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稚手傳薪,山海共情
奧莫河的晨霧還沒散盡,示範中心的試驗田就已騰起細碎的腳步聲。李陽蹲在田埂上,指尖捏著一片剛展開的大豆葉,對著陽光仔細觀察——葉片邊緣的鋸齒清晰,葉色濃綠發亮,是根系吸收養分充足的跡象。他身後跟著三個當地學生,手里都捧著筆記本,其中一個穿藍色校服的男孩,正用鉛筆把葉片的形狀畫在本子上,旁邊還標注著“中埃1號,出苗第12天”。
“看這里,”李陽指著葉片背面的細微絨毛,聲音放得輕柔,“這些絨毛能減少水分蒸發,還能擋住部分害蟲,是咱們的大豆適應非洲干旱氣候的關鍵特征之一。”他從背包里掏出一個便攜式顯微鏡,遞給男孩,“你試試,能看到絨毛的結構,就像給葉片穿了件‘防護衣’。”
男孩接過顯微鏡,手有些發顫,調整焦距時,鼻尖幾乎要踫到鏡片。當看到顯微鏡下細密交錯的絨毛時,他眼楮突然亮了,轉頭用當地語言對同伴們喊“真的有!像小刷子一樣!”
李陽笑了笑,想起自己小時候跟著父親在田里的場景。那時他才七歲,李淵也是這樣蹲在田埂上,教他分辨小麥和雜草,還把他抱到肩膀上,讓他看遠處收割機作業的樣子。現在他站在非洲的土地上,用同樣的方式傳遞知識,掌心觸到泥土的溫度,竟和記憶里的一模一樣。
“李陽哥,”另一個扎著馬尾的女孩舉著手機跑過來,屏幕上是她拍的大豆根系照片,“為什麼咱們的大豆根上有那麼多小疙瘩呀?當地的豆子就沒有。”
“那是根瘤菌,”李陽接過手機,放大照片給女孩看,“它們是大豆的‘好朋友’,能把空氣中的氮氣變成大豆能吸收的養分,這樣就算土壤不肥沃,大豆也能長得好。”他從背包里拿出一小袋菌劑,“下周咱們會在新播的田里試用改良版的根瘤菌,到時候你們可以跟著記錄數據,看看和普通菌劑有什麼區別。”
孩子們立刻圍了上來,筆記本上又添了密密麻麻的字跡,鉛筆劃過紙張的沙沙聲,混著晨霧中消散的鳥鳴,格外清脆。不遠處,李淵站在田埂盡頭,看著這一幕,嘴角不自覺地上揚。甦瑤走過來,遞給他一瓶水“這小子,比你當年還耐心,沒白教。”
“隨你,”李淵接過水,目光仍落在李陽身上,“當年你教我認土壤成分的時候,比這還細致,連土粒的大小都要分三類記。”
甦瑤白了他一眼,卻忍不住彎了嘴角。她轉頭看向示範中心的方向,隱約能听到小提琴的聲音——是李悅在練琴。昨晚李悅剛到,就抱著琴在宿舍練了半宿,說要把奧莫河的流水聲揉進曲子里。今早天還沒亮,她就跑到河邊,用手機錄了流水聲和鳥鳴,現在大概是在嘗試把這些聲音和旋律結合。
兩人往示範中心走,快到門口時,小提琴聲突然清晰起來。李悅站在二樓的露台上,琴弓在弦上跳躍,旋律里既有非洲傳統音樂的遼闊,又帶著幾分江南小調的溫婉。陽光落在她身上,琴身反射出細碎的光,像是把整個晨霧都揉進了琴弦里。
“這曲子,有奧莫河的感覺,”甦瑤停下腳步,輕聲說,“你听,這里的節奏,像流水踫到石頭的聲音。”
李淵點頭,目光落在女兒身上。李悅小時候學琴,總愛偷懶,練一會兒就跑到窗邊看外面的小鳥。甦瑤那時沒少督促她,卻也會在她練累的時候,給她泡杯蜂蜜水,陪她一起听音樂。現在女兒長大了,能自己創作曲子,還把對非洲的感受融了進去,他心里既驕傲,又有些發酸——孩子們都長大了,卻也離自己越來越遠。
“爸,媽!”李悅看到他們,停下拉琴,揮手朝他們喊,“我剛把流水聲混進伴奏里,你們听听怎麼樣?”
甦瑤快步走上樓,接過李悅遞來的耳機。當流水聲和小提琴旋律一起在耳邊響起時,她眼眶突然熱了——旋律里有她熟悉的江南水鄉的溫柔,也有非洲草原的遼闊,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竟融合得如此自然。“真好,”她摘下耳機,摸了摸女兒的頭,“比你上次在音樂會上拉的《奧莫河之歌》更有味道了。”
李悅臉頰微紅,把琴放在琴盒里“我還想找村里的老藝人,學他們的鼓樂,把鼓點加進去,這樣更有當地特色。剛才姆巴萊叔叔說,村里有位老藝人,會用葫蘆做樂器,聲音特別好听。”
“我下午帶你去,”李淵走上前,“正好要去村里送新印的種植手冊,順便看看老村長。”
午後的陽光暖得正好,李淵開著皮卡車,載著李悅和一摞種植手冊往村里去。車窗外的草原漸漸展開,遠處的猴面包樹像巨大的傘,投下斑駁的影子。路上遇到幾個放牛的孩子,看到他們的車,都揮著鞭子打招呼,嘴里喊著“中國朋友”。
“爸,你看那邊!”李悅指著遠處的一片農田,田里種著的正是“中埃1號”大豆,綠油油的豆苗已經長到膝蓋高,幾個農民正在田里除草,腰間掛著的水壺上印著“中非合作”的字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那是去年咱們幫村里種的示範田,”李淵放慢車速,“今年他們自己擴大了種植面積,還組建了合作社,統一采購種子和肥料,統一銷售。上個月老村長說,今年的大豆能讓村里每戶多收入兩百美元。”
李悅拿出手機,對著農田拍照,鏡頭里的豆苗在風中搖曳,像是一片綠色的波浪。她忽然想起小時候,父親帶她去北京郊區的農場,她也是這樣拿著相機,拍田里的小麥,那時李淵還笑著說,等她長大了,帶她去看更廣闊的田野。現在她真的看到了,比想象中還要遼闊,還要溫暖。
到了村里,老村長早已在村口等候,手里還提著一籃剛摘的芒果,表皮泛著金黃的光澤。“李教授,悅悅!”老村長握住李淵的手,力道很大,掌心的老繭磨得人發疼,“快到家里坐,我讓老伴煮了咖啡。”
李悅跟著他們走進老村長的家,土坯房已經改成了磚房,屋里擺著的電視和電風扇,都是中國援建項目贈送的。牆上掛著一張合影,是去年老村長的孫子考上大學時拍的,照片里李陽也在,正幫著把錄取通知書舉到鏡頭前。
“悅悅,听說你會拉琴?”老村長的老伴端著咖啡走進來,笑著說,“村里的孩子都愛听音樂,晚上要是有空,能不能去廣場上拉給他們听听?”
李悅立刻點頭“當然可以!我還想向村里的老藝人學鼓樂呢,不知道他們願不願意教我。”
“願意!怎麼不願意!”老村長放下咖啡杯,起身往外走,“我這就去叫他們,老巴魯的葫蘆琴拉得最好,還有他兒子,打鼓打得特別棒!”
傍晚的村廣場漸漸熱鬧起來,幾個老藝人坐在樹下,手里拿著各式各樣的樂器——有葫蘆做的琴,有獸皮蒙的鼓,還有用竹子做的笛子。李悅抱著小提琴坐在他們中間,先拉了一段《茉莉花》,悠揚的旋律剛起,周圍的村民就安靜下來,孩子們都睜大眼楮,盯著她手里的琴。
拉完後,老藝人巴魯拿起葫蘆琴,拉了一段當地的傳統樂曲,旋律遼闊蒼涼,像是在訴說草原上的故事。李悅仔細听著,手指在琴弦上輕輕跟著比劃,等巴魯拉完,她試著把兩段旋律結合起來,葫蘆琴的蒼涼和小提琴的溫婉交織在一起,竟格外和諧。
“好!”村民們立刻鼓掌,幾個孩子還圍著他們跳起舞來。李陽和那幾個當地學生也來了,手里拿著剛整理好的數據記錄本,看到這一幕,也跟著鼓起掌來。
李淵和甦瑤站在人群外,看著孩子們的身影,相視而笑。甦瑤靠在李淵肩上,輕聲說“你看,咱們的孩子,也成了中非友誼的橋梁了。”
李淵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溫度透過布料傳來“是啊,就像咱們種的大豆,把根扎在這里,慢慢長出枝葉,結出果實,一代一代傳下去。”
夜色漸深,廣場上的篝火還在燃燒,琴聲和歌聲在草原上回蕩,飄向遠處的奧莫河,與流水聲交織在一起。李陽蹲在篝火邊,給學生們講解智能灌溉系統的原理,筆記本上畫滿了示意圖;李悅坐在老藝人身邊,跟著學打鼓,鼓點越來越穩,漸漸和琴聲合上了拍。
李淵和甦瑤走在回示範中心的路上,月光灑在他們身上,拉出長長的影子。遠處的試驗田在月光下泛著淡淡的綠光,像是一片安靜的海洋。甦瑤忽然停下腳步,指著天上的星星說“你看,那顆星星,和咱們第一次來非洲時看到的一樣亮。”
李淵抬頭,星光落在他眼里,像是映著歲月的痕跡。“是啊,”他輕聲說,“那時候咱們還不知道,能在這里種出高產大豆,能讓孩子們也愛上這片土地。現在想想,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兩人繼續往前走,腳步聲在夜色中格外清晰。奧莫河的流水聲在耳邊回蕩,像是在訴說著一個關于傳承和愛的故事。李淵、甦瑤和他們的孩子們,就像這草原上的種子,在非洲的土地上扎根、生長,用知識和熱情,澆灌出跨越山海的友誼之花。這些花,會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綻放,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田,也永遠銘記在中非人民的心中。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兵王歸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