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樂金色大廳奏響震撼樂章舞台聚光燈下,張維大師指尖輕顫,氣滑音如游絲般纏繞在塤孔間。
他的氣息仿佛化作無形的絲線,將一個個音符串聯起來,那餃接之處,如泣如訴,仿佛千年時光在此刻倒流,我們仿佛置身于烏江之畔。
凜冽的寒風裹挾著西楚霸王項羽的不甘與絕望撲面而來,那風中似有霸王仰天長嘯的回聲,有虞姬訣別的嗚咽。
當旋律如暮色般緩緩下行,他刻意加重尾音的衰減,塤聲如同斷弦之音,淒美至極,將英雄末路的蒼涼圖景,一筆一畫地勾勒在每一位听眾的心底。
四面楚歌的旋律響起,八千子弟兵折戟沉沙的悲壯畫面在音符中重現。
那音符似是戰士們的吶喊,似是戰馬的嘶鳴,虞姬的紅裙在血泊中綻放,如同一朵在亂世中最後的艷麗花朵,短暫而奪目。
隨著節奏驟然緊湊,塤聲中急促的疊音與頓音如驟雨般落下,張維大師的手指在塤孔上快速起落,動作行雲流水,似戰鼓擂響,千軍萬馬的廝殺聲在耳膜間奔突。
激昂的樂聲中,那若隱若現的滑音,就像項羽眼角未干的淚痕,將豪情與悲情編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緊緊籠罩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高潮來臨,張維大師將氣息逼至極限,塤口迸發的撕裂般高音,與其說是吹奏,不如說是從胸腔深處噴薄而出的怒吼,直擊人心最柔軟的角落。
隨著樂聲漸弱,尾聲處,他以綿長的虛音收尾,氣息在塤口若有若無地顫動,宛如殘陽緩緩沉入江面,只留下無盡的悵惘在空氣中彌漫。
一曲終了,塤聲的余韻仍在耳畔久久回蕩,楚漢爭霸的金戈鐵馬、英雄美人的生死訣別,都在這嗚咽的塤聲中化作了永恆的記憶。
緊接著登台的,是蒙古族馬頭琴大師洛桑。
他手中的馬頭琴仿佛有了生命,隨著他的演奏,《萬馬奔騰》的激昂旋律在金色大廳中回蕩。
樂曲開篇,急促的跳弓和連弓交替,宛如遠方地平線上浮現出奔馬的剪影,馬蹄踏地的密集節奏仿佛就在耳邊。
旋律陡然拔高,馬頭琴特有的“潮爾”共鳴技法如驚雷炸響,瞬間將听眾拉入萬馬齊喑的宏大場景。
馬群從草原深處奔涌而來,鬃毛在風中飛卷,蹄聲如鼓點般叩擊大地,震顫的琴聲里夾雜著馬嘶與風聲的交織,形成了一場極具沖擊力的听覺風暴!
洛桑大師巧妙地運用馬頭琴的音色特質,低音區的渾厚如駿馬低吼,中音區的透亮似群馬呼應,高音區的跳脫則模仿幼馬嬉戲的靈動。
中段旋律突然放緩,悠長的滑音和揉弦描繪出馬群在河畔飲水的片刻寧靜,弓弦摩擦的細微聲響如同水流潺潺,與此前的奔騰形成鮮明的動靜對比,暗喻著草原生命張弛有度的韻律。
而尾聲處,急促的撥弦與掃弦技法再次將情緒推向高潮,數十匹馬的蹄聲在琴聲中匯聚成洪流,直至最後一個強音戛然而止,仿佛馬群消失在草原盡頭,只留下余韻在空氣中震顫。
此刻,金色大廳中的觀眾早已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他們的神情從最初的驚訝,逐漸變為震撼,最後竟有些麻木。
因為這三種華夏的傳統民樂,三首震撼人心的民樂曲子,已經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了華夏文化的浩瀚磅礡。
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他們明白,這是他們難以企及的高度。
而在他們看來,甦雨舉辦的這一次金色大廳音樂會,無疑是在向世界狂秀華夏文化的“肌肉”。
他們知道,在這場音樂會之後,世界的樂器圈子里,華夏的民樂必將走入更多人的視線,成為更多對樂器感興趣之人的選擇。
然而,這場華夏民樂的盛宴顯然還未結束!
很快,第四種華夏民樂——古箏,攜帶著經典曲目《漁舟唱晚》在藍星的觀眾、網友們面前亮相。
而上午最後一首古箏曲的演奏者,正是備受矚目的甦雨。
“竟然是甦神!他還會古箏?!”
“臥槽,前面會竹笛也就算了,竟然古箏都會的嗎?”
“吉他、鋼琴、小提琴、竹笛、古箏,甦神光展露出來的樂器都有 5種了,這還是人嗎?”
“這還只是展露出來的,沒有展露的呢?”
觀眾們的驚嘆聲此起彼伏,大家對甦雨的多才多藝感到難以置信。
《漁舟唱晚》這個名字,或許有些人听來有些陌生,但地球上沒听過這首曲子截取片段的人還真的很少。
因為央台天氣預報的背景樂,就是截取的《漁舟唱晚》笛子版的一個片段。
這首曲子也是華夏古箏曲中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由婁樹華大師于 20世紀 30年代根據古曲改編而成。
它以清麗典雅的旋律,在古箏的二十一弦上暈染出一幅夕陽下漁人歸舟的水墨畫卷,既有古典詩詞的意境,又融入了民間音樂的靈動,被譽為“中國古箏藝術的啟蒙之作”。
甦雨既然決定用華夏傳統的民樂來震撼世界,拿出《漁舟唱晚》這首經典曲目,自然是應有之義!
舞台上,甦雨身著一襲素雅長衫,靜靜地坐在古箏前。
他閉上雙眼,深吸一口氣,調整好呼吸與情緒之後,以一組上行的刮奏花指)切入,那清脆的聲響仿佛晨曦中湖面波光粼粼,灑下一片碎金。
緊接著,右手大指連托的旋律如漁歌初起,輕盈跳躍的音符描繪出漁人蕩舟湖面的悠然姿態。
甦雨使用古箏特有的“吟揉”技法左手按弦震顫),讓每個音符都帶著水波般的靈動,而“泛音”的運用則如白鷺掠過水面,在高音區留下清脆的回響。
懂得古箏的人,此時早已被甦雨的古箏水準震驚得目瞪口呆。
他們怎麼也沒想到,甦雨竟然精通這麼多民樂,而且對每一種民樂的掌控都達到了如此精湛的程度。
要知道,這些民族樂器可不是一兩年的學習就能精通的,需要長年累月地下苦功鑽研。
可甦雨才多大啊?
從學習時間上根本無法解釋他為何能有如此造詣,只能說甦雨在樂器上面的天賦實在是驚人,才能在短時間內掌控這麼多種樂器。
這真可謂是人比人氣死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