

    白起深知韓國軍隊憑借著新城的堅固城牆,必定會堅守不出。

    他並沒有急于進攻,而是先對新城周邊的地形進行了詳細的勘察。

    他帶領著幾個親信,騎著快馬,繞著新城轉了一圈又一圈,仔細觀察著每一處地形的特點和變化。

    他發現新城附近有一條河流,河水清澈,水流湍急。

    若能截斷河流,使河水改道,便能淹沒新城的部分城牆,削弱敵軍的防御。

    于是,白起下令士兵們日夜施工,築起堤壩,截斷河流。

    士兵們分成幾個小組,有的負責搬運石塊,有的負責挖掘泥土,大家齊心協力,干勁十足。

    在炎炎烈日下,士兵們的汗水不停地流淌,但他們沒有一個人喊累。

    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堤壩終于建成,河水被成功截斷,改道流向新城。

    當河水逐漸淹沒新城城牆時,城內的韓國軍隊大亂。

    士兵們驚慌失措,四處奔走,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白起趁機發起總攻,秦軍如潮水般涌入城中。

    他們吶喊著,揮舞著武器,沖向敵人。

    韓國軍隊在慌亂中組織抵抗,但已經無法抵擋秦軍的進攻。

    白起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他的身影在戰場上格外顯眼。

    他揮舞著長劍,左劈右砍,所到之處,敵人紛紛倒下。

    在他的帶領下,秦軍士氣大振,奮勇殺敵。

    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秦軍成功攻克了新城。

    這一戰,白起初露鋒芒,展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對戰爭局勢的精準把控。

    他的名字傳遍了秦國,秦國上下對他刮目相看。

    秦昭襄王對他的表現十分滿意,賞賜了他許多金銀財寶和土地。

    但白起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他知道,這只是他軍事生涯的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

    公元前293年,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闕地區集結,企圖阻止秦國東進。

    伊闕,地勢險要,是秦國東進的必經之路。

    韓、魏聯軍憑借著伊闕的天險,修築了堅固的防線,準備與秦軍決一死戰。

    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主將,前往迎戰。

    這是一場硬仗,韓、魏聯軍人數眾多,且裝備精良,而秦軍則面臨著長途跋涉、兵力相對較少的困境。

    但白起沒有絲毫畏懼,他深知此次任務的重要性,這不僅關系到秦國的東進戰略,也關系到他自己的聲譽和前途。

    白起到達伊闕後,並沒有急于進攻,而是先對敵軍的兵力部署和作戰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偵察。

    他派出了許多偵察兵,深入敵軍後方,收集情報。

    經過幾天的偵察,他發現韓、魏聯軍雖人數眾多,但兩國軍隊貌合神離,各懷鬼胎。

    韓國軍隊希望魏國軍隊先與秦軍交戰,消耗秦軍的實力,而魏國軍隊則認為韓國軍隊應該打頭陣,自己則想保存實力。

    兩國軍隊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這為白起提供了可乘之機。

    白起決定利用敵軍的這一弱點,采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術。

    他先派出少量兵力,佯裝進攻韓軍,吸引韓軍的注意力。

    這支部隊打著秦軍的大旗,在韓軍陣前耀武揚威,不斷挑釁。

    韓軍見狀,以為秦軍主力進攻,急忙調兵遣將,加強防御。

    他們將大量的兵力集中在正面防線,準備迎擊秦軍。

    此時,白起卻率領秦軍主力,悄悄地繞到魏軍背後,發起突然襲擊。

    魏軍毫無防備,當他們看到秦軍如從天而降般出現在自己身後時,頓時陷入混亂。

    士兵們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白起指揮秦軍,對魏軍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秦軍士兵們吶喊著,沖向魏軍,他們的武器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讓人膽寒。

    魏軍在秦軍的攻擊下,節節敗退,很快便被秦軍分割包圍。

    韓軍見魏軍被攻擊,想要救援,但為時已晚。

    他們被秦軍的佯攻部隊牽制住,無法脫身。

    而且,由于韓、魏聯軍之間缺乏配合,韓軍並不知道魏軍的具體情況,也不敢貿然行動。

    此時,白起已經將魏軍消滅得差不多了,他又率領秦軍主力,轉而進攻韓軍。

    韓軍面對秦軍的兩面夾擊,士氣低落,很快便被秦軍擊敗。

    這場戰役持續了數日,戰場上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

    白起身先士卒,沖鋒在前,他的指揮如臂使指,秦軍緊密配合,如同一台精密的戰爭機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最終,韓、魏聯軍大敗,秦軍斬殺敵軍二十四萬人,俘虜了魏國主將公孫喜,還奪取了五座城池。

    伊闕之戰的勝利,讓白起威名遠揚,各國听聞白起之名,無不膽寒。

    這場戰役也極大地削弱了韓、魏兩國的實力,為秦國東進掃清了障礙。

    白起因戰功卓著,被晉升為國尉,成為秦國軍事集團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名字,也從此成為了秦國軍隊的象征,激勵著無數秦軍士兵為秦國的霸業奮勇拼搏。

    巔峰之公元前262年,秦國與趙國為了爭奪上黨地區,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長平之戰,這也是白起軍事生涯中最為輝煌,同時也是最具爭議的一場戰役。

    上黨地區,地勢險要,土地肥沃,是連接秦、趙、韓三國的戰略要地。

    秦國早就對這里垂涎三尺,經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秦國逐漸佔據了上黨的大部分地區。

    趙國自然不甘示弱,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抵御秦軍的進攻。

    廉頗深知秦軍強大,采取了堅壁清野、固守不戰的策略。

    他命令趙軍在長平修築了堅固的防線,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將秦軍擋在防線之外。

    秦軍多次挑戰,趙軍都堅守不出,雙方在長平對峙了三年之久。

    秦軍遠道而來,糧草供應困難,時間一長,士氣逐漸低落。

    秦昭襄王為此憂心忡忡,他與丞相範雎商議,決定使用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只怕趙括。

    趙王果然中計,他不顧藺相如等大臣的反對,任命趙括為大將,取代廉頗。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他熟讀兵書,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但卻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

    白起得知趙括接替廉頗後,心中暗自欣喜,他深知趙括的弱點,決定將計就計,誘敵深入。

    白起先佯裝敗退,命令秦軍士兵丟棄營帳、武器,做出一副狼狽逃竄的樣子。

    趙括以為秦軍不堪一擊,于是率領趙軍主力,傾巢而出,追擊秦軍。

    他騎著高頭大馬,走在隊伍的前面,意氣風發,仿佛勝利已經在握。

    白起則暗中布置了兩支奇兵,一支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一支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趙軍被秦軍包圍後,才發現陷入了絕境。

    趙括多次組織突圍,但都被秦軍擊退。

    此時,趙軍糧草斷絕,士兵們饑寒交迫,士氣低落。

    他們只能靠啃食樹皮、草根來維持生命,許多士兵因為饑餓和寒冷而倒下。

    而秦軍則不斷增兵,將趙軍圍得水泄不通。

    白起站在高處,看著被包圍的趙軍,心中沒有絲毫憐憫。

    他知道,戰爭是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在這種情況下,趙軍堅守了四十多天,最終趙括在突圍中被秦軍射死。

    趙括一死,趙軍群龍無首,四十萬趙軍士兵向秦軍投降。

    面對四十萬趙軍降卒,白起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這些降卒是一個巨大的隱患,秦國無法妥善安置他們,放他們回去,又會成為秦國日後的威脅。

    而且,這些降卒數量太多,一旦發生嘩變,後果不堪設想。

    經過一番痛苦的抉擇,白起最終下令,將四十萬趙軍降卒全部坑殺。

    這一決定震驚了天下,白起也因此背上了“殺神”的惡名。

    但從軍事角度來看,長平之戰的勝利,徹底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使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

    趙國的青壯年男子幾乎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殆盡,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和恐慌之中。

    而秦國則通過這場戰爭,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戰國七雄中的霸主地位,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平之戰後,白起的威名達到了巔峰,他成為了秦國的戰神,深受秦國百姓的敬仰和士兵的愛戴。

    他的畫像被掛在秦國的軍營中,成為士兵們崇拜的偶像。

    每當秦軍出征,士兵們都會高呼白起的名字,士氣大振。

    然而,他的輝煌也引來了一些人的嫉妒和猜忌,其中就包括秦國丞相範雎。

    範雎是秦國的丞相,他憑借著自己的智謀和口才,得到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和重用。

    但他心胸狹隘,嫉妒心強,擔心白起的功勞太大,會威脅到自己在秦國的地位。

    于是,他在秦昭襄王面前進讒言,說白起不听指揮,有謀反之心。

    他開始逐漸疏遠白起,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秦昭襄王听信了範雎的話,對白起產生了懷疑。

    此時,趙國向秦國求和,秦昭襄王決定接受趙國的求和,命令白起撤兵。白起對此十分不滿,他認為此時正是消滅趙國的最佳時機,一旦撤兵,趙國必將重新崛起,日後必定會成為秦國的大患。他向秦昭襄王上書,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希望秦昭襄王能夠改變主意。但秦昭襄王心意已決,沒有采納白起的建議。君命難違,白起只好無奈地撤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不久之後,秦昭襄王又後悔了,他決定再次攻打趙國。他命令白起為將,但白起卻稱病不出。原來,白起認為此時趙國已經有了防備,而且各國也可能會聯合起來救援趙國,此時攻打趙國,勝算不大。秦昭襄王見白起不肯出兵,十分惱怒,他多次派人催促白起,但白起始終拒絕。他對使者說︰“我知道這次出征很難取勝,我不能拿著士兵們的生命去冒險。”

    秦昭襄王一氣之下,免去了白起的官職,將他貶為士兵,並命他立刻離開咸陽。白起帶著傷病,拖著沉重的步伐,離開了他曾經為之奮斗的都城。他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憤,他為秦國征戰一生,立下了赫赫戰功,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當他走到杜郵時,秦昭襄王又派人送來寶劍,令他自殺。白起接過寶劍,仰天長嘆︰“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他想起自己一生征戰,為秦國立下了無數戰功,從一個普通的士兵,一步步成為秦國的戰神。他南征北戰,殺敵無數,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卻因為小人的讒言,被秦王賜死。他的心中滿是悲涼,兩行熱淚從他的眼中滑落。

    最終,白起揮劍自刎,一代戰神,就此落幕。他的死,讓秦國的百姓感到悲痛和惋惜,他們紛紛為白起鳴不平。但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離去而停止轉動,白起雖然死了,但他的軍事成就和他在戰國歷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記,卻永遠無法被磨滅。他的故事,成為了人們口中傳頌的傳奇,激勵著後人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艱難。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64章 白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64章 白起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