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眾將全都圍了上去。
確實無錯。
司馬懿已于一月之前于睢陽稱帝、建國大梁,而且還一次封王達三十余位親族。
這其中最讓眾人吃驚的就是張昭被封為公爵。
他們這些人跟隨吳國兩代主公,就是如周泰這種數次救主者都未能封得一個公爵之位。
這張昭做了什麼能讓梁國司馬懿、司馬師父子如此器重于他。
難怪建業、吳郡、會稽、丹陽、廬江等郡能如此快速被平定有這位吳國兩朝元老的支持!
張昭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可只要他接受了梁國封爵,那對于剛剛打下東吳的司馬師來說可是天大的好處,如此吳地可快速平息戰亂,在這位老臣影響之下快速安定人心!
而張昭歸梁必定帶動吳地眾多官員投向梁國。
他在吳地主政多年,其門生故吏遍布整個吳國。
而之前池州縣令連抵抗也未抵抗,池州城上就改旗易幟,也就完全說的通、一點也不奇怪。
眾人沉默!
張昭歸梁、對于孫權又是一次重大打擊。
現在的吳國先失江南四郡之地,接著陸遜不听詔令,到此時張昭已投向梁國,這一樣樣的打擊下來。
吳國此時已是雪上加霜!
此時,孫權只是愣在那里,不發一言!
眾將全是一聲不吭。
一為震驚,一為誰也不敢此時去踫孫權逆鱗。
此時的孫權已經近似發瘋狀態,弄不好會引火上身。
只在大帳沉默的能听到大帳之上流過的水滴之聲。
“啊……!”
孫權終于長吼一聲,一把抽出腰間寶劍,對著大案就砍了過去。
“張昭,我殺了你!”
隨之一劍砍在大案之上,隨之掃劍又砍向他處。
步騭、他全綜等將急急上前,生怕自己這陛上一劍將自己砍傷。
周泰、諸葛恪更是上前去奪孫權佩劍。
“陛下息怒!”
孫權被眾將按住。
可嘴上卻是不停怒罵。
“他憑什麼稱帝,他原本只是魏國一叛將,在朕的支持之下他才畫地自立,他才當了我大吳梁王,現在他奪了朕的建業和吳地,搖身一變他倒成了帝王。”
孫權以手指天大罵!
“司馬懿……你這個無恥鼠輩,你還我江東!”
隨之孫權身體向前一倒、暈厥過去!
于此前後收到司馬懿稱帝的消息還有長安。
“丞相、丞相!”
蔣琬手握軍報快步走入諸葛亮官廳。
“丞相、睢陽急報!”
“司馬懿稱帝了,建國大梁!”
說著蔣琬將軍報放在諸葛亮面前。
正在批示公文的諸葛亮只是手中毛筆略微一停,隨之說道。
“意料之中!”
“他奪下了建業與大半個吳地,現在把孫權給逼去了柴桑苟延殘喘,現在恐怕連荊州的陸家都已與孫權離心離德!”
“司馬懿功成大半,他定會稱帝。”
“只是我沒想到他卻是如此著急,本以為他會等到明年吳地徹底安定下來之後才會登基,沒想到今年就已稱帝!”
蔣琬說道。
“只是我大軍剛剛經歷並州、鄴城、還有漁陽、雲中與五胡聯軍數場惡戰!”
“要不然我大軍定能出兵進攻中原之地!”
諸葛亮放下手中的筆,隨之拿起羽扇起身走向門前看著外面忙碌的官員說道。
“我軍經過數場大戰已是兵困馬乏!”
“再加上兵馬分散駐軍各地,能動用的兵馬只有陛下麾下騎兵部隊和不到六萬戰兵,現在對中原動手于我軍不利!”
“等接下來的新兵訓練完成之後,我軍才能進行下步行動!”
“現在孫權失去建業,他想的是如何奪回他的江東,而司馬懿也派其子司馬師于建業坐鎮,布重兵于大江兩岸!”
“現在中原與我們之間相對平靜。”
“還是之前所言,梁吳對戰,我們整治民政、修整兵備,以備大戰!”
蔣琬說道。
“看大勢,現在是吳弱而梁強,再加上荊北姜維傳來軍報所說,荊州陸遜也開始對孫權貌合神離!”
“如此下去,孫權實控之地也就只剩豫章、廬陵和交州之地!”
“實力大不如前!”
“我們是不是扶持一下孫權,哪怕是支援他一些錢糧兵器也好,別讓其滅亡過快!”
諸葛亮搖搖頭說道。
“無需如此!”
“孫權雖失根基,可其手中仍握有吳軍水師主力,其兵力不弱!”
“之前司馬懿、司馬師父子行海路瞞天過海之計襲擊了建業,只是因孫權將兵力調到西面,想奪下我們的西川之地,這才讓司馬師偷襲大軍得手。”
“後來孫權引水師反奪建業,大江水戰之時要不文聘手下江夏水師及時參戰,現在司馬師不是被困在建業就是已被打敗。”
“只靠成軍兩年的梁軍水師,決不是孫權吳軍水師的對手!”
蔣琬說道。
“可現在整體實力看起來還是孫權弱、司馬師強!”
“雙方對戰,于我們一方來說,最好能讓其拼個兩敗俱傷!”
諸葛亮說道。
“那就讓我們于吳地的暗探將收到的梁軍消息暗中傳遞給孫權,至于孫權能否相信,那就看他自己!”
“現在我軍的增加了河北四州之地,很多地方都剛剛經過大戰,各處都要用錢用糧,現在整個國家的大部錢糧都用在安定民生之上!”
“我沒有多余的錢糧支持他孫權!”
蔣琬說道。
“丞相,您與以前有些不同!”
“以前不管是北伐還是其他,你總想能在三方之尋求一種平衡,以免我軍局面失控!”
“就如之前您北伐之時,行陛下水晶杯所得之巨財之假消息,以引孫權進攻合肥分攤魏國軍事壓力。”
“後因出戰滅魏,您又以計有意削弱孫權吳軍勢力。”
“現在你好像不怎麼再想著什麼讓對方兩敗俱傷之事,而是只關心民政和自身軍力!”
諸葛亮笑著說道。
“之前也是無法!”
“之前三方我漢軍只得一州之地,軍力、民力最弱!”
“只能是于兩國之間一邊求存、一邊發展軍力以圖自強!”
“現在我軍已擁有益、雍、涼、並、幽、冀和半個青州、荊北三郡。”
“自強已成,只用自身實力以統天下即可,何需再借用外力。”
“再說,之前所行之計是我們與吳聯合共對強魏,吳軍也願趁勢進攻得些好處。”
“而現在魏國已滅,吳、梁弱而漢強!”
“這時我們給誰錢糧聯合作戰,對方也不會感激,反而會心生戒備!”
“現在我軍不動,孫權為了奪回建業和吳地幾郡,定會與梁軍在大江兩岸展開大戰,殺的你死我活!”
“可要是我漢軍有何異動,公琰你信與不信,孫權會立刻放下恩怨與司馬懿聯手對抗我軍!”
“反之司馬懿亦會如此!”
“于我軍有益之處只在按兵不動、坐山觀虎斗!”