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章 廠啟新程連中非,情系家國共未來
贊比亞盧薩卡的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灑在“中贊農產品加工示範廠”的紅色廠牌上,金屬字體在晨光里泛著亮。李淵站在廠門前,指尖拂過廠牌上交織的中贊兩國國旗圖案,掌心的溫度與金屬的微涼交融——這座凝聚了兩年心血的加工廠,終于要在今天舉行投產儀式,從圖紙設計到設備安裝,從人員培訓到流程調試,每一步都藏著中贊團隊的汗水。
“李總,甦總監帶著贊方的姆萬扎部長和國內農業大學的考察團過來了!”技術員小張快步跑來,手里拿著投產儀式的流程表,紙張邊緣被攥得有些發皺,“咱們培育的第一批玉米已經運到車間了,王工程師說設備調試完畢,就等儀式結束後開始第一批玉米加工!”
李淵直起身,順著小張指的方向望去,只見甦瑤正陪著一群人走來。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職業套裝,長發利落地挽在腦後,手里拿著個文件夾,正低聲和姆萬扎部長交流著什麼。看到李淵,她眼中閃過笑意,抬手示意他過去。
“姆萬扎部長,這位就是加工廠的總負責人李淵,也是示範園的核心創始人。”甦瑤的介紹清晰流暢,漢語與英語切換自如,“從示範園到加工廠,他始終扎根在一線,手把手教當地村民技術,是中贊合作的踐行者。”
姆萬扎部長握住李淵的手,力道沉穩而熱情“李先生,我代表贊比亞農業部感謝你!三年前你說要建加工廠,讓我們的玉米能變成面粉、變成飼料,當時我還擔心能不能實現,現在看到這座現代化工廠,我知道,你的承諾從來不是空話!”他指了指身後的考察團,“農業大學的教授們特意來學習你們的合作模式,以後贊比亞的其他地區,也要跟著你們的樣子干!”
國內農業大學的張教授也上前一步,遞來一張名片“李總,久仰大名!我們在國內就關注到中贊農業合作示範園的成果,這次來不僅是考察,還想和你們簽訂人才培養協議,每年派學生來實習,也把贊比亞的技術員請去國內培訓,讓技術和友誼一起流動。”
李淵接過名片,指尖觸到卡片上的校徽,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從十年前帶著幾袋種子、幾台簡易設備扎根荒灘,到如今建成集種植、加工、培訓于一體的合作項目,從最初只有幾個村民願意試種,到如今吸引兩國高校攜手合作,這條跨越山海的路,走得雖難,卻步步堅實。
投產儀式在上午十點準時開始。廠前的廣場上,中贊員工穿著統一的藍色工裝,整齊地站在兩側,手里揮舞著中贊兩國小國旗。姆萬扎部長、張教授和李淵分別致辭,當姆萬扎部長宣布“中贊農產品加工示範廠正式投產”時,廣場上響起熱烈的掌聲,禮炮聲在晨空中回蕩,驚起了遠處樹上的小鳥,它們撲稜著翅膀,在工廠上空盤旋,像是在為這場盛會歡呼。
儀式結束後,眾人走進加工車間。明亮的廠房里,現代化設備整齊排列,玉米清洗機、脫皮機、磨粉機依次運轉,傳送帶將金黃的玉米輸送到各個工序,整個車間只有機器的轟鳴聲,卻不見太多人工操作。當地員工卡瑪正站在監控屏前,認真觀察著設備運行數據,看到李淵過來,她笑著說“李總,這些設備比我想象中容易操作,跟著中國師傅學了一個月,現在我能獨立監控整條生產線了!”
“做得好!”李淵拍了拍她的肩膀,“以後你就是車間的技術骨干,要把學到的技術教給更多同事,讓大家都能掌握過硬的本事。”
甦瑤則帶著張教授一行參觀產品展示區,展台上擺放著用示範園玉米加工的產品袋裝玉米面粉、罐裝玉米糊、壓縮飼料,包裝上印著“中贊合作”的字樣和非洲特色圖案。“這些產品除了供應贊比亞本地市場,還會出口到周邊國家,”甦瑤拿起一袋玉米糊,“我們在配方上做了改良,既保留了玉米的營養,又符合當地人口味,上周試銷時,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張教授拿起產品仔細查看,頻頻點頭“你們把‘種植+加工+銷售’的產業鏈打通了,這不僅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還能帶動當地就業,這種模式值得推廣!我們學校的食品專業,可以和你們合作研發更多產品,比如玉米餅干、玉米汁,讓農產品的銷路更寬。”
中午的慶功宴設在加工廠的食堂,餐桌上擺滿了用示範園食材做的菜肴玉米炖排骨、玉米餅、蔬菜沙拉,還有當地廚師做的非洲特色炖肉。中贊員工、考察團成員圍坐在一起,舉杯歡慶,不同語言的祝福聲交織在一起,匯成了溫暖的樂章。
“李總,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第一次在示範園吃玉米糊的日子嗎?”姆貝韋端著酒杯走到李淵身邊,臉上滿是感慨,“當時你說,要讓我們不僅能吃飽,還能吃好,還能靠種地賺錢,現在這些都實現了!我兒子明年就要去中國留學,學農產品加工,回來後也要來咱們工廠工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李淵舉起酒杯,與姆貝韋踫了踫“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咱們中贊朋友一起努力的結果。以後,我們還要建更多的加工廠,培養更多的技術人才,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
宴會中途,李淵的衛星電話突然響了,屏幕上顯示著“家里的小調皮”。他快步走到室外,接起電話,里面立刻傳來李陽興奮的聲音“爸爸!我和妹妹在電視上看到你們的加工廠了!老師說你們做的是大好事,讓非洲的小朋友能吃到更多好吃的玉米產品,我太驕傲了!”
“陽陽真棒,還知道關注爸爸的工作。”李淵的聲音瞬間柔和下來,“爸爸給你和妹妹帶了加工廠的玉米餅干,等下次回國就給你們帶回去,好不好?”
“好!”電話那頭傳來李悅清脆的聲音,“爸爸,我畫了一幅加工廠的畫,里面有你和媽媽,還有非洲的叔叔阿姨,我把它貼在教室里了,同學們都夸我畫得好!”
掛了電話,李淵望著遠處的示範園,玉米田在陽光下泛著金黃,與紅色的加工廠遙相呼應,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他想起剛轉業時,老首長對他說的話“軍人的使命,是守護家國;脫下軍裝,這份使命也能在其他崗位延續。”如今,他在非洲的土地上,用另一種方式踐行著這份使命——用技術連接中非,用友誼守護和平,用奮斗創造未來。
下午,李淵和甦瑤陪著張教授一行去示範園考察。田埂上,當地村民正跟著中國技術員學習無人機植保,無人機在玉米田上空盤旋,精準地噴灑著農藥。看到這一幕,張教授感慨道“從人工種植到現代化農業,從單一示範園到產業鏈合作,你們用十年時間,在非洲打造了一個農業合作的標桿。未來,我們要把這種模式推廣到更多非洲國家,讓中非農業合作的種子,在更多地方生根發芽。”
夕陽西下時,考察團準備返程。臨別前,張教授與李淵、甦瑤簽訂了人才培養合作協議,雙方約定,每年互派師生交流學習,共同研發農產品加工技術。姆萬扎部長也代表贊比亞農業部,邀請他們參與贊比亞南部農業園區的建設,希望能將中贊合作的模式復制到更多地區。
送走考察團,李淵和甦瑤並肩走在加工廠的廣場上。晚風拂過,帶來了玉米的清香和車間里機器的余溫。甦瑤靠在李淵肩上,輕聲說“還記得剛來時,我們在帳篷里規劃未來,說要讓這里的土地長出希望,現在,我們做到了。”
李淵握住她的手,指尖傳來她掌心的溫度“這只是開始。未來,我們還要建農產品物流中心,打通銷售渠道;要建農業技術學校,培養更多本土人才;要讓中贊友誼,通過一粒種子、一台設備、一份產品,傳遞到更多人心里。”
夜色漸深,加工廠的燈光陸續亮起,照亮了車間的設備,也照亮了中贊員工回家的路。李淵和甦瑤站在廠門前,望著遠處的星空,心中充滿了希望。他們知道,這條跨越山海的合作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中贊人民同心協力,用真誠與汗水澆灌友誼,用智慧與奮斗開創未來,就一定能讓中非合作之花,開得更加絢爛,讓兩國人民的生活,過得更加美好。
就像加工廠里運轉的機器,日夜不停,將金黃的玉米變成滋養生命的食物;就像示範園里生長的玉米,年復一年,將希望的種子播撒在非洲的土地上,李淵和甦瑤也會帶著這份初心,在新的征程上,繼續書寫屬于他們的故事,書寫屬于中贊人民的友誼篇章,書寫屬于中非合作的美好未來。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兵王歸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