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哥,你們怎麼那麼久?就等你們了,節目劉哥已經安排好了,等你回來開演呢。”
羅蘭蘭迫不及待想要看節目了,撒嬌般地說了句。
“那行,劉哥,跟她們說,節目開始吧。”
甦凌風笑呵呵回到位置上。
小歡倒也沒提在洗手間的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嗯嗯,我這就去跟她們說。”
劉興華很是積極,起身再次出去。
不多時就回來了。
“稍等片刻,馬上就開始。”
包廂里的眾人,都懷揣著期待地心情,翹首以盼。
沒一會兒,來了三名身穿旗袍的女子。
相比于服務員的旗袍,她們身上的旗袍,更為靚麗。
開的叉也更高。
走起路來,白嫩的大腿忽閃忽現的,很是勾人心弦。
除了三位旗袍女子,身後還跟著幾個年輕小伙。
打著領結,穿著潔白的襯衫,下身搭配西裝褲子,襯衫掖在褲子里。
到得後世,這一身裝扮一看就是男服務生。
可在這年代,這一身裝扮還挺時髦。
但幾位年輕小伙,可不是過來表演的,人手搬著一個設備。
有琵琶,有古箏,有音響、話筒等。
兩世為人的甦凌風,對這一套早已見怪不怪了。
但包廂里的小雲、小文、小花她們姐妹,則是驚奇的很。
滿臉喜歡地,看著他們布置表演的現場。
很快就把樂器、音響、話筒設備,都布置好了。
一個女人懷抱琵琶,坐在椅子上,身旁另一名女子,則坐到了古箏前。
而剩下的那名女子,自然就是唱曲的角兒了。
先是一聲琵琶響,隨後古箏也跟著響了起來。
兩種古聲樂器踫撞在一起,別有一番意境。
甦凌風單听前奏,心就顫了下,知道她們接下來要唱什麼了。
《無錫景》。
說起《無錫景》好些人不熟悉,但要說《秦淮景》,大家就有印象了。
後世,一位著名導演,在他的電影里,對這首《無錫景》進行了改編,作為電影的插曲。
這也就是《秦淮景》的由來。
關于江南民間小調《無錫景》,傳唱就更久了。
這是一首從北方傳到南方的曲調,搭配江南的柔情方言,將這首歌演繹出了不一樣的風味。
而北方的小曲兒《探清水河》,就是跟《無錫景》同根同源。
兩者改編自同一個調,換句話說,《無錫景》是《探清水河》的曲調,流傳到南方以後,形成的歌曲。
同樣的,這個曲調,在東北二人轉里也有演繹。
東北二人轉里,有一首經典曲目叫《照花台》。
《無錫景》和《探清水河》都是《照花台》的同調不同詞改編。
除此之外,還有《李方巧得妻》,也是這個曲調不同的填詞版本。
說來有些感傷。
不管是北方的《探清水河》,還是南方的《無錫景》,最早都是青樓女子給唱紅火的。
包廂里這位旗袍女子,應該是甦江那邊的人,唱的是吳語。
“我有一段情啊,唱給諸公听,諸公各位靜呀靜靜心呀,讓我唱一只無錫景呀......”
甦凌風上一世听的是《秦淮景》。
唱詞跟這個大同小異。
在座的小花她們,可從來沒听過,這是人生第一次听。
而且歌手唱的還是吳語。
柔情中帶著委婉,令人心生延綿。
眾人都是面露驚喜之色。
看到包廂里的人,都那麼喜歡,劉興華臉上也露出笑。
畢竟這是他極力推薦的節目。
節目演得好,他也有面子。
“小小無錫城呀,盤古到如今,東南西北共有四城門呀,一到那宣統三年份呀,新造那一座末,光呀光復門......”
後面的唱詞,可就跟《秦淮景》不一樣了。
甦凌風也是頭一次听。
看劉興華滿臉陶醉的表情來看,這貨怕是經常來听曲兒。
江南人說話,都喜歡帶個“呀”字。
本就細聲細語的,再說什麼話,都以“呀”來結尾,那听起來,真是讓人陶醉呀。
別說甦凌風這一個大男人了,小花她們姐妹,也是滿心的喜歡。
認真听著曲兒,看著表演的幾人......
等一曲唱罷,眾人鼓起熱烈的掌聲來。
“好,唱的好听。”
“喜歡。”
“姐姐們唱的好。”
“嘩啦啦∼”
掌聲不斷。
這姐妹幾個,捧場挺賣力。
但對于她們賣藝的姑娘來說,掌聲鼓勵,遠不及小費來的實在。
甦凌風可是行家。
上一世,各種高檔場合,那是常出入。
伸手給幾位表演的姑娘,招了招手。
姑娘們一看這手勢,就知道老板要打賞了。
趕忙上前,屈膝一躬身,溫柔行了個禮。
甦凌風掏出錢包,一人賞了兩張大團結。
“謝謝老板。”
“老板生意興隆,萬事如意,節節高升,事事順心。”
“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
受了賞,情緒價值自然給拉滿了。
這三位姑娘就先退下了。
開始下一個節目。
幾個穿著古裝的年輕女子,走了進來。
上一場表演的琵琶和古箏,都沒撤走呢。
這場接著用。
依舊是一名女子彈琵琶,一名女子彈古箏。
不過,這場不唱了,改為了跳。
跳舞的有五名女子,主要突出的,是中間那位。
甦凌風瞧出來了,這幾人的舞蹈,是真有功底。
身材曼妙,舞姿輕盈,飄飄欲仙......
尤其是,隨著她們的舞動,幾人身上的衣服,也都隨之飄蕩。
真的讓人賞心悅目......
甦凌風正全神貫注地盯著看呢,大哥大響了。
他怕影響到現場的表演,趕忙出去了。
讓小花她們姐妹,接著欣賞舞蹈,自己出去接電話。
心里多少有些怨氣。
誰那麼不會挑時候啊,早不打晚不打,偏偏在自己欣賞舞蹈的時候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