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金線連四海,初心照征程
李淵指尖摩挲著相框邊緣,玻璃映出他眼底的柔和——照片里,甦瑤牽著李陽的手,李悅趴在他肩頭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背景是鼎盛集團海外分公司剛落成的辦公樓,樓前“鼎盛•金線計劃”的鎏金標牌在陽光下亮得晃眼。
辦公室門被輕輕推開,特助陳默抱著一疊文件走進來,見他盯著照片出神,腳步下意識放輕︰“李總,歐洲區的能源合作案初稿,還有東南亞分公司發來的‘金線助學’項目進展報告,您看什麼時候過目?”
李淵收回目光,指尖在文件封面上敲了敲,目光落在“金線計劃”四個字上時,語氣多了幾分鄭重︰“先放桌上,跟我說說助學項目的具體情況。”
“是。”陳默翻開報告,聲音清晰,“目前我們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的五所山區學校已經建成教學樓,配備了多媒體教室和圖書角,首批資助的兩百名學生也都拿到了助學金。當地教育部門反饋,這學期適齡兒童入學率提高了17,還有三位退休教師主動申請來支教,說是沖著‘鼎盛’的口碑來的。”
李淵點頭,拿起筆在報告上圈出“師資短缺”幾個字︰“讓人力資源部牽頭,從國內篩選一批有海外教學經驗的志願者,待遇按外派高管標準算,再跟國內師範院校合作,設立‘金線專項獎學金’,鼓勵畢業生去這些地區任教。記住,我們做‘金線計劃’,不只是蓋樓送錢,要真正幫他們建立可持續的教育體系。”
陳默迅速記下,又遞過一份紅色封皮的文件︰“這是中東能源合作案的補充協議,對方要求我們參與當地光伏電站的建設,還希望能引入我們的智能電網技術。不過有個問題——當地幾家本土企業聯合施壓,說要優先采用他們的設備,否則就阻撓項目審批。”
李淵接過文件,手指在“本土設備”幾個字上停頓片刻,忽然想起三年前剛開拓中東市場時的場景——那時鼎盛集團在當地毫無根基,對方連談判的機會都不願給,還是甦瑤陪著他跑了二十多趟,用“技術共享+人才培養”的方案才敲開合作的大門。
“通知談判組,明天我親自去一趟迪拜。”李淵合上文件,語氣堅定,“告訴對方,我們可以采購部分本土設備,但核心的智能電網技術必須用我們的——另外,我們可以幫他們建一條設備生產線,免費提供技術支持,讓他們的企業也能參與到光伏產業里來。”
陳默有些驚訝︰“李總,這樣會不會讓我們的成本增加太多?”
“短期看是會,但長期來說,這是在幫我們自己鋪路。”李淵走到落地窗前,望著樓下車水馬龍的城市,“‘金線’不是只賺快錢的項目,是要把我們的技術、理念和責任,像金線一樣織進當地的發展里。等他們的企業跟著我們一起成長,以後再談合作,就不是我們求著他們,而是他們離不開我們。”
陳默恍然大悟,剛要轉身去安排,李淵又補充道︰“對了,把甦總也請來,讓她帶著法務部的人一起去——她在跨文化溝通上比我有經驗,而且這次合作涉及到勞工權益和環保條款,需要她把把關。”
提到甦瑤,陳默忍不住笑了︰“您跟甦總真是默契,剛才甦總還打電話來,說要跟您商量‘金線計劃’在非洲的醫療援助項目,想讓您給些建議。”
李淵眼底泛起笑意,拿起手機給甦瑤發了條信息︰“等從迪拜回來,我們一起去非洲考察。”剛按下發送鍵,手機又響了,是兒子李陽打來的視頻電話。
“爸爸!”屏幕里,李陽舉著一張畫,興奮地晃了晃,“你看我畫的‘金線飛船’!老師說,我們捐的圖書能讓山里的小朋友看到外面的世界,就像飛船一樣帶他們飛!”
旁邊的李悅湊過來,小奶音軟軟的︰“爸爸,我把我的小熊也捐給小朋友了,老師說這樣他們晚上睡覺就不害怕了。”
甦瑤坐在孩子們身邊,笑著對李淵說︰“今天學校組織‘金線小使者’活動,孩子們都把自己的玩具和書捐出去了,還說以後要跟山區的小朋友寫信。”
李淵看著屏幕里的三張笑臉,心里像被溫水浸過︰“好,等爸爸回來,帶你們去看看那些小朋友,好不好?”
掛了電話,李淵重新拿起歐洲區的合作案,指尖劃過文件里“綠色能源”的條款,忽然想起當年離開部隊時的場景——那時他握著戰友的手說,以後不管做什麼,都要像在部隊里一樣,守著“責任”兩個字。如今看來,他沒辜負當初的承諾。
第二天一早,李淵和甦瑤帶著團隊抵達迪拜。談判桌上,當地企業代表阿卜杜勒抱著胳膊,語氣強硬︰“李總,我們尊重鼎盛的技術,但光伏電站是我們國家的項目,必須優先支持本土企業。如果鼎盛不肯讓步,那我們只能選擇其他合作伙伴。”
李淵沒有急著反駁,而是拿出一份數據報告推到阿卜杜勒面前︰“阿卜杜勒先生,您看這組數據——去年貴國從國外進口光伏設備,成本比國際均價高15,而且維修周期長達三個月。如果我們幫你們建生產線,不僅能讓設備成本降低20,還能培養一批本土技術人員,以後設備出了問題,你們自己就能解決,不用再等國外的工程師。”
甦瑤補充道︰“另外,我們計劃在光伏電站周邊建三座社區醫院,配備從中國引進的醫療設備,免費為當地居民提供基礎醫療服務。這不僅是能源項目,更是民生項目,需要我們雙方一起努力,才能真正讓老百姓受益。”
阿卜杜勒拿起報告,翻了幾頁,眼神漸漸柔和下來。他抬頭看向李淵,語氣緩和了許多︰“李總,甦總,你們的誠意我看到了。但我需要時間跟其他企業溝通,畢竟他們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
“沒問題。”李淵站起身,伸出手,“我們可以等,也願意跟各位企業代表面對面溝通。鼎盛的‘金線計劃’,從來不是獨贏,而是共贏。我們希望的,是和貴國一起,把光伏產業做成可持續發展的事業,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綠色能源帶來的便利。”
接下來的三天,李淵和甦瑤帶著團隊,逐一拜訪當地的本土企業。面對質疑,他們不卑不亢,用詳實的數據分析、可行的合作方案,一點點打消對方的顧慮。有一家小型設備廠的老板哈桑,一開始堅決反對,說鼎盛的進入會讓他的工廠倒閉。李淵得知後,親自去他的工廠考察,發現工廠設備老舊,生產效率低下,便提出幫他升級設備,還承諾讓他的工廠成為鼎盛的二級供應商,優先采購他的零部件。
“李總,您真的願意幫我?”哈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當然。”李淵拍了拍他的肩膀,“鼎盛要在中東長期發展,需要像您這樣的本土伙伴。只有你們發展好了,我們的項目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第五天,阿卜杜勒主動聯系李淵,說所有本土企業都同意合作,還願意加入鼎盛的“金線產業聯盟”,一起推動當地光伏產業的發展。簽約儀式上,阿卜杜勒握著李淵的手,感慨地說︰“李總,以前我覺得外國企業來我們這里,都是為了賺錢。但你們不一樣,你們帶來的是希望,是真正能讓我們國家變得更好的機會。”
李淵笑著說︰“這就是‘金線計劃’的意義——用技術連接彼此,用責任傳遞溫暖。我們希望,這條‘金線’能越織越密,把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友誼、合作,都串聯起來。”
從迪拜回來後,李淵沒來得及休息,就帶著團隊去了非洲。在肯尼亞的一個小村莊,他們看到“金線計劃”援建的學校已經投入使用,孩子們在嶄新的教室里讀書,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容。當地村民拉著李淵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謝謝中國,謝謝鼎盛!”
甦瑤站在一旁,給孩子們分發文具,眼眶有些濕潤︰“李淵,你看,我們做的這些事,真的能改變他們的生活。”
李淵握住她的手,心里滿是堅定︰“是啊,所以我們不能停下。接下來,我們還要在非洲建更多的學校、醫院,還要幫他們發展農業、旅游業,讓更多人能過上好日子。”
回到國內,李淵召集集團高管開會,宣布啟動“金線計劃2.0”——不僅要在海外拓展能源、教育、醫療領域的合作,還要建立“鼎盛國際人才培養基地”,每年從合作國家選拔優秀青年來中國學習,畢業後回去建設自己的國家。
“各位,”李淵站在會議室的大屏幕前,屏幕上展示著“金線計劃”的全球布局圖,“鼎盛集團從一家小公司走到今天,靠的不是運氣,是‘責任’二字。現在,我們的戰場從國內擴展到了全球,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我們的底氣也更足了——因為我們身後,有支持我們的家人,有團結一心的團隊,有國家的強大後盾。”
他指著屏幕上那條連接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金色線條,語氣激昂︰“這條‘金線’,是技術的線,是友誼的線,更是希望的線。我相信,只要我們守住初心,堅持下去,就一定能讓這條‘金線’在全球閃耀,讓鼎盛集團成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名片,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的溫度和力量!”
會議結束後,李淵回到辦公室,再次拿起那張全家福。夕陽透過窗戶,灑在照片上,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光。他想起李陽畫的“金線飛船”,想起非洲孩子的笑臉,想起中東伙伴的信任,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新的征程已經開始,但這一次,他不再是孤軍奮戰。他的身邊,有甦瑤並肩同行;他的團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他的身後,有強大的祖國和溫暖的家。
李淵拿起筆,在“金線計劃2.0”的方案上簽下自己的名字,筆尖落下的瞬間,他仿佛看到了未來——在世界各地,一座座光伏電站拔地而起,照亮了黑暗;一間間學校傳出朗朗書聲,孕育著希望;一座座醫院為生命保駕護航,傳遞著溫暖。而那條象征著希望的“金線”,正像一條金色的河流,流淌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連接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共同譜寫著和平與發展的樂章。
他知道,前方或許還有挑戰,但他無所畏懼。因為他相信,只要守住初心,帶著責任和愛前行,鼎盛集團一定能在海外市場創造更多奇跡,讓“中國智造”和“中國溫度”,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那條閃耀的“金線”,永遠照亮人類共同發展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