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章 薪火燎原照絲路 初心如磐繪新程
中非農業示範園的晨光,裹挾著咖啡與稻穗的清香,漫過田間的灌溉渠。渠水潺潺,倒映著連片的翠綠——那是烏干達水稻良種在示範園試種的新苗,葉片上的晨露折射出細碎的光,像是撒在綠毯上的鑽石。李淵站在田埂上,手里握著平板電腦,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土壤濕度、溫度數據,李陽操控的無人機正低空掠過稻田,嗡嗡聲與遠處農戶的笑語交織,成了這片土地最動听的晨曲。
“爸,東邊的稻田濕度達標了,但是西邊靠近防護林的地塊,溫度比其他地方低2c,需要打開地埋式加熱帶補溫。”李陽的聲音從對講機里傳來,帶著年輕人特有的利落。李淵抬頭望去,無人機懸停在防護林邊緣,機身下方的紅外測溫儀正閃爍著紅光。他對著對講機回道“好,加熱帶設定30分鐘,你盯著點數據,別讓溫度超了25c,水稻苗怕高溫悶根。”
轉身時,甦瑤正提著竹籃走來,里面裝著剛煮好的玉米粥和烤得金黃的紅薯。“先歇會兒,吃點東西。”她把竹籃放在田埂邊的石頭上,順手遞過一條擦汗的毛巾,“剛才烏干達農業部發來消息,說咱們寄過去的水稻種子,在當地試種的發芽率達到了92,卡魯還拍了視頻,農戶們圍著秧苗笑得合不攏嘴。”
李淵接過毛巾擦了擦額頭的汗,拿起一塊紅薯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舌尖散開“發芽率不錯,說明咱們的種子適應了那邊的氣候。等這批試種的水稻成熟,就組織農戶們搞個‘種子分享會’,讓他們自己選種、留種,這樣技術才能真正扎下根。”
甦瑤點頭,從口袋里掏出一張折疊的圖紙,展開是示範園新規劃的“農業技術交流中心”設計圖“設計院剛把修改稿發過來,一層做實訓車間,二層是資料室和遠程教學室,屋頂還能建個光伏電站,既能供電,又能給晾曬的農產品遮陽。你看這個布局怎麼樣?”
兩人湊在一起,頭挨著頭討論著圖紙上的細節。陽光穿過稻穗的縫隙,在圖紙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那些標注著“實訓台尺寸”“光伏板角度”的字跡,在晨光里仿佛有了生命——這是他們籌劃了半年的項目,建成後不僅能容納更多學員實訓,還能通過遠程教學,把技術傳到非洲偏遠的村落。
“把遠程教學室的窗戶設計成落地窗吧,”李淵指著圖紙上的標注說,“對著咱們的試驗田,學員們上課的時候,能直接看到作物生長情況,理論結合實際,學得更快。”甦瑤笑著在圖紙上畫了個圈“我也是這麼想的,還打算在窗邊擺上幾盆薄荷和羅勒,既能淨化空氣,又能讓學員們隨時觀察驅蟲植物的生長,一舉兩得。”
正說著,李悅蹦蹦跳跳地跑過來,手里拿著一疊彩色的卡片“爸,媽,你們看我畫的‘作物成長打卡卡’!正面是水稻、咖啡、玉米的生長周期圖,背面留了空白,學員們可以每天記錄作物的變化,還能貼照片呢!”卡片上的圖案色彩鮮艷,水稻從發芽到抽穗的過程被畫成了卡通形象,旁邊還標注著簡單的養護要點。
甦瑤接過卡片,輕輕撫摸著紙面“做得真好看,既實用又有趣。等交流中心建成,就把這些卡片發給學員們,讓他們養成記錄的習慣,以後回到家鄉,也能憑著卡片回憶種植技巧。”李悅眼楮一亮“我還想在卡片上印上示範園的紀念徽章圖案,這樣大家看到卡片,就會想起在示範園的日子!”
李淵看著孩子們的成長,心中滿是欣慰。五年前剛到這片土地時,李陽還是個跟著他們在田間跑腿的少年,如今已能獨立操控無人機、調試農業設備;李悅也從那個怯生生的小姑娘,長成了能設計教學卡片、給非洲孩子上課的小老師。這份跨越山海的事業,不僅改變了這片土地,也讓孩子們學會了責任與擔當。
中午時分,示範園的門口傳來一陣熱鬧的歡呼聲。原來是坦桑尼亞的姆瓦納維納帶著村里的農戶,拉著滿滿一車玉米趕來——這是他們今年的第一批收成,特意送來給示範園的專家和學員們嘗嘗。“李專家,甦專家,你們快嘗嘗!這玉米比去年的更甜、更糯,都是按照您教的密植技術和施肥方法種的!”姆瓦納維納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說著就剝開一個玉米,遞到李淵手里。
李淵接過玉米,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口中爆開“味道真好!比咱們試驗田的玉米口感還要好,你肯定在種植過程中改良了方法吧?”姆瓦納維納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我把您教的‘咖啡渣羊糞肥’,換成了咱們村里常見的木薯渣混合羊糞,沒想到效果更好,玉米的顆粒更飽滿了!”
甦瑤笑著說“這就是‘本土化創新’,你把學到的技術和當地的資源結合起來,才是真正掌握了種植的精髓。等會兒你給學員們講講這個改良方法,大家互相學習,技術才能不斷進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午後的陽光漸漸熾熱,示範園的“農產品加工車間”里卻一片忙碌。幾名學員正跟著技術員學習玉米深加工技術——有的在制作玉米澱粉,有的在熬煮玉米糖漿,還有的在嘗試用玉米皮編織工藝品。來自埃塞俄比亞的德杰姆拿著一個剛編好的玉米皮籃子,興奮地對甦瑤說“甦老師,您看這個籃子,既能裝咖啡果,又能當裝飾品,要是拿到市場上賣,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甦瑤接過籃子,仔細端詳著“編得真好,紋路整齊,還很結實。咱們可以開個‘玉米深加工培訓班’,教農戶們制作澱粉、糖漿、編織品,這樣玉米的附加值能提高三倍以上,大家的收入也能翻番。”德杰姆連連點頭“我回去就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村里的人,讓他們都來學技術,以後咱們不僅能種玉米,還能靠玉米賺錢!”
傍晚時分,李淵接到了一個來自中國的電話——江南農業大學邀請他和甦瑤回去做講座,分享中非農業合作的經驗,還希望他們能帶幾名優秀的非洲學員一起去中國交流學習。“太好了!”李淵掛了電話,激動地對甦瑤說,“咱們可以帶姆瓦納維納、德杰姆他們去江南看看,讓他們學習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還能參觀水稻種植基地、農產品加工廠,開闊眼界。”
甦瑤眼中滿是期待“我早就想帶他們去中國看看了,讓他們感受一下江南的風土人情,看看中國的農村是怎麼發展的,說不定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啟發。咱們還可以順便采購一些新的農業設備,比如小型的玉米收割機,適合非洲的小地塊種植。”
接下來的幾天,示範園里一片忙碌。李淵和甦瑤忙著整理講座資料,篩選一起去中國的學員;李陽負責調試遠程教學設備,確保在他們離開期間,示範園的教學能正常進行;李悅則在給學員們準備“中國行手冊”,里面畫著中國的美食、景點,還有簡單的中文日常用語,方便他們交流。
出發去中國的前一天,示範園舉辦了一場熱鬧的送別會。農戶們自發地帶來了自家的農產品——坦桑尼亞的玉米、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肯尼亞的茶葉,還有烏干達的水稻種子,滿滿當當擺了一桌子。卡魯特意從肯尼亞趕來,手里捧著一個用茶葉編織的禮盒,里面裝著今年的頭春茶“李專家,甦專家,這是咱們自己炒的茶葉,你們帶到中國去,讓中國的朋友們也嘗嘗非洲的茶香。等你們回來,我帶著茶園的農戶們,來示範園學習茶葉深加工技術!”
姆瓦納維納也拿出一個用木薯渣和黏土做的紀念牌,上面刻著“中非友誼,薪火相傳”八個字“這是我和村里的孩子們一起做的,雖然不精致,但代表著我們的心意。希望你們在中國一切順利,我們在示範園等著你們回來!”
甦瑤接過紀念牌,眼眶微微泛紅“謝謝大家,我們一定會帶著新的技術和經驗回來,和大家一起把示範園建設得更好,讓更多人能靠農業技術過上好日子。”李淵握著大家的手,語氣堅定“咱們的友誼就像這田間的作物,只要用心澆灌,就會茁壯成長。等我們從中國回來,就啟動‘農業技術交流中心’的建設,讓更多人能在這里學習、成長,讓中非友誼的薪火,傳遍整個非洲!”
第二天清晨,李淵、甦瑤帶著幾名非洲學員,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旅程。飛機起飛時,李陽和李悅站在示範園的屋頂上,揮手送別。陽光灑在他們身上,也灑在連片的作物上,田間的灌溉渠緩緩流淌,像是在訴說著跨越山海的情誼。
在江南農業大學的講座上,李淵和甦瑤分享了示範園五年的發展歷程——從改良鹽堿地到培育適應當地氣候的作物品種,從手把手教學員種植到幫助他們打通銷售渠道,每一個故事都讓在場的師生深受感動。姆瓦納維納也上台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從一個普通牧民到掌握多種農業技術的技術員,他的故事讓大家看到了技術幫扶的力量。
講座結束後,他們帶著學員們參觀了江南的水稻種植基地。看著連片的稻田里,無人機施肥、收割機收割的現代化場景,學員們驚嘆不已。德杰姆拿著相機,不停地拍照“太神奇了!原來農業可以這麼先進,回去以後,我也要把這些技術教給村里的人,讓咱們的農田也實現現代化!”
在農產品加工廠,學員們還學習了大米深加工技術——從大米變成米粉、米糕、米酒,每一個環節都讓他們大開眼界。甦瑤笑著對他們說“這些技術都可以因地制宜地用到非洲,比如咱們可以用當地的玉米、水稻,制作適合非洲人口味的食品,再通過電商平台賣出去,打開更大的市場。”
在中國的十天里,他們還去了北京、上海等地,參觀了農業科技園區、跨境電商平台,學到了很多先進的經驗和理念。離開中國時,江南農業大學還捐贈了一批農業書籍和設備,希望能幫助示範園更好地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回到示範園的那天,農戶們早早地在門口等候。看到李淵和甦瑤帶著學員們回來,大家立刻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問著中國的見聞。姆瓦納維納興奮地給大家展示在中國拍的照片“中國的農業太先進了,咱們以後也要努力,讓咱們的示範園變得和中國的農場一樣好!”
接下來的日子,示範園的“農業技術交流中心”正式動工建設。李淵和甦瑤帶著學員們,一邊參與建設,一邊繼續開展教學工作。李陽負責安裝光伏電站和遠程教學設備,李悅則忙著給新學員們發放“作物成長打卡卡”,整個示範園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景象。
幾個月後,“農業技術交流中心”順利建成。揭牌儀式當天,非洲各國的農業部官員、中國駐非農業參贊、還有周邊村莊的農戶們都來了。陳參贊看著嶄新的交流中心,感慨地說“這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中非農業合作的橋梁,是友誼的見證。相信在這個中心的助力下,更多的非洲農戶能學到先進的農業技術,過上幸福的生活。”
揭牌儀式後,第一個“玉米深加工培訓班”正式開班。姆瓦納維納作為講師,給學員們講解如何用木薯渣混合羊糞制作有機肥,如何用玉米皮編織工藝品。課堂上,學員們認真地記著筆記,時不時舉手提問,氣氛熱烈而融洽。
傍晚,李淵和甦瑤坐在交流中心的屋頂上,看著遠處的夕陽。夕陽的余暉灑在示範園的土地上,給作物、教學樓、農戶的房屋都鍍上了一層金色。李陽和李悅也走了上來,手里拿著剛打印出來的新訂單——江南的商會訂了兩千斤玉米糖漿,肯尼亞的客商訂了一千斤茶葉,還有烏干達的農戶們,希望示範園能派技術員去指導水稻收割。
“你看,”甦瑤靠在李淵肩上,輕聲說,“咱們的努力沒有白費,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農業技術改變了生活,中非友誼的絲路也越來越寬了。”李淵握住甦瑤的手,眼中滿是堅定“是啊,未來咱們還要繼續堅守初心,把技術傳得更遠,把友誼織得更密,讓中非農業合作的薪火燎原,照亮更多人的希望之路,在這片遠疆的沃土上,繪就更加絢麗的新畫卷。”
月光緩緩升起,灑在示範園的土地上,照亮了田間的作物,照亮了嶄新的交流中心,也照亮了人們心中的希望。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李淵和甦瑤用雙手創造了豐收的奇跡,用真心編織了深厚的友誼,用行動詮釋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真諦。而這份跨越國界的情誼與事業,就像一粒飽滿的種子,在歲月的澆灌下,早已深深扎根,茁壯成長,終將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芒 。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兵王歸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