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俏佳人

第676章 十三進士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著花遲 本章︰第676章 十三進士

    <特別鳴謝︰tijin的大神認證,本章八千字,特此加更!>

    楊炯瞧著眼前這群醉眼惺忪的新科進士,不禁蹙眉道︰“你們如今都是國家的候補官員,待在太學修完新政章程便要分赴各地,怎的還這般縱酒無度?成何體統!”

    那十三名舉子听了這話,忙不迭站直身子,斂了醉意,竟無人敢接話。

    說起來,他們皆是二甲進士,雖說與一甲同賜進士及第,可自高中後便知其中差別。一甲前三名的卷子早已張榜公布,憑心而論,他們確實不及賀新懷、胡澹與張肅的才學。

    更叫他們氣悶的是,按往年規矩,二甲即便不放外任,也該在長安各衙門當差,如今卻要去太學重學新政,何時能得吏部任命始終沒個準信。

    再看那狀元賀新懷已赴西夏故地任龍州知縣,榜眼胡澹更厲害,直接做了刑部六品比部司郎中,專管刑部審計,這分明是平步青雲的勢頭;探花郎張肅則授了六品朱雀衛監軍,直屬樞密院監軍司,成了新政軍務的急先鋒。

    在大華官場,起點最是要緊,不光定了日後的路子、結交的人脈、所屬的派系,更關乎能走多遠。

    這一甲前三名,一個似屬西夏派,一個是中央派,一個入了軍政派,妥妥的三大勢力,將來入主中樞都看得見路徑。只要做出些政績,怕不是要直上青雲。

    他們瞧著如何不眼熱?偏偏自己要麼是寒門子弟,要麼是落魄士族,哪里有門路打點?除了借酒澆愁,還能做什麼?

    楊炯見他們個個垂頭喪氣,沒半分高中的意氣,心下已猜著幾分,便冷聲擺手︰“別在這兒現眼了,吃飽了趕緊滾回去熟稔新政!”

    說著轉向攤主,“再加十三份!”

    “好 !”攤主應聲吆喝。

    那十三名進士面面相覷,宿醉之後正餓得慌,當下也不再扭捏,圍著楊炯坐了。

    只听楊炯又道︰“湯臣、楊叔、梁伯贊、梁叔贊!你們四個過來拼桌!”

    四人原以為楊炯早忘了他們,聞言先是一怔,趕忙抬了方桌拼過來,這才坐下等著楊炯說話。

    此時天光大亮,映著這街頭小攤倒顯出幾分奇異的莊重來。

    攤主手腳麻利地端上熱騰騰的湯餅並幾碟小菜,楊炯也不動箸,只拿眼挨個兒掃視四人,那目光沉靜,卻似能穿透肺腑,看得四人心中打鼓,宿醉的混沌早被驅散干淨。

    良久,方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既已高中,便是朝廷儲才。今日偶遇,也算緣分。且說說,爾等日後,有何志向?欲為朝廷效何力?為黎民解何困?”

    此言一出,看似家常閑話,卻重若千鈞。

    四人皆知,這便是考教來了,眼前這位,不僅是當朝駙馬、梁王嫡子,更是本次科舉題目執筆之人,其見識才學,早已折服眾人。若能得他青眼,那便是直通梁王一系的門徑,在這波譎雲詭的官場中,得一強援,更得“為民請命、名垂青史”的底氣。

    一時間,四人神色各異,心思百轉。

    那坐在最左邊的湯臣出身寒微,自幼見慣鄉里胥吏豪強勾結,魚肉百姓,心中早積郁一股不平之氣。

    听得楊炯發問,他深吸一口氣,率先開口,聲音帶著幾分底層磨礪出的硬朗與急切︰“回稟侯爺,學生湯臣,竊以為治國首在治吏安民,而治吏安民之本,在于法度森嚴!

    《周政要》有雲︰‘刑亂國用重典’,如今我大華承平日久,法網漸疏,豪右之家視律令如無物,小民含冤莫白者比比皆是!譬如那‘親親相隱’之條,常為奸猾者庇護親族、脫罪之口實;又如那‘八議’之制,更使勛貴高門子弟恃寵生驕,犯法而輕縱。

    此等寬法,非盛世之福,實乃蠹國之源!

    學生之志,便是重訂律例,效法古之良吏,行雷霆手段,使王法如日月懸天,無分貴賤,觸之者必遭嚴懲!

    如此,則宵小斂跡,豪強束手,百姓方能安居樂業。”

    他一番話說得激昂,引經據典,直指當下法度弊病,眼中閃爍著近乎偏執的光芒,那是長期目睹不公後對“絕對公平”的強烈渴望。

    楊炯听罷,面色沉靜如水,並無贊許,亦無駁斥,只端起粗瓷碗呷了口熱湯,方道︰“法度之設,原為定分止爭,護國安民。然法如流水,當因時、因地、因勢而變,豈可泥古不化,一味求嚴?

    《牧民》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律令之寬嚴松緊,須與民生實況相合。盛世用重典,恐傷和氣,反失民心。”

    他頓了頓,目光如電,直視湯臣,“我且問你,開皇年間有一案︰張二毛,貧寒佃戶,其父久病纏身,債台高築。地主催租,凶悍如虎,竟趁甲外出,欲將其臥病老父拖出茅屋抵債。

    其父不堪其辱,又恐連累兒子,情急之下以柴刀自衛,混亂中反將地主刺死。依你嚴法論之,此弒主之奴,該當何罪?當判何刑?”

    湯臣不假思索,凜然道︰“弒主乃十惡不赦之大罪!依律,當判斬立決!其父亦難逃干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楊炯微微搖頭,嘆道︰“若只論法條,確然如此。然你可知,那地主素來橫行鄉里,魚肉佃戶,此次逼債更是意圖強佔其女為婢?其父年邁病弱,受此奇恥大辱,激憤自衛,情有可憫。

    若將此老翁亦判重刑,鄉鄰聞之,是畏法乎?抑或怨法乎?

    畏法只在皮肉,怨法則入骨髓。

    更遑論那張二毛,父死家破,滿腔悲憤,若官府再以嚴刑相逼,是逼其為匪為盜,還是逼其引頸就戮?

    此法條之下,得公理乎?安人心乎?”

    他聲音不高,卻字字敲在湯臣心上,“嚴刑峻法,看似剛猛,實則易失于苛酷,不察人情,不辨事理,往往制造更大冤屈,埋下更多禍根。

    那地主之惡行,非一日之寒,鄉鄰敢怒不敢言,官府若早察其弊,明斷是非,何至于釀成此等血案?法之嚴,當嚴在何處?是嚴在懲處那走投無路之人的最後掙扎,還是嚴在約束權貴豪強的肆意妄為,使其有所忌憚?”

    湯臣被楊炯這層層剖析的案例與詰問噎住,面皮漲紅,嘴唇翕動,想要反駁,卻覺對方所言,句句切中那嚴苛理想下的盲點與冰冷。

    他想起幼時鄰家姐姐被惡霸強擄,告官無門,反被斥為“刁民誣告”的情景,心中那股郁結的怒火與無力感再次翻涌。

    半晌,才梗著脖子,聲音帶著不甘的嘶啞道︰“侯爺所言,固然有理。然……然若不用重典,何以震懾豪強?彼等富甲一方,權勢燻天,視小民如草芥!法若寬松,不過是給他們更多鑽營脫罪的空子!百姓永無出頭之日,永無揚眉吐氣之時!學生……學生所見,皆是豪強不法而逍遙,小民含冤而莫白!不用重典,天理何在?!”

    說到最後,已是情緒激蕩,眼圈微紅。

    楊炯見他如此,知其心結深重,亦知其本質並非冷酷之人,只是所見黑暗太多,蒙蔽了雙眼。

    他擺擺手,示意湯臣坐下,語氣稍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法之精神,在衡平,在明辨是非,在教化人心,非徒以刑殺為能事。你心中激憤,所見偏頗,尚需歷練開眼。

    新政如火如荼,你且去太學安心研習。待學成,不必等吏部銓選,直接去江寧府衙,先做個書吏。”

    此言一出,不僅湯臣愕然,同桌其余三人乃至旁邊豎著耳朵听的進士們都愣住了。

    江寧府?那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魚米之鄉,豪商巨賈、勛貴高門雲集之處!

    去做個……書吏?無權無勢,最底層的小吏?

    湯臣心中瞬間涌上巨大的失落與不解,幾乎以為自己听錯了。

    然而楊炯接下來的話,卻讓他心頭一震︰“記住,一年為期。給我用心看,用心記。

    看看這江寧府,繁華錦繡之下,朱門如何宴飲,繡戶如何笙歌;也看看市井巷陌,小民如何營生,胥吏如何行事;更要看看,那些富甲天下的豪商巨賈,是仗勢欺人、盤剝百姓的多,還是誠信經營、惠及鄉里的多?

    看看這‘寬松’法度之下,百姓是怨聲載道,還是尚有喘息之機?一年之後,寫一篇見聞稿給我,詳論述你眼中的法與情,富與貧,權與民。

    屆時,我再問你,嚴刑峻法,是否唯一良方?是否真能帶來你心中所求之公理?”

    湯臣如遭當頭棒喝,瞬間明白了楊炯的深意。這是要他跳出那狹窄的、充滿怨憤的視角,去直面這世間最復雜、最光怪陸離的繁華之地,去觀察、去思考,去分辨那黑暗中的微光,也看清那光明下的陰影。

    這是考驗,更是天大的機會。

    他出身貧寒,卻非愚鈍,此刻心中五味雜陳,既有被看穿的窘迫,又有撥雲見日的微茫希望,更有對這位侯爺識人之明、用人之險的震撼。

    湯臣猛地站起身,對著楊炯深深一揖到底,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學生……學生謝侯爺指點!定不負所托!”

    起身時,目光無意間掃過楊炯身旁那位一直安靜端坐、容光照人的五公主李襷。只見她眉目如畫,正含笑望著楊炯,眼中滿是溫柔與傾慕。

    湯臣心中一澀,憶起流落街頭被人毆打之時,正是這位心善的公主救了他一命。此等恩情,此等天人,自己如今連仰望的資格都無。

    這般想著,他迅速垂下眼簾,將那絲酸澀深深壓下,只余下對五公主的感激與祝福,深吸一口氣,再無言語。

    楊炯微微頷首,知湯臣已懂其意。他深知此子根骨剛硬,嫉惡如仇,但如未經打磨的璞玉,鋒芒過盛而易折。放他去江寧那溫柔富貴鄉、同時也是權力金錢最盤根錯節之地做個小書吏,正是要他在最底層、最復雜的環境中淬煉心性,看清這世道的千般面孔。

    一年後的見聞稿,便是試金石。是沉淪同流,是憤世更甚,還是能磨去偏激,生出圓融智慧,明辨是非而守住本心?皆在此一舉。

    目光轉向另一人,那楊叔早已按捺不住。他見湯臣得了差遣,雖只是個書吏,但那可是江寧,且明顯是楊炯有意栽培。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心中急切,待湯臣坐下,便立刻挺直腰背,面上堆起恰到好處的恭敬笑容,拱手道︰“侯爺明鑒萬里,學生楊叔,亦有淺見,斗膽陳之。”

    楊炯“唔”了一聲,示意他講。

    楊叔精神一振,眼中閃爍著毫不掩飾的野心與精明,侃侃而談︰“學生以為,治國之要,首在理財!財匱則國弱,民窮則生變。

    觀我大華當今之困,不在兵甲不利,而在府庫不盈!歲入看似不菲,然冗兵、冗官、冗費,如三座大山,耗費巨萬!

    加之各地轉運,損耗驚人。

    學生嘗聞,自江南漕糧入京,一石之糧,途中折損、官吏盤剝、運費疊加,至太倉者,所耗幾倍于原值。

    此乃心腹之患!

    學生之志,便是要做那執掌一方財賦、梳理天下漕運的封疆能臣!”

    他頓了頓,見楊炯神色不動,便拋出腹稿︰“學生以為,當力行‘方田均稅法’與‘折漕為銀’之策!”

    他見吸引了眾人注意,越發意氣風發︰“其一,‘方田均稅法’!

    天下田畝,隱匿者眾,豪強兼並,賦稅不均。

    當遣精干官吏,重新丈量全國土地,按土質肥瘠分為五等,核定實際田畝數目,登記造冊。

    如此,則隱田盡出,田賦可增,且豪強難以再行詭寄、飛灑之弊,小民負擔亦得稍減。

    其二,‘折漕為銀’!

    江南漕糧,不必全數實物北運,可擇其部分,按豐年時價折為銀錢,由官府就地采買或令糧商運至指定地點繳納。

    此舉,一則大大減少運輸損耗與沿途盤剝之弊;二則節省巨量運力民夫,可轉用于屯田或他務;三則銀錢流通,利于市易,可充盈國庫。

    此二策若行,不出三載,府庫必充,國用可足。

    學生願為朝廷,梳理這錢糧血脈。”

    楊炯靜靜听完,暗道這引述之策,雖改頭換面,卻依稀可見前代能臣理財之影,更透著一股急切的功利。

    他手指在粗糙的桌面上輕輕敲擊著,發出篤篤微響。

    看向楊叔的目光愈發審視,此人言辭便給,思路清晰,確能抓住財政漕運的要害,提出的方略听起來也頗有章法。

    然而,楊炯眼中卻無多少贊賞之意,反而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審慎。

    半晌,楊炯才緩緩道︰“理財之道,關乎國本民命,牽一發而動全身。你這兩策,立意不可謂不高,手腕不可謂不精。然丈量天下田畝,觸動的何止是豪強?

    地方官吏、鄉紳胥吏,乃至無數依附其上的小民,其利益盤根錯節,阻力之大,恐非你所能想象。

    前朝亦曾有人行‘經界法’,初衷甚好,然執行之中,丈量標準不一,胥吏上下其手,反成擾民虐民之政,最終不了了之,徒增民怨。此其一難。”

    楊炯端起碗又放下,目光如炬︰“其二,‘折漕為銀’,看似便捷省費。然江南糧價,豐歉波動,豈是‘豐年時價’四字可定?

    官府定價過低,則傷農;定價過高,則國庫受損。

    更緊要者,一旦漕糧折銀成例,地方官吏手握采買之權,此中尋租舞弊之空間,比之實物轉運,何止倍增?

    商人逐利,囤積居奇、哄抬糧價之事,豈能杜絕?

    若遇災年,京師缺糧,銀錢再多,可能當飯吃?

    漕運之制,維系南北,其穩定關乎京城百萬軍民口腹,豈能輕易動搖其根本?”

    楊炯字字如錐,直指楊叔方略中未曾深慮或刻意回避的深坑與隱患,“治國理財,非是紙上談兵,更非一味求功求速。需知‘治大國若烹小鮮’,火候稍過,則焦糊難咽。

    你之策,銳意有余,沉潛不足;見利甚明,見弊則疏。只盯著府庫充盈,卻未細思這充盈背後,要付出多少代價,埋下多少隱患?更未思及,如何建立一套制衡機制,防止新策滋生更大弊端?”

    楊叔臉上那自信的笑容漸漸僵住,額角似有微汗滲出。他自負才學,這番籌劃亦是深思熟慮,本以為能得楊炯青眼,不料卻被批得體無完膚,直指其急功近利、思慮不周。

    他心中不服,暗想︰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些許弊端,待掌權後自可徐徐圖之。

    然面上卻不敢顯露,強自按捺下那股被輕視的慍怒與不甘,擠出恭敬之色,躬身道︰“侯爺教誨的是,學生……學生慮事不周,思慮淺薄了。”

    然而那低垂的眼皮下,眸光閃爍不定,手指在桌下無意識地捻著衣角,透出幾分深沉與壓抑。

    楊炯將他的細微反應盡收眼底,心中了然。

    此人才具是有,野心勃勃,亦能見事,可惜心性過于功利浮躁,做事只求速效,不重根基,更缺乏對權力與利益交織下人性幽暗的深刻警惕。若放在要害位置,急于求成之下,恐非百姓之福,反易成酷吏聚斂之流。

    這般想著,楊炯略一沉吟,淡淡道︰“你有此心,亦算難得。戶部掌天下錢糧戶籍,倒是個能施展的地方。新政條陳,戶部亦是重中之重。待太學課業結束,你可尋個機會,將你方才所言,更詳實些,寫成條陳,遞到長公主府上,陳說一二。長公主總理新政財政事務,或可一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言一出,楊叔心中先是一喜,能直達長公主天听?隨即又是一沉︰只是“或可一听”?且並未如湯臣般直接指派去處,只是讓自己去“遞條陳”?

    這分明是覺得自己所言尚淺,不足以委以重任。

    他強壓著失落與一絲怨懟,再次躬身︰“謝侯爺提點!學生定當用心撰寫條陳。”

    楊炯不再看他,目光轉向一直沉默端坐的梁氏兄弟。此二人乃名門之後,雖家道中落,然家學淵源深厚,氣質沉靜,頗有古君子之風。

    楊炯語氣和緩了些︰“伯贊、叔贊,你兄弟二人,素以學問精純著稱。于這治道,又有何高見?”

    兄弟二人對視一眼,由兄長梁伯贊開口,聲音溫潤如玉,卻滿是莊重︰“回稟侯爺,學生兄弟以為,治國之根本,在于正人心、明天理。

    《性理通義》有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方今之世,物欲橫流,人心不古,功利之說盛行,禮義廉恥漸喪。朝廷新政,雖意在富國強兵,然若一味重利輕義,重器輕道,恐失其本。”

    他神情肅然,目光清澈而堅定。

    弟弟梁叔贊接口道,語氣更為急切︰“正是此理!譬如這‘格物致知’、‘經世致用’之說,雖有其可取,然過于強調事功,易使人沉溺于外物之求,忘卻內心之修養!

    ‘存天理,滅人欲’,方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正途。

    若人人皆汲汲于功利,則官場必競逐貪墨,民間必風俗澆灕。

    學生觀新政諸條,于提振工商、興修水利、整飭軍備,用力甚勤,然于敦教化、明人倫、興禮樂、崇聖學,著力尚顯不足。

    學生之志,便是倡明儒學,興復聖道,使天下士子皆知‘尊德性而道問學’,內修心性,外行仁義,如此則人心正,風俗淳,天下自安。

    懇請朝廷廣設書院,刊印聖賢經籍,使聖賢之道,光耀寰宇。”

    二人所言,正是那心性義理之學,主張以道德教化統攝一切,將世風日下歸咎于功利學說的興起和對傳統道德的忽視。

    楊炯听罷,並未立刻反駁,而是沉吟片刻,方道︰“聖賢之學,博大精深,尊德性,明義理,確為修身之本。然……”

    他話鋒一轉,目光變得銳利而務實,“治國平天下,非僅靠書齋中的心性涵養便能成就。二位主張‘存天理,滅人欲’,立意高遠。

    可我不禁要問,那田間老農,終日勞作,汗滴禾下土,所求不過一飯一衣,使妻兒免于饑寒,此是其‘人欲’,是否當滅?

    那戍邊將士,拋頭顱灑熱血,所求不過封妻蔭子,光耀門楣,此亦是‘人欲’,是否當滅?

    那商賈販夫,走南闖北,擔驚受怕,所求不過利市三倍,養家糊口,此‘人欲’,又是否當滅?”

    梁氏兄弟被問得一怔。

    梁伯贊謹慎道︰“侯爺所言,乃人之常情,聖賢亦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此等常情,需以禮義節之,使其合乎天理,不至于泛濫成災……”

    楊炯擺手打斷,道︰“‘合乎天理’?何謂天理?民以食為天!百姓吃糠咽菜時,天理可曾管他饑寒?

    將士浴血沙場,天理可曾保他不死?商賈貨殖流通,天理可曾助他免遭盤剝?”

    他語氣漸重,直視兩人,“二位飽讀詩書,可知空談天理人欲,而無視百姓生計之艱、將士報國之切、商賈營生之難,此理懸于空中樓閣,于國何益?于民何補?

    新政重事功,非是輕道義,乃是深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之理!

    國不強,則外寇欺凌,百姓涂炭,縱有萬千聖賢道理,可能擋胡虜鐵騎?民不富,則饑寒起盜心,禮義廉恥從何談起?教化需有根基,這根基便是讓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有冤可申。

    無此根基,一切高妙義理,皆如鏡花水月。興書院、刊經籍固然重要,然若只以此為先,而置農桑、水利、武備、財賦、律法于不顧,豈非緣木求魚?天下學問之大之廣,人之一生學也無涯!我等當兼容並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富國強民所用,方是正道!”

    楊炯這一番話,引經據典,卻又緊貼現實,如疾風驟雨,將梁氏兄弟那套高大的道德理想主義批駁得立足不穩。他所舉皆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疾苦、國家困局,強調務實與根基的重要性。

    梁伯贊陷入沉思,眉頭緊鎖,捻著頷下短須,反復咀嚼楊炯的話,心中那堅固的儒學壁壘似被打開了一道縫隙。

    梁叔贊則臉色微白,猶自不甘,嘴唇動了動想辯解,卻一時找不到更有力的立足點,最終只是扶額輕嘆,目光中充滿了困惑與掙扎。

    楊炯見二人沉默,知其心中已有所觸動,此二子本質純良,學問根基深厚,只是過于沉浸書齋,不諳世事。

    他心中已有計較,直接開口道︰“修身明理固然要緊,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你二人心性質樸,學問精純,正是引導人心、匡正風氣的好苗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般說著,楊炯輕笑著看向兄長︰“梁伯贊,樞密院監軍司,專司軍中風紀教化,整肅軍伍思想,需剛正明理之人。你去那里,做個見習錄事參軍,隨軍行走,看看將士所思所想,體察軍旅實情,將你那聖賢道理,結合實際,想想如何才能真正提振士氣,明曉忠義!”

    “梁叔贊,”他又看向弟弟,“龍驤衛乃天子親軍,拱衛京畿,責任重大。其監軍一職,尤重思想引導,使將士知為何而戰,明忠君報國之理。你去龍驤衛狴犴營,任見習監軍!”

    “啊?!”此言一出,不僅是梁氏兄弟目瞪口呆,同桌的湯臣、楊叔,乃至旁邊所有豎著耳朵听的進士們,全都驚得倒吸一口涼氣,瞬間鴉雀無聲。

    監軍司!龍驤衛監軍!

    監軍司乃樞密院直轄要害部門,掌管全大華禁衛軍的思想督查、軍紀整飭,錄事參軍雖品級不高,卻是核心吏員,接觸機要,前途無量。

    而那龍驤衛,雖經新政拆分,不復舊日全盛規模,然其狴犴營仍是駐守京畿核心的精銳。其監軍,位在六品,直屬樞密院監軍司,位卑而權重,負責一軍將士的思想教化與軍紀監督,乃實實在在的要職。

    探花張肅外放嶺南朱雀衛監軍,已令人艷羨不已,而這梁氏兄弟,一個竟直接踏入樞密院監軍司的門檻,另一個更是直接做了京城天子親軍的監軍。這起點之高,際遇之隆,簡直駭人听聞。

    眾人看向梁氏兄弟的眼神,瞬間充滿了難以置信的震驚與難以言喻的艷羨。

    梁伯贊、梁叔贊兄弟二人,早已激動得渾身顫抖,手足無措。他們萬萬沒想到,自己一番“不合時宜”的儒學言論,非但未受斥責,反而得了如此天大的機緣。

    兩人慌忙離席,躬身行禮︰“學……學生……叩謝侯爺大恩!定當肝腦涂地,不負侯爺期許!”

    這一刻,在場的新科進士們,心中再無半分醉意,只有無比的清醒與震撼!他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位鎮南侯,輕描淡寫之間,便將四人前程安排妥當。

    湯臣看似貶謫,實為淬火歷練;楊叔得了門路,卻前途未卜;梁氏兄弟則一步登天。

    其識人之明,用人之準,布局之深,思慮之遠,簡直神鬼莫測。原來個人的命運前程,在這些真正執掌乾坤的權貴眼中,真的就在幾句談笑考教之間。

    敬畏、感激、期盼,種種復雜情緒交織在十三名進士心中。他們看向楊炯的目光,已然徹底不同,充滿了發自內心的折服與追隨之意。

    楊炯示意梁氏兄弟起身歸座,目光掃過其余九名進士。接下來的談話便簡略了許多,卻也精準異常。

    問一人︰“你詩才敏捷,意境清遠,然于實務經濟,似少通變。翰林院清貴之地,修書撰史,潤色鴻業,可展所長。”

    又指一人︰“你性情沉穩,條理清晰,做事踏實,然進取之心稍欠。去工部屯田清吏司,學習水利農桑,腳踏實地,根基扎實了,自有前程。”

    再點一人︰“你熟讀律令,重規矩,有風骨,雖稍顯固執,然明辨是非。御史台監察風紀,正需此等鯁直之士。”

    ……

    寥寥數語,或指點方向,或點明不足,或直接建議去處,無不切中各人秉性才能之要害。被點中者,或欣喜,或恍然,或感佩,紛紛起身行禮致謝。

    眾人只覺心中塊壘盡消,前途豁然開朗,對楊炯的敬佩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都說鎮南侯慧眼如炬,最善識人用人,今日親歷,方知名不虛傳。

    一時間,這街頭小攤,竟成了一場決定十三進士前程的“金殿”。

    正議論間,一直安靜坐在楊炯身側的五公主李襷,輕輕抬手,以袖掩唇,低咳一聲,溫婉開口︰“臨近正午,還約了江南道官員商議江淮鹽稅新則,莫要誤了時辰。”

    她語聲輕柔,卻恰到好處地點醒了沉醉于識人論政中的楊炯。

    楊炯聞言,會心一笑,眼中閃過一絲對愛妻默契的贊賞。

    當即緩緩起身,對著周圍紛紛站起、神情激動而恭敬的十三名新科進士團團一揖,朗聲道︰“今日一敘,甚是痛快。諸君皆國家英才,前程遠大。

    記住,無論身處何職,心系黎民,腳踏實地,方是正途。莫要被一時際遇蒙了眼,也莫要被艱難困苦磨了志!鵬程萬里,始于足下。望諸君,好自為之!”

    言罷,他目光掃過一張張年輕而充滿希冀的臉龐,胸中豪氣頓生,朗聲吟道︰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這《行路難》,被楊炯吟誦的字字鏗鏘,如金石墜地,又似洪鐘大呂,激蕩在清晨的街巷之間,充滿了對艱難前路的洞悉與一往無前的豪邁信心。

    尤其是最後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更是振聾發聵,仿佛為眼前這十三個迷惘的士子注入了一股沛然莫御的力量。

    十三名進士,無論此前是失落、是激憤、是忐忑還是狂喜,此刻聞此壯詩,胸中無不熱血沸騰,感佩莫名。

    他們齊齊躬身,長揖到地,發自肺腑地高聲道︰“謝侯爺教誨!學生等謹記于心!恭送侯爺、公主殿下!”

    楊炯不再多言,攜了五公主李襷之手,對眾人微微頷首,轉身便走。

    青衫磊落,與李襷倩影相攜,在初升的朝陽中投下長長的影子。

    十三名青衫進士保持著躬身相送的姿態,久久未起。

    喜歡風流俏佳人請大家收藏︰()風流俏佳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風流俏佳人》,方便以後閱讀風流俏佳人第676章 十三進士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風流俏佳人第676章 十三進士並對風流俏佳人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