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60章 張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60章 張儀

    戰國亂世,風雲激蕩,各國紛爭不斷,百姓生靈涂炭。

    在魏國的一個小城邑,張儀呱呱墜地,出生于一個已然沒落的貴族家庭。

    往昔的榮華富貴已如過眼雲煙,只留下破舊的庭院和些許古籍,見證著家族曾經的輝煌。

    但張儀的父母皆是識大體、有遠見之人,即便日子過得清苦,他們也從未想過讓孩子放棄讀書,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能讓張儀重振家族聲威。

    年少的張儀,生得眉清目秀,眼眸中透著靈動與聰慧。

    他對周圍發生的一切充滿好奇,尤其喜歡听長輩們講述各國的戰事和政治風雲。

    每當集市上有旅人談及天下大事,他總會擠在人群中,听得津津有味,小小的腦袋里滿是對這個動蕩世界的疑問與思考。

    家中的古籍,是他最珍貴的寶藏,他常常手不釋卷,在泛黃的竹簡間探尋著前人的智慧,對各國局勢和政治謀略的興趣也愈發濃厚。

    听聞楚國的鬼谷子隱居山林,卻學識淵博,精通縱橫之術,門下弟子眾多,且個個在各國施展抱負。

    張儀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他渴望能拜入鬼谷門下,學習那高深莫測的謀略之術,為自己的未來尋得一條出路。

    于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他告別了父母,懷揣著夢想與憧憬,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求師之路。

    一路上,他風餐露宿,翻山越嶺,遇到過強盜,也遭遇過惡劣的天氣,但心中的信念從未動搖。

    終于,他來到了鬼谷山下,見到了那令他敬仰已久的鬼谷子。

    在鬼谷門下,張儀與甦秦成為同窗。鬼谷子的授課方式別具一格,他從不照本宣科,而是常常以天下局勢為背景,拋出一個個難題,讓弟子們各抒己見,展開激烈的辯論。

    課堂上,張儀總是思維敏捷,言辭犀利,仿佛一把利劍,能直擊問題的要害。有一次,鬼谷子問︰“如今強國林立,小國如風中殘燭,隨時可能被吞並,若你為小國謀臣,當如何使國家自保?”

    眾人陷入沉思,片刻後,張儀起身,身姿挺拔,聲音洪亮︰“依我之見,當以利誘人。強國所求無非土地、財富與人口,小國可投其所好,獻上些許利益,暫時穩住強國。同時,積極分化強國聯盟,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使其相互猜忌。再合縱周邊小國,結成緊密聯盟,互通有無,協同作戰,形成犄角之勢。如此,方可在強國環伺下求得生存。”

    他的一番話,條理清晰,見解獨到,引得同學們紛紛側目,就連鬼谷子也微微點頭,眼中流露出一絲贊賞。

    時光荏苒,張儀在鬼谷學有所成,滿懷壯志地離開了師門,開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他首先回到魏國,期望能在自己的故土大展宏圖,向魏王進獻治國之策,幫助魏國重振雄風,恢復往日的輝煌。

    然而,魏國朝堂早已被舊貴族勢力牢牢把控,這些人因循守舊,沉迷于過去的榮耀,對張儀提出的新思想、新策略嗤之以鼻。

    他們認為張儀不過是一個出身沒落貴族的毛頭小子,毫無根基,竟敢口出狂言,妄圖改變祖宗留下來的規矩。

    張儀四處奔走,卻處處踫壁,他的滿腔熱情被一次次無情地澆滅,但他並未因此氣餒,心中的火焰反而燃燒得更加旺盛。

    他堅信,是金子總會發光,只要自己堅持不懈,總有一天能找到賞識自己的伯樂。

    于是,張儀離開魏國,轉而前往南方的楚國。

    楚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是戰國時期的大國之一,張儀希望能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抱負。

    憑借著出色的口才和淵博的學識,他順利地成為了楚國令尹昭陽的門客。

    在昭陽府中,張儀小心翼翼地侍奉著令尹,時刻尋找著表現自己的機會。

    他常常向昭陽分析天下局勢,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起初昭陽並未在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儀的才華逐漸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日,昭陽大宴賓客,為了彰顯自己的尊貴身份和財富,他命人取出楚國的國寶和氏璧,供眾人觀賞。

    那和氏璧溫潤潔白,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出璀璨的光芒,眾人無不驚嘆。

    宴罷,昭陽卻發現和氏璧不翼而飛,頓時大驚失色。

    府中上下亂作一團,昭陽更是怒不可遏,下令徹查此事。

    此時,有小人向昭陽進讒言,說張儀出身貧寒,卻又心高氣傲,極有可能是他偷走了和氏璧。

    昭陽本就對張儀心存疑慮,听到這番話後,更是深信不疑,當即命人將張儀抓來,嚴刑拷打,逼他交出和氏璧。

    張儀被打得遍體鱗傷,皮開肉綻,但他始終堅稱自己是無辜的,從未偷過和氏璧。

    他在心中吶喊︰“我張儀一心報國,卻遭此誣陷,天理何在?”

    然而,無論他如何辯解,昭陽都不為所動,一心認定他就是竊賊。

    最終,張儀被打得奄奄一息,扔出了令尹府。

    張儀的妻子看到丈夫這般慘狀,心疼得淚流滿面,她一邊為張儀擦拭傷口,一邊哭著說︰“你若不讀那勞什子書,不去追求什麼功名利祿,又怎會受此大難?我們平平淡淡地過日子不好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儀卻強忍著疼痛,對妻子張開嘴巴,問道︰“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妻子一愣,隨即破涕為笑︰“舌頭自然還在。”

    張儀長舒一口氣,臉上露出堅定的神色︰“只要舌頭在,我就還有機會。這世間,靠的就是這張嘴,靠的就是謀略與智慧。此仇不報,我誓不為人!”

    這次屈辱的經歷,如同一場噩夢,深深刺痛了張儀的心,但也讓他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唯有自身強大,掌握權勢,才能不被人隨意欺凌。

    他暗自發誓,一定要讓那些曾經看不起他、傷害過他的人付出代價。

    于是,張儀不顧身體的傷痛,整日閉門不出,潛心鑽研各國局勢,不斷完善自己的縱橫之術。

    他閱讀了大量的史書和兵書,分析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總結成敗得失,為自己的未來積蓄力量,等待著復仇與崛起的時機。

    此時,秦國在秦孝公和商鞅變法後,國力日益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具實力的國家之一。

    秦惠文王繼承王位後,雄心勃勃,渴望進一步拓展秦國的疆土,稱霸天下。

    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廣納賢才,吸引了眾多有志之士前往秦國。

    張儀听聞這個消息後,心中一動,他意識到,秦國或許就是他實現抱負的舞台。

    張儀來到秦國後,通過層層舉薦,終于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召見。

    在秦王面前,張儀侃侃而談,詳細闡述了自己的連橫之策。

    他說︰“如今六國合縱抗秦,看似聲勢浩大,實則各懷鬼胎。他們之間利益紛爭不斷,矛盾重重。秦國若能采取連橫之術,與各國分別結盟,分化瓦解他們的聯盟,必能各個擊破。如此,秦國便能在戰國紛爭中脫穎而出,成就霸業。”

    秦惠文王听得津津有味,對張儀的謀略大為贊賞,他仿佛看到了秦國未來的輝煌前景。

    當即,秦惠文王便拜張儀為相,委以重任,讓他負責推行連橫之策。

    張儀上任後,便開始馬不停蹄地施展他的連橫策略。

    他首先將目光投向了魏國,魏國地處中原腹地,是連接各國的交通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若能讓魏國與秦國結盟,便能打破六國合縱的局面,為秦國東進打開通道。

    張儀來到魏國後,面見魏哀王,對他曉以利害︰“大王,魏國如今處境艱難,四周皆是強國。在合縱聯盟中,魏國看似與各國聯合抗秦,實則如履薄冰。一旦戰事爆發,魏國必將首當其沖,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而且,合縱各國心懷鬼胎,難以真正團結一心。而與秦國結盟則不然,秦國強大,可為魏國提供堅實的庇護。魏國只需順應秦國的戰略,便能保太平,百姓也能免受戰亂之苦。”

    魏哀王本就對合縱聯盟心存疑慮,听了張儀的一番話後,心中更是動搖。

    他權衡利弊,最終決定背棄合縱,與秦國結盟。

    魏國倒向秦國後,在六國合縱聯盟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楚國作為合縱聯盟的重要成員,對秦國的擴張一直十分警惕。

    張儀深知,若要徹底瓦解合縱聯盟,必須拿下楚國。

    于是,他親自前往楚國,面見楚懷王。張儀見到楚懷王,先是一番恭維,稱贊楚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兵強馬壯,是當之無愧的大國。

    楚懷王听了,心中十分受用。

    接著,張儀話鋒一轉,說道︰“然而,如今楚國卻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秦國對楚國虎視眈眈,而楚國卻與齊國結盟,共同對抗秦國。齊國離楚國較遠,一旦秦國進攻楚國,齊國未必能及時救援。而且,秦國實力強大,楚國與秦國對抗,勝算不大。若楚國能與秦國結盟,秦國願將商於之地六百里獻給楚國,兩國永結秦晉之好。如此,楚國既能得到大片土地,又能避免戰爭,何樂而不為呢?”

    楚懷王是個貪婪而又短視的人,一听有六百里土地可拿,頓時心動不已。

    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毅然決定與齊國斷交,與秦國結盟。

    待楚懷王派人去接收商於之地時,張儀卻翻臉不認賬,稱當初承諾的是六里而非六百里。

    楚懷王得知自己被張儀欺騙後,惱羞成怒,發誓要報仇雪恨。

    他不顧大臣們的勸阻,興兵攻秦。

    然而,楚國此時已孤立無援,秦國又早有防備。

    在秦楚之戰中,楚軍被秦軍打得大敗,損兵折將,還丟失了大片土地。

    楚國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此後,張儀又先後前往齊國、趙國、燕國等國,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矛盾和猜忌,憑借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逐一瓦解合縱聯盟。

    在齊國,他對齊王說︰“齊國雖強,但秦國與其他各國結盟,勢力逐漸壯大。若齊國堅持合縱,必將成為秦國的眼中釘,下一個被攻擊的目標。而與秦國修好,齊國則可保一方太平,還能在各國紛爭中謀取利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齊王听後,權衡利弊,最終放棄了合縱。

    在趙國,張儀則對趙王說︰“趙國如今處境危險,秦國已與多國結盟,形成包圍之勢。若趙國不改變策略,必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趙王听後,心中惶恐,也開始動搖。

    就這樣,張儀憑借著他的智慧和口才,將六國合縱聯盟徹底瓦解,秦國在戰國紛爭中逐漸佔據上風,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風雲變幻,世事無常。

    秦惠文王去世後,秦武王繼位。

    秦武王與秦惠文王性格迥異,他崇尚武力,不喜歡張儀這種靠謀略和口才上位的人。

    張儀深知自己在秦國的處境岌岌可危,昔日的榮耀與權勢已如過眼雲煙,隨時可能被剝奪。

    他心中暗暗叫苦,卻又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謀劃。

    此時,張儀心生一計,他對秦武王說︰“大王,齊王恨我入骨,我在秦國一日,齊王便一日不安。我若前往魏國,齊王必定以為我是去為秦國謀劃攻打齊國,必定會派軍攻魏。到時,秦國可趁魏齊交戰之機,謀取利益。而且,我離開秦國,也能避免與大王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秦武王听後,覺得有理,便同意張儀前往魏國。

    張儀到魏國後,齊王果然得知了消息,頓時暴跳如雷。

    他認為張儀是秦國的奸臣,如今前往魏國,必定是要對齊國不利。

    于是,齊王立即派軍攻魏。

    魏國得知齊國來攻,頓時陷入了恐慌。

    魏哀王急忙召張儀商議對策。

    張儀卻胸有成竹,他暗中派人出使齊國,對齊王說︰“大王您中了張儀的圈套。他離開秦國就是為了引發秦魏齊三國混戰,好讓秦國坐收漁翁之利。您想想,秦國為何要放張儀去魏國?還不是想讓我們三國自相殘殺,他們好從中獲利。如今您若攻打魏國,正中了秦國的下懷。”

    齊王听後,恍然大悟,他意識到自己差點被張儀算計。

    于是,齊王撤回了軍隊,魏齊之戰就此化解。

    在魏國,張儀雖化解了戰爭危機,但多年的奔波勞累和心力交瘁,早已讓他的身體不堪重負。

    他時常感到疲憊不堪,頭暈目眩,身體每況愈下。

    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縱橫捭闔的張儀,如今已變得憔悴不堪。

    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不久,張儀病逝于魏國。

    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充滿爭議的一生。

    他以縱橫之術攪動戰國風雲,讓各國的局勢因他而改變。

    他的謀略和口才,令世人驚嘆,也讓他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外交舞台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他的故事,被後人傳頌不衰,激勵著無數後人在困境中砥礪前行,用智慧和勇氣改寫自己的命運 。

    在歷史的長河中,張儀雖已遠去,但他留下的痕跡,卻永遠無法磨滅。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60章 張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60章 張儀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